《四库存目青囊汇刊4:秘传水龙经》内容简介:青囊,即古代学者随身携带实用典籍的袋子,后被用指中国古代子部典籍的别称,包含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士农工商等诸方面的内容。《四库存目青囊汇刊4:秘传水龙经》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辑录出纳*经典籍的子部相关著作,简体横排,参阅诸本,点校整理,以便于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书规模宏大,征引丰富;图文并茂,收录广泛;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分类详细,便于检索。
《墨子》一书遵从 诸子现代版丛书 之体例,注重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诸子著作,以求从中汲取可供当代读者学以致用的精神养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该书前有前言一篇,作者在其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墨家学派的思想及主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浮沉,以及墨学文献的流传情况等,使得读者对墨家学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对具体篇章的解读中,每一章都分为题解、正文、注释、译文、评析五大部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题解部分概括该篇的主要内容,分析墨子在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开宗明义,让读者一目了然。正文部分,在广泛参校各版本的基础上确定*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优良底本。注释部分则选取正文中的疑难字句加以注解,语言平实,浅显易懂。译文部分是对整段文字的疏通串讲,有助于读者对墨子精义的把握。每篇*后的评析部
为什么竹简《老子》对我们探讨《老子》的成书年代如此重要?首先,出土竹简《老子》的墓葬年代在公元300年左右(关于此点的详细内容,见后文)。因而,竹简《老子》较马王堆帛书《老子》更为古老。郭店《老子》并不完整。这种现象使我们不禁猜想,今天所见到的完整文本或许在当时还不存在。此外,在出土的31章中,只有16章是完整的;其余各章,有些是丢句(将之与传世版本比勘而知),而另外几章的文字则是一章的开头或中间部分。很有可能,其它字句是句人逐渐添加上的。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十余万言,由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手的艺术(敦煌手姿线描精品)》系敦煌历代石窟手姿线描精品专集。作者李振甫系专业壁画工作者,倾数十年实地描摹心血而成。全书以时代为序,分设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元等各代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手姿,以娴熟的线描技法呈现,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各时代独特的佛教艺术、社会生活风貌。
《国学典故速查速用大全集》为读者带来了来源于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书籍、宗教传说等方面的各种国学典故,并把涉及的国学典故按内容分为奋斗求知、修身养性、励志人生、治国安邦、经世谋略、人际交往、处世方圆、世间百态等八个部分。而且每一个国学典故后面还配有思考与感悟,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个典故。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轻松地获得有价值的参考和启迪。
本书内容浅显易懂,向您介绍的各种国学知识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我们尽量选取那些*代表性、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趣闻逸事,选取那些课堂上老师不会讲的国学故事、专家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国学尘封、丰富典故,逐一呈现给渴求精神财富的您。这些内容不但是您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更是您了解中国国学文化的绝佳窗口。另外,书中还精心挑选了弥足珍贵的近600张精美图片,让您在趣味阅读中充分感受到中国国学的底蕴。 斯人已去,时光如水;千年往事,转眼成空,历史终究已成为历史……让我们一起去发掘国学碎片,重温那些或精彩、或神秘、或平淡、或曲折的国学画面,聆听那一曲曲壮丽无比的国学叹歌吧!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三国志》中人物所处年代正是东汉破裂,群雄并起之时,个人一时的取舍进退,不仅关乎荣辱,而且关乎生死,成功失败,往往间不容发。现代人所处社会,机会与诱惑此来彼往,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时的取舍进退,也往往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撇开生死,与他们实有十分相似的处境。他们的沉毅果决、智计百出与进取的勇气、锐气,也是时下人们生存与竞争的基础所在。 魏书 武帝纪 荀彧传 荀攸传 贾诩传 许褚传 典韦传 蜀书 先主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张飞传 马超传
中国古老、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精读《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周易精解》解惑诸多世间迷团。
林逋*的《林和靖集(精)》是宋代*名隐逸诗人林和靖的诗词文集,书稿正文文字以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邵裴子校本为根据,整理者又对诗词中的疑难之处加以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使用。 《林和靖集(精)》后又附上后人题咏、传记资料等,以收知人论世之效。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本书是我国较早的园艺学专著,全书六卷,约1万字。卷一为栽花日历,卷二为深花十八法,卷三至五分述352种,花卉生卡习性及用途,卷六为昆虫类考。
《曾国藩家书(百部国学精装版)(精)》记述了曾国藩一 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曾国藩家书(百部国学精装版)(精)》阐述 伦理纲常,慨 叹人生艰辛,劝勉后人上进;语言平实,情真意切,是后辈修身育人的书。
本书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见解,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一集。《全文》清严可均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朋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个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个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全的一部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长的一部文学总集。 《全文》的辑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集中了自有文字以来直至唐代,除史传、诸子、诗赋、专书以外的所有文字,举凡硕学鸿儒、大师巨匠、佛道位工乃至名媛淑女的长篇巨制、片言只字,无不穷菟毕讨,加以见存。此书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收录了明代学者文震亨和屠隆的著作,记录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游艺和创作生涯。
《读老子》是读国学书系之一,《 读老子》讲述了:说起老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我中国真正之哲学,不可云不始于老子也。”他还 说 过,哲学是“人类一日存,此学即不能一日亡也”。 确实,现代人若与老子这位哲学之父对 话,聆听哲人的智慧之声,出入哲思众妙之门,也许便会由混沌而至静定,由静定而至超远, 能化纷纭红尘为疏淡,融祸福宠辱为不惊。读老子的 《道德经》,让人犹如春风之沐,而面对斛斛哲思珍珠,可以酝一份睿智,涵一份渊雅,蓄 一份宁静,添一份飘逸。是的,每一个人 都能够走进老子智慧的宝典,其经典的力量真可以让生命活力浩然沛然,虽历万劫而不覆, 弥久远而常青。
《申鉴》是东汉末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荀悦的一部政论性著作。《剧谈录》是一部记载中晚唐社会逸闻和 史馆残事 的笔记小说,该书既有一定补益史实的史学价值,也具有反映当时社会思想、观念、风俗等的文化价值。《白沙语要》一卷,为明代陈献章的语录著作。《读书杂录》是晚明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胡震亨所撰的一本读书笔记。 此次整理,《申鉴》以成书较早的程荣《汉魏丛书》本所收黄省曾注《申鉴》本为底本,以上海涵芬楼影印《两京遗编》本、潮阳郑尧臣辑《龙溪精舍丛书》本为校本,参以卢文弨《群书拾补》(见《抱经堂丛书》)、钱培名校本(见《小万卷楼丛书》)及文渊阁《四库全书》等。《剧谈录》以明刻本(十行,行十九字)为底本,以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作为校本,点校时参照了徐凌云、许善述点校《唐宋笔记小说三种
在大约二十年前,笔者应台湾建安出版社之约,邀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了《国学三百题》的编写工作。该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当时大陆虽然已经开始出现国学热,但是远远未达到社会普及的程度,因此不能同时在大陆出版。但是笔者坚信,世界文明的进程存在着某些共同的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固然要与时俱进,但是它们文化中的某些深层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中华民族永远也不会变成欧罗巴民族。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当然要注重物质利益,但是还必须有某些超越物质利益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变成全民的物质至上,唯利是图。这种东西在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国家是宗教,在中国就是国学。
本书的写作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利用手的原始材料,广泛参考相关研究著作(书后附有《刘向研究论著目录》,详列近代以来各类相关的图书、论文),严格遵守现代学术规范。(2)特别着重使用“二重证据法”,充分利用20世纪以来的出土简帛文献,推求刘向校书工作的若干细节,以及其对文献流传所产生的作用。同时,通过传世文献的查考和出土文献的对比,对刘向校书活动在古文献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价。(3)发掘、开拓有关的文献史料,精细研考校书工作的成果(以《别录》、《七略》为主),重新还原刘向校书活动在学术文化史上的真相,并尽可能阐释其意义。(4)注重考虑刘向、刘歆的学术理念和政治倾向,为校书活动的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全书既注重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考证,又强调学术分析和理论阐发,更加注意学术活动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