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漫画黄帝内经 上: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从四季调养的角度出发,脉络清晰、内容详实地解析各个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以及易发、多发疾病,从养、治的角度对各个季节特点进行养生总则说明。还涉及经络与穴位养生、中药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漫画黄帝内经 下:十二时辰养生智慧》共分为十二部分,每部分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脏腑,向人们清楚地解析了应时养生的秘密。《漫画黄帝内经》会告诉你疏通膀胱经,肩背就不再疼痛;会告诉你,养眼必先养肝;会告诉你人的五脏六腑和十二时辰是相对应的,子时不睡,等于放弃健康;还会教会你“望”诊方法——通过五指看身体情况。人的拇指肚对应的是大脑。熬夜过后,拇指肚如果明显发红,这说明你的大脑疲劳度、高
本书选取了近400种药材,几乎囊括了古书《本草纲目》中所有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药方,翔实严谨地为读者展现了古书的精华,力图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从而生活得更加精彩。
本书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从此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谓贡献卓越。本书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尤其是研究《伤寒论》的推荐参考书。
南宋周守忠纂辑的《养生类纂》是一部综合性养生著作,系汇集一百三十余种古籍中有关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而成,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归类编次条理清晰,颇便使用。上卷分为养生、天文、地理、人事四部,下卷分为毛兽、鳞介、米谷、果实、菜蔬、草木、服饵七部,共十一部。今约请专家,精选底本,选录各部中养生价值的文段,加以注译、点评、插图,校勘精审,翻译晓畅,注释详尽准确,点评独到,插图精美。
本书编者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医学入门》等中医经典著作中选取了文学水平较高、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中医入门必须掌握的针灸歌诀,按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络脉、行针法、临证选穴等分门别类,汇集成册,并对其中难懂的中医病证及学术名词略加解释。读者执此一书,就能轻松了解针灸学全貌,熟读记诵,融会贯通,即可入针灸之门,并为进一步钻研深造打下牢固基础。学习背诵本歌诀,即为中医入门之捷径,非常适合初学中医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濒湖脉学》,明代李时珍撰。李时珍(1516—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一代医学巨匠,对中国医学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所著《本草纲目》举世皆知,推动了中医本草学发展,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的瑰宝,其《濒湖脉学》一书,也是《脉经》之后,为世人推崇的脉学著作之一。自序述著书宗旨:“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宋代后,习医者多以《脉诀》为入门教材,因《脉经》文义晦涩,而《脉诀》采用歌诀形式撰写,便于理解与习诵,所以虽言词鄙俚,谬误颇多,仍是初习脉学者的读本。李时珍为纠正《脉诀》之误,总结《脉经》与历代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成《濒湖脉学》,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文体亦采用韵语,“以便习读,为脉指南”。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二十七种脉,主体
曹颖甫(1866—1938),名家达,字颖甫,晚号拙巢老人,江阴人。临证数十年,疗效卓著。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被尊为近代经方大家。本书汇聚了曹氏主要著作《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和《曹颖甫医案》,以彰显曹氏的学术风范。
《中国接骨图说》原名《正骨范》,由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位叫二宫献彦可的接骨医生所著。《中国接骨图说》用汉文书写,吸取了汉(中国)、兰(荷兰)、和(日本)的接骨技术和经验,刊行于1808年。由于《中国接骨图说》所描述的接骨手法基本来源于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以,在收入《皇汉医学丛书》时书名被改为《中国接骨图说》。《中国接骨图说》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正骨之术的各种临床实用的手法,如母法15种,子法36种、揉法150种等,对各种筋骨损伤及麻药、外用药、内服药等,一一详备无遗,可补先辈治骨之阙,为骨科之巨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五帝以上有书乎?日:无书也。无书而实肇书之蕴也;五帝以下有书乎?日:多书也。多书而实淆书之传也。夫无书而肇书之蕴,多书而淆书之传,则作与述之相为终始,不可诬也。聿稽五帝,首自疱牺,仰观俯察,近取远求,而八卦以通,昭然为明道开天之祖;嗣后伊耆,断耜揉耒,教穑辨物,而百汇以明,焕然为养生达性之主;厥传公孙,上稽天象,下究渊泉,中度人事,以人之五行六气,配天地阴阳,以天地之四时五行,应人部候,洞然为见垣彻微之宗。是三圣代兴,而三坟之义著,三才之理备矣。然羲皇画卦,而爻辞彖义,姬文、周、孔,创始于前,李、邵、陈、朱,阐明于后。而开物成务,《易》道遂历千古而不晦;炎帝察材,而金石草木,品上中下,《本经》以传,《别录》《图经》《纲目》以著,而补遗增阙,方书遂行万祀而无敝。独《素问》一册
本书整理近三年来(2012.09.01-2015.08.31)连建伟教授中医门诊临床病案80则,能基本反映名老中医连建伟教授脾胃病特色治疗并结合平常伺诊体会,有利于传承老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名瑭,字配珩,鞠通乃其号,江苏淮阴人,生于公元1758年,卒于1836年。其于医学,不仅注重钻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博采历代医家之长,而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故医名大震,成就卓著。尤其对温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生平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和《吴鞠通医案》。 《温病条辨》为吴氏温病学代表著作,书中主要以三焦辨证为纲,系统地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等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分类、证候、治法和方药等内容。 《医医病书》为吴氏晚年所著,乃医论、医话性质的著作。其写作目的主要为革除当时医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且补《温病条辨》论内伤杂病之不足。全书正文七十二条,另附四条,内容涉
宋柏杉老师从医30余年来,治愈过大量的疑难病症,对临床常见病更有独到的法式套路。“灵兰中医”特邀其教授“宋柏杉专病20讲”课程,经2000余学员学习验证后,深感这些宝贵经验可复制、上手快,能明显提高疗效。故根据课程内容编辑成书,方便更多人学习运用。本书是以课程讲稿为基础,既保留了讲课的原汁原味,又突出了精要内容的独特风格。书中讲的十大类常见病的证型、效方和剂量均从作者的临床实践中来,又通过学员们更加广泛地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本书采纳了教科书式的体例和方法。从中医人体生理入手,剖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再用诊法分出常见证型,指明辨证要点,给出方剂与剂量;将“中医思维”贯穿每一讲内容,穿插大量精彩医论,并付以系统完整的医案。本书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适用于从事
《治疫全书》为清代医家熊立品编撰,成书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属于中医瘟疫专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治疫全书》作为《瘟疫传症汇编》(又名《传症汇编》)合刊本之一种刊成面世。前三卷取《醒医六书》版本的《温疫论》以加「品按」的方式略加阐释,展现其对于瘟疫病因辨治的见解。第四卷摘取喻嘉言《尚论》诸条,以喻氏论温之说,补吴又可学术所未及者,并在卷末撰写了「喻论总按」加以评述第五卷中广泛收集散见于各书的疫病证治经验末卷列「瘟疫客难」与「辩孔琐言熊氏一反前几卷述而不作的文风,采用质疑问难回答客问的新颖笔调,辨析诸多治疫模糊之处。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西昌熊氏家塾刻本为底本。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杂病临床治疗学专书,它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全书共25篇。按所论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涉及杂病的方方面面。其基本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辨证为纲领,对杂病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体例上采用汉代散文文体,以语录、问答、条文形式进行论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际指导作用,所以,该书备受古今医家的推崇和重视,而被列为四大经典医籍之一;有“方书之祖”、“治疗杂病的典范”之誉,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的之书。
本书共五卷五十三节,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以及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很合乎科学道理。清同治六年,本书传入西方,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对推动世界法医学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编译者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并设置相关链接版块,以便读者在了解法医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法医学文化。由此,本书既具有科学的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