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洗冤集录译注》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洗冤集录》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的著作,1247年刊于湖南宪治县。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最早的同类著作——意大利医生费德罗(FoaunotoFedelo 1550--1630)的《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还早三百五十多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目前又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影响颇为深远。自南宋迄清的数百年间,历代官府都把它奉为刑狱案件中尸伤检验的指南和经典。在它的影响下,后代学者颇多研究,并相继有《平冤录》、《无冤录》、《律例馆校正洗冤录》等几十种法医检验专著问世,但均未离开或超出《洗冤集录》的系统、内容和水平。《洗冤集录》曾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
祖国方书浩瀚,数以万计,然对方名作诠释的专著却较少见,因此撰辑本书。书名为《古方方义与方名考释》者,是因本书从古代一万首名方中,选取了方名颇具凤趣的方剂230余首,加以诠释考证,故名。每首方剂,主要包括有两个內容,一释方义,二释方名。 在选释的237首方剂中,方名取自《书》、《诗》、《礼》、《春秋》等经书的有30余首,取自《周易》的40余首,取自道家的30余首,取自佛家的4首。另外,方名取自古代文化其他方面的100余首。 本书既剖析了方剂义理,又阐释了方名寓意及立方大旨。故此,裨益于临床,便利于教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参考;同时,本书所载诸方,其命名与中国古代文化联系甚密,故亦可供社会各层人士阅读。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科学论文汇集。全书贯串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恒动整体观,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精湛的理论体系;既有原则,又有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两千多年以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并为中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曾先后被译为日、德、英、法等国文字,是人类世界部医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是历代著名医家成功的基石,是历代中医界公认的之书。 《内经》博大精深,文字古奥,皮毛易得,精髓难求。本书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发挥独立思考,剖字析句,提要钩玄,玩味外之味,听弦外之音,是作者读《内经》过程的实录记录,点滴体会。
《洗冤集录》六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目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本书系《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之第十一册。收藏有关伤寒书2种。其一为明·蔡正言《甦生的镜》,将《伤寒论》113方、392法,按序编排注释。其二为明·闵庆芝《伤寒阐要编》,对伤寒精要处予以编排疏法。本册书对《伤寒论》辩证施治、方药活用进行了探颐阐发,颇多新的见解,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就版本、学术而言,又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本册书的出版,又向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提供了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善本古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文化遗产医学典籍中重要的文献。它存世久远,内容丰富,理论完备。并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成功地运用我国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为思想指导,广泛汲取古代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以及社会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全方位知识,开创并建立了中国医药学自然与人事相参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为《素问》与《灵枢》的全称。原本《素问》、《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历代大多单行传世而独立成书。《灵枢》以经络炙刺、谈天象合人事见长,《素问》以论天地阴阳,脏腑诊治,病因症证,运气摄生为胜。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外科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医大外科临床诊治知识,包括十二经络循行歌、外科脉诊、痈疽辨证及治疗原则、人体各部位的外科病症治法、外科常用方药及婴儿外科疾病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对歌诀进行病机分析,医理阐述,临床意义的探讨,对书中重点方进行方义分析。临床应用介绍。以帮助读者理解应用。 本书广泛适用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共10册,收录回归中医古籍文献24种,附录2种。重新整理并校点这些在我国早已失传的中医善本,对研究这些文献以及这段医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丛书的整理与出版将为中医文献、医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料,对临床医生从中挖掘中医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与方法有参考价值。本书为《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之一,收录《风科集验名方》一种。《风科集验名方》为专科疾病的专门著作,对了解我国古代对风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该书引用了众多元以前医书资料,对研究宋金元医学发展,乃至辑佚古医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兰室秘藏》3卷,金 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医家概括为 补土派 。 本书分为21门,载医论21篇,列方280余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医论集中体现了东垣 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 的理论,认为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内伤脾胃有关,强调治疗应以脾胃为本。所列诸方,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法度谨严,匠心独运,均为后世常用的名方。本书充分反映了东垣学说在临床各科的经验与成果,是一部临证实用的综合性医著,对于学习研究东垣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以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史崧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又称《灵枢》《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本次校勘《黄帝内经灵枢》以任应秋教授旧藏明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赵府居敬堂刻本《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本为底本,简称“赵府本”。因原书卷九缺失第十九页,相关内容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书名题作“灵枢经”)。本次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加入现代标点,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凡底本讹衍倒夺之文,或参照诸书修改,或指出疑点所在,均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古传本,同体而异名,虽在隋唐前问世,但因流传不广而被淹没,连许多大藏书家亦未见,直至清初陈士杰发现而雕刻刊行。此书对于研究伤寒理论具有很高的价值。今简体横排,与《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脉经》等互校,并出注说明。
《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系清·吴瑭(鞠通)所著,成书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全书共有六卷。前三卷为本书主体,以三卷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共265条,方剂208首,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本书建立了一整套理法方药齐备的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学习温病学的之书,被誉为“温病之津梁”。近代医家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一起称为中医四大经典。本书适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 经络学说 、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 病症 、 诊法 、论治及 养生学 、 运气学 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梦幻西游中有同名道具。
《洗冤集录》六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目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共10册,收录回归中医古籍文献24种,附录2种。重新整理并校点这些在我国早已失传的中医善本,对研究这些文献以及这段医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丛书的整理与出版将为中医文献、医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料,对临床医生从中挖掘中医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与方法有参考价值,也可供各级各类图书馆、中医资料室收藏。 本书为《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之一,收录《全婴方论》《全幼对症录》《幼科辑粹大成》《胎产救急方》四种。
《养性延命录》原题陶宏景辑。陶宏景,生于公元456年,于536年去世,享年81岁。陶氏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他通过自己养生的心得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养生学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在静养方面,本书强调益气、保精、摄神是养生大法。认为“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还指出养生宜顺天时、适地理、和阴阳,取其中和,无太过,勿不及。例如“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只有这样,“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在动养方面,本书指出气功、导引、服气、吞津诸法,都有利于健康。有关方法介绍,如《服气疗病篇》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命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
本书是明代著名医家秦昌遇的代表性著作,是一部提供诊治规范的中医内科名著。全书共分四卷,分述42种常见内科症症的症候、病因、脉象与治疗。作者强调治病应“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据因、据脉施治”,如此则能”节节可证,而法不谬施”,从而为读者辨证论治提供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思路。
本书系《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从书》之六,收有3种明代医书,2种清初医书,均在我国失传。其中《程斋医抄撮要》主要集录明初医书中的妇科和儿科内容;《医林统要通玄方论》为明代综合性医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诸科;《新刊东溪节略医林正宗》汇粹了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四位著名医家的医学精华;《资蒙医径》为清初医学入门读物;《内府秘传经验女科》为清初妇科临床专著。本册书所收医书均为临床实用性医书,均系孤本、善本,经增加标点注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可供中医药研究、医疗、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图书馆、资料室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