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洗冤集录译注》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洗冤集录》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的著作,1247年刊于湖南宪治县。它是我国古代*部,也是世界上*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早的同类著作 意大利医生费德罗(FoaunotoFedelo 1550--1630)的《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还早三百五十多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史上又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 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影响颇为深远。自南宋迄清的数百年间,历代官府都把它奉为刑狱案件中尸伤检验的指南和经典。在它的影响下,后代学者颇多研究,并相继有《平冤录》、《无冤录》、《律例馆校正洗冤录》等几十种法医检验专著问世,但均未离开或超出《洗冤集录》的系统、内容和水平。《洗冤集录》曾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译成19种文字
一、本书以民国庚申年(1920年)苏州扫叶山房石印本《伤寒论汇注精华》为主校本,并参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朱佑武《宋本伤寒论校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方春阳《中国医药大成·伤寒论》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等进行校勘。汪氏书中的《伤寒论》条文与湖南、吉林,上海科技版的《伤寒论》条文有多处出入,但为了尽量保持汪氏著作的原貌,除了个别明显差异出注外,其余悉依汪氏原文。 二、书中卷次、篇章均按原书排列,校注部分则按脚注的序码排列在每篇之后。 三、原书为繁体字,今一律改为规范的简化字,并采用直版横排式。 四、本书以校勘为主,对个别难懂的字句酌加注释;古体字和通假字在校勘时径改,不另出注。 五、本书内容分《伤寒论》原文和各医家注文两部分,为
《活解黄帝内经·灵枢篇》是“老中医白话讲经”系列之一。 《活解黄帝内经·灵枢篇》是通过多种形式,以现代逻辑思想方法,对《黄帝内经》原著进行全面而灵活的解说。主要方式:按篇或小节对原文进行注释和现代白话翻译;文中插入趣味性的图画辅助说明;对每卷、节的内容归类,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结合各卷、篇阐述的病理、法、方、药等,增补了方剂趣记图解、名医医案、歌诀,力求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不但对一般读者具有启蒙解惑之功,即使对医学大专院的学生和医学工作者也会有较大的启示和助益。
本书系《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之第十一册。收藏有关伤寒书2种。其一为明·蔡正言《甦生的镜》,将《伤寒论》113方、392法,按序编排注释。其二为明·闵庆芝《伤寒阐要编》,对伤寒精要处予以编排疏法。本册书对《伤寒论》辩证施治、方药活用进行了探颐阐发,颇多新的见解,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就版本、学术而言,又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本册书的出版,又向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提供了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善本古籍。
《崔氏脉诀》一卷,又称《崔真人脉决》、《四言脉诀》,旧题崔嘉彦撰。嘉彦字子虚,南宋时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约生活于政和元年(1111年)至绍熙二年(1191年)。据张同君先生考察,《崔氏脉诀》实为元代张道中所撰。按崔嘉彦撰有《脉诀秘旨》,主张以浮、沉、迟、数四脉为诸脉纲领,即“四脉为纲”。该书并非四言歌诀体。张道中,号玄白子,淮南人,为崔嘉彦三传弟子(嘉彦一传刘开,再传朱宗阳)。撰有《西原脉诀》(1330年),主要以四言歌诀形式,将崔氏脉学思想融入书中。《西原脉诀》的四言歌诀部分先后被托名刘开(三点)《方脉举要》、崔嘉彦《崔真人脉诀》、李杲《东垣脉诀》等,而以《崔真人脉诀》影响影大,广行于世。故本书采取张说。 全书682句,内容包括脉与阴阳气血营卫的关系、诊脉部位、诊脉方法、六部配脏腑、七表
本书按《中医诊断学》的顺序分章节介绍了张仲景相关诊断学的内容,并结合仲景对特殊的诊法贡献,增加了“试探诊法”和“阴性症状诊断学”。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对原文进行了阐释,又就后边的补遗进行了整理汇编,自成体系,较全面反映了张仲景诊断学学术思想。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张璐(1617-1700年),字种玉,号石顽。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博贯儒业,专业医药之书。璐著述甚富,立论平实,不立新异。今存《张氏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草逢原》、《诊宗三昧》等书。 《医通祖书》采集了大量的经方、时方,并按祖方分类方剂。每一类方剂,先列祖方,如桂枝汤,后述由祖方化裁而成的经方、时方,权称为“子方”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阳旦汤、阴旦汤等。子方一般含有祖方中的主要药物及某一功用,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阳旦汤、阴旦汤等,均含有桂枝汤祖方之桂枝、芍药,通过药物或剂量增减,使桂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温经通脉、温中缓急等功用的某一方面得到加强,甚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适用范围。如小建中汤系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由此加强了缓急补中之力,成为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炙学专著,也是早是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三部书是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皇甫谧为使针灸学的内容加系统和切合实用,遂将上述三书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编纂,取其精要,删其浮辞,厘定十二卷,从而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开拓了针灸学这一专门学科。 《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历代医有视为「经典」,整理研究乾不乏其人,特别是近代曾有多种整理本问世,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本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历经十年之久,在原有整理本的基础上,广开思路,深入探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系古代中医妇科中珍贵医籍,其详尽论述了妇科经、带、胎、产诸证和一些妇科杂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措施,有歌诀、问答、论证及立方等内容,创制了大量的妇科治病和保健方面的新方,其方大多组方合理,味简价廉,验之于今,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由于此书成书后,作者视为家宝,秘而不传,故版本较少,流传不广。为了发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更多的中医药爱好者特别是临床妇科医师能读到这本较为重要的妇科专著,我们对此书进行了整理和现代标点。
史崧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又称《灵枢》《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本次校勘《黄帝内经灵枢》以任应秋教授旧藏明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赵府居敬堂刻本《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本为底本,简称“赵府本”。因原书卷九缺失第十九页,相关内容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书名题作“灵枢经”)。本次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加入现代标点,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凡底本讹衍倒夺之文,或参照诸书修改,或指出疑点所在,均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鱼孚)溪秘传简验方》为《(鱼孚)溪单方选》、《(鱼孚)溪外治方选》之合订本,现有版本仅1918年戊午春石印本及《(鱼孚)溪陆氏医述》本。此次点校以1918年石印本为底本,以《(鱼孚)溪陆氏医述》本参校,兼以文校、理校。点校中,将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在不影响文义前提下,统一改用现代简化汉字;药名、病名、物品名中的字均按现在习惯用法予以迳改。
《兰室秘藏》3卷,金 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医家概括为 补土派 。 本书分为21门,载医论21篇,列方280余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医论集中体现了东垣 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 的理论,认为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内伤脾胃有关,强调治疗应以脾胃为本。所列诸方,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法度谨严,匠心独运,均为后世常用的名方。本书充分反映了东垣学说在临床各科的经验与成果,是一部临证实用的综合性医著,对于学习研究东垣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以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