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洗冤集录译注》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后一部分(原卷次五○一——五二○),其内容主要是取材医学和医学以外的其它书籍中有关医学纪事和历史等问题。计有:总论:是从《易经》、《周礼》及《素问》、《灵枢》等书中收集某些有关医学的概论性资料;医术名流列传:从史书、地方志及有关医学著作中收集清初以前的著名医学家的传记,有一二○○多则;艺文:是历代医药书籍中的有研究价值的序和医学家的诗文;纪事:是历代史书、笔记中有关医药的纪事;杂录:是有关书籍中记载的医学事迹和寓言等;外编:为非医学书籍所记载的有关医学传说等。由于本书取材较广,能帮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祖国医学的内容和有关的历史资料,可供中西医研究中国医学历史参考之用。但因此书是古人所辑录,因而书内某些内容的观点和提法,难免有不当之处,请予批判地
《洗冤集录》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的著作,1247年刊于湖南宪治县。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最早的同类著作——意大利医生费德罗(FoaunotoFedelo 1550--1630)的《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还早三百五十多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目前又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影响颇为深远。自南宋迄清的数百年间,历代官府都把它奉为刑狱案件中尸伤检验的指南和经典。在它的影响下,后代学者颇多研究,并相继有《平冤录》、《无冤录》、《律例馆校正洗冤录》等几十种法医检验专著问世,但均未离开或超出《洗冤集录》的系统、内容和水平。《洗冤集录》曾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
祖国方书浩瀚,数以万计,然对方名作诠释的专著却较少见,因此撰辑本书。书名为《古方方义与方名考释》者,是因本书从古代一万首名方中,选取了方名颇具凤趣的方剂230余首,加以诠释考证,故名。每首方剂,主要包括有两个內容,一释方义,二释方名。 在选释的237首方剂中,方名取自《书》、《诗》、《礼》、《春秋》等经书的有30余首,取自《周易》的40余首,取自道家的30余首,取自佛家的4首。另外,方名取自古代文化其他方面的100余首。 本书既剖析了方剂义理,又阐释了方名寓意及立方大旨。故此,裨益于临床,便利于教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参考;同时,本书所载诸方,其命名与中国古代文化联系甚密,故亦可供社会各层人士阅读。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科学论文汇集。全书贯串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恒动整体观,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精湛的理论体系;既有原则,又有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两千多年以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并为中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曾先后被译为日、德、英、法等国文字,是人类世界部医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是历代著名医家成功的基石,是历代中医界公认的之书。 《内经》博大精深,文字古奥,皮毛易得,精髓难求。本书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发挥独立思考,剖字析句,提要钩玄,玩味外之味,听弦外之音,是作者读《内经》过程的实录记录,点滴体会。
《洗冤集录》六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目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本书系《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之第十一册。收藏有关伤寒书2种。其一为明·蔡正言《甦生的镜》,将《伤寒论》113方、392法,按序编排注释。其二为明·闵庆芝《伤寒阐要编》,对伤寒精要处予以编排疏法。本册书对《伤寒论》辩证施治、方药活用进行了探颐阐发,颇多新的见解,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就版本、学术而言,又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本册书的出版,又向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提供了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善本古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文化遗产医学典籍中重要的文献。它存世久远,内容丰富,理论完备。并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成功地运用我国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为思想指导,广泛汲取古代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以及社会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全方位知识,开创并建立了中国医药学自然与人事相参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为《素问》与《灵枢》的全称。原本《素问》、《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历代大多单行传世而独立成书。《灵枢》以经络炙刺、谈天象合人事见长,《素问》以论天地阴阳,脏腑诊治,病因症证,运气摄生为胜。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此次整理,除了校勘原文外,将对书中的医学术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外科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医大外科临床诊治知识,包括十二经络循行歌、外科脉诊、痈疽辨证及治疗原则、人体各部位的外科病症治法、外科常用方药及婴儿外科疾病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对歌诀进行病机分析,医理阐述,临床意义的探讨,对书中重点方进行方义分析。临床应用介绍。以帮助读者理解应用。 本书广泛适用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寿世编》,二卷,未具撰人,据清顾奉璋序称,系“青浦诸君子所辑”,后经多次增纂,是一部博采精选,综括各科的实用方书。尤为注重妇女、儿童疾病的防治和养生、食疗。首辑康熙时亟斋居士所编《达生篇》,此篇是有广泛影响拉科名著,分为临产、试痛、验察、保胎、饮食宜忌、小产、产后等节,所述临产“六字真言”,向受推重,被奉为产科圭臬。次为毓兰居士所辑《保婴篇》,据《医宗金鉴》及历代名医所论,分述小儿痘疹防治之法,并附经验方多首。以下依次列小儿、妇女、身体、头面等四十二门,每门下详分病症,依症类方,收录内、外、妇、儿、伤、耳、鼻、喉各科医方。所载各方,用药俱属简便易求,平允可取,切于实用,洵便各科医生临症参考,变足资家庭遇病采择之需。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共10册,收录回归中医古籍文献24种,附录2种。重新整理并校点这些在我国早已失传的中医善本,对研究这些文献以及这段医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丛书的整理与出版将为中医文献、医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料,对临床医生从中挖掘中医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与方法有参考价值。本书为《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之一,收录《风科集验名方》一种。《风科集验名方》为专科疾病的专门著作,对了解我国古代对风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该书引用了众多元以前医书资料,对研究宋金元医学发展,乃至辑佚古医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兰室秘藏》3卷,金 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医家概括为 补土派 。 本书分为21门,载医论21篇,列方280余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医论集中体现了东垣 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 的理论,认为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内伤脾胃有关,强调治疗应以脾胃为本。所列诸方,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法度谨严,匠心独运,均为后世常用的名方。本书充分反映了东垣学说在临床各科的经验与成果,是一部临证实用的综合性医著,对于学习研究东垣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以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灵验良方汇编》四卷,乃清·田间一是庵以其姻友沈铭三为蓝本,增补,编辑而戒,成书于清雍正七年。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为内科,收“头痛、咳嗽、失音、呃逆、霍乱、吐血、噎膈、心痛、腰痛、风痛、癫狂”等病症37种,,并随症附有218首方剂。卷二为外科,收“痈疽、瘰疬、瘿瘤、兰疮、悬痈、臀痈、杨梅疮、肠痈、疔疮、臁疮”等病症28种,144首方剂。卷三为女科和儿科,共收妇女常用方剂57首,小儿常用剂32首,其中对小儿疹子,,从“辨吉凶、治法、禁忌、饮食、调养”五个方面作了认真的分析。卷四为救急门,论述了“暴死、缢死、溺死、中寒、中暑、中毒、狗咬伤、恶蛇伤、马咬伤、误吞铜铁金银、竹刺鲠喉”等35种急症的抢救与治疗方法,且附有90首方剂。续编收别人惠示的治闻“老年痰火、肠风下血、暑天沙”等病症的方剂5首。书后附张
《活解黄帝内经·灵枢篇》是“老中医白话讲经”系列之一。 《活解黄帝内经·灵枢篇》是通过多种形式,以现代逻辑思想方法,对《黄帝内经》原著进行全面而灵活的解说。主要方式:按篇或小节对原文进行注释和现代白话翻译;文中插入趣味性的图画辅助说明;对每卷、节的内容归类,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结合各卷、篇阐述的病理、法、方、药等,增补了方剂趣记图解、名医医案、歌诀,力求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不但对一般读者具有启蒙解惑之功,即使对医学大专院的学生和医学工作者也会有较大的启示和助益。
《洗冤集录》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的著作,1247年刊于湖南宪治县。它是我国古代*部,也是世界上*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早的同类著作 意大利医生费德罗(FoaunotoFedelo 1550--1630)的《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还早三百五十多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史上又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 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影响颇为深远。自南宋迄清的数百年间,历代官府都把它奉为刑狱案件中尸伤检验的指南和经典。在它的影响下,后代学者颇多研究,并相继有《平冤录》、《无冤录》、《律例馆校正洗冤录》等几十种法医检验专著问世,但均未离开或超出《洗冤集录》的系统、内容和水平。《洗冤集录》曾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译成19种文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医书。据多数专家考证,它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它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比西方近现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的发现,论述还为精深、全面。 《黄帝内经》不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以及众多杰出医学专家的出现,与《黄帝内经》无不有着紧密的联系,被历代医学家称为“医家之宗”。 给观全书,它涉及地理、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奇书。
史崧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又称《灵枢》《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本次校勘《黄帝内经灵枢》以任应秋教授旧藏明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赵府居敬堂刻本《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本为底本,简称“赵府本”。因原书卷九缺失第十九页,相关内容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书名题作“灵枢经”)。本次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加入现代标点,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凡底本讹衍倒夺之文,或参照诸书修改,或指出疑点所在,均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古传本,同体而异名,虽在隋唐前问世,但因流传不广而被淹没,连许多大藏书家亦未见,直至清初陈士杰发现而雕刻刊行。此书对于研究伤寒理论具有很高的价值。今简体横排,与《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脉经》等互校,并出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