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洗冤集录译注》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洗冤集录》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的著作,1247年刊于湖南宪治县。它是我国古代*部,也是世界上*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早的同类著作 意大利医生费德罗(FoaunotoFedelo 1550--1630)的《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还早三百五十多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史上又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 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影响颇为深远。自南宋迄清的数百年间,历代官府都把它奉为刑狱案件中尸伤检验的指南和经典。在它的影响下,后代学者颇多研究,并相继有《平冤录》、《无冤录》、《律例馆校正洗冤录》等几十种法医检验专著问世,但均未离开或超出《洗冤集录》的系统、内容和水平。《洗冤集录》曾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译成19种文字
史崧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又称《灵枢》《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本次校勘《黄帝内经灵枢》以任应秋教授旧藏明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赵府居敬堂刻本《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本为底本,简称“赵府本”。因原书卷九缺失第十九页,相关内容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书名题作“灵枢经”)。本次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加入现代标点,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凡底本讹衍倒夺之文,或参照诸书修改,或指出疑点所在,均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外科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医大外科临床诊治知识,包括十二经络循行歌、外科脉诊、痈疽辨证及治疗原则、人体各部位的外科病症治法、外科常用方药及婴儿外科疾病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对歌诀进行病机分析,医理阐述,临床意义的探讨,对书中重点方进行方义分析。临床应用介绍。以帮助读者理解应用。 本书广泛适用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系清·吴瑭(鞠通)所著,成书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全书共有六卷。前三卷为本书主体,以三卷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共265条,方剂208首,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本书建立了一整套理法方药齐备的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学习温病学的之书,被誉为“温病之津梁”。近代医家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一起称为中医四大经典。本书适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系古代中医妇科中珍贵医籍,其详尽论述了妇科经、带、胎、产诸证和一些妇科杂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措施,有歌诀、问答、论证及立方等内容,创制了大量的妇科治病和保健方面的新方,其方大多组方合理,味简价廉,验之于今,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由于此书成书后,作者视为家宝,秘而不传,故版本较少,流传不广。为了发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更多的中医药爱好者特别是临床妇科医师能读到这本较为重要的妇科专著,我们对此书进行了整理和现代标点。
本书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 经络学说 、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 病症 、 诊法 、论治及 养生学 、 运气学 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梦幻西游中有同名道具。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明末名医缪希雍所著。全书共四卷,卷一至卷三汇集子缪氏治疗内、妇、外、儿各科常见病的心得体会、临床效方、经验案例;卷四为各种药物的炮炙大法及用药凡例,记述了439种常用药物的炮炙方法、畏恶宜忌,以及丸散膏丹的制法、煎服法等。本书全面反映了缪氏精湛的医学造诣,独到的治疗经验和丰富的药学知识,是一部切合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
承蒙广大读者厚爱,《汤头歌诀白话解》自60年代出版以来,已印刷32次,427万余册,连续多年排为我社“十大畅销书”之列。 原著《汤头歌诀》,是清代医家汪昂编著,共选名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用韵语编成诗歌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深受学者欢迎,300年来,使广大中医学者受益匪浅。近人严云又在原著基础上增补常用方剂近百首,作为增辑,使其内容更为丰富。由于原著限于诗歌文体,文词简约,读之难以深悟,60年代初我们编写出版了白话解本,一经刊行,深受欢迎,已二版32次印刷。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前版已不能满足现代读者需求。为此,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进行了第三版修订。 本版修订使本书更臻完善,对每首方剂均说明出处,然后分歌诀、词解、组成、用法、功能、主治、方析、附方8个部分
《类证活人书》原称《伤寒百部》,穴 朱肱撰。成书于宋 元祐四年己巳(1089)至大观二年戊子(1108),20卷,政和八年(1118),经朱肱重加校正,易名《南阳活人书》。年累经刊刻,遂书又有《朱肱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增注南阳活人书》、《增注类证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类证活人书》等名。卷幅亦多寡不一,常见21卷或22卷本,为伤塞类著作。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切脉、表里、阴阳,剖析伤塞的各种相类证候,畅发促景之奥义;卷十二至卷十五,以方类证辨析《伤寒论》112方;卷十六卷十八,采撷各家方论126首;卷十九卷二十一,兼论妇人、小儿伤塞疮疹等杂方;书末补列 伤寒十劝 等。 本书禀承肿景学术之旨,海纳后世各家方论,辨病每倡导从经络循行部位释解六经证修,论治侧重表里阴阳辨证,并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共10册,收录回归中医古籍文献24种,附录2种。重新整理并校点这些在我国早已失传的中医善本,对研究这些文献以及这段医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丛书的整理与出版将为中医文献、医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料,对临床医生从中挖掘中医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与方法有参考价值,也可供各级各类图书馆、中医资料室收藏。 本书为《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之一,收录《全婴方论》《全幼对症录》《幼科辑粹大成》《胎产救急方》四种。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早的科学论文汇集。全书贯串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恒动整体观,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精湛的理论体系;既有原则,又有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两千多年以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并为中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曾先后被译为日、德、英、法等国文字,是人类世界部医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是历代著名医家成功的基石,是历代中医界公认的之书。 《内经》博大精深,文字古奥,皮毛易得,精髓难求。本书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发挥独立思考,剖字析句,提要钩玄,玩味外之味,听弦外之音,是作者读《内经》过程的实录记录,点滴体会。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
《黄帝内经》是我国文化遗产医学典籍中重要的文献。它存世久远,内容丰富,理论完备。并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成功地运用我国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为思想指导,广泛汲取古代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以及社会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全方位知识,开创并建立了中国医药学自然与人事相参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为《素问》与《灵枢》的全称。原本《素问》、《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历代大多单行传世而独立成书。《灵枢》以经络炙刺、谈天象合人事见长,《素问》以论天地阴阳,脏腑诊治,病因症证,运气摄生为胜。
《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脉学专著,为魏晋医学家王叔和所著,约完成于公元三世纪初,全书共十卷。前九卷分为九十七篇,第十卷未分篇,为手检图二十一部。本书以论脉为主,兼论其它诊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还结合临床阐述了许多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指出了男女妇孺之异,强调了凭脉参证以诊治各种疾病。本书不但是中医脉学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且对中医的学习、研究以及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寿世编》,二卷,未具撰人,据清顾奉璋序称,系“青浦诸君子所辑”,后经多次增纂,是一部博采精选,综括各科的实用方书。尤为注重妇女、儿童疾病的防治和养生、食疗。首辑康熙时亟斋居士所编《达生篇》,此篇是有广泛影响拉科名著,分为临产、试痛、验察、保胎、饮食宜忌、小产、产后等节,所述临产“六字真言”,向受推重,被奉为产科圭臬。次为毓兰居士所辑《保婴篇》,据《医宗金鉴》及历代名医所论,分述小儿痘疹防治之法,并附经验方多首。以下依次列小儿、妇女、身体、头面等四十二门,每门下详分病症,依症类方,收录内、外、妇、儿、伤、耳、鼻、喉各科医方。所载各方,用药俱属简便易求,平允可取,切于实用,洵便各科医生临症参考,变足资家庭遇病采择之需。
《灵验良方汇编》四卷,乃清·田间一是庵以其姻友沈铭三为蓝本,增补,编辑而戒,成书于清雍正七年。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为内科,收“头痛、咳嗽、失音、呃逆、霍乱、吐血、噎膈、心痛、腰痛、风痛、癫狂”等病症37种,,并随症附有218首方剂。卷二为外科,收“痈疽、瘰疬、瘿瘤、兰疮、悬痈、臀痈、杨梅疮、肠痈、疔疮、臁疮”等病症28种,144首方剂。卷三为女科和儿科,共收妇女常用方剂57首,小儿常用剂32首,其中对小儿疹子,,从“辨吉凶、治法、禁忌、饮食、调养”五个方面作了认真的分析。卷四为救急门,论述了“暴死、缢死、溺死、中寒、中暑、中毒、狗咬伤、恶蛇伤、马咬伤、误吞铜铁金银、竹刺鲠喉”等35种急症的抢救与治疗方法,且附有90首方剂。续编收别人惠示的治闻“老年痰火、肠风下血、暑天沙”等病症的方剂5首。书后附张
《活解金匮要略》是“老中医白话讲经”系列之一。 《金匮要略》原著是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货病论》16卷中的“杂病”部分(即《金匮玉函要略方》),原为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并疗妇科病。后经宋代林亿等人整理残卷而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医学早论述杂病的专著,内容广泛而系统,全书共25篇,列举病症60余种,方262首。 《活解金匮要略》是通过多种形式,以现代逻辑思维方法,对《金匮要略》原著进行全面而灵活的解说。主要方式:按篇或小节对原文进行注释和现代白话翻译;文中插入趣味性的图画辅助说明;对每卷、节的内容归类,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结合各卷、篇阐述的病理、法、方、药等,增补了方剂趣记图解、名医医案、歌诀,力求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本书集知识性、
本书系《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从书》之六,收有3种明代医书,2种清初医书,均在我国失传。其中《程斋医抄撮要》主要集录明初医书中的妇科和儿科内容;《医林统要通玄方论》为明代综合性医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诸科;《新刊东溪节略医林正宗》汇粹了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四位著名医家的医学精华;《资蒙医径》为清初医学入门读物;《内府秘传经验女科》为清初妇科临床专著。本册书所收医书均为临床实用性医书,均系孤本、善本,经增加标点注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可供中医药研究、医疗、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图书馆、资料室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