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本书以还原《黄帝内经》原创中医理论体系为目的,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形与神俱”人体生命双结构为基础,创建了心主先天形体和肺天脾地主后天肠胃黄庭腹脑的新三本理论,在此三本理论基础上阐释了先后天命门合于目命门的道理。后天肺脾摄入的天地气味在肠胃黄庭生成的营卫——神养育着先天形体。形与神两大构造体系的合一形成一个完整个体人生命结构体系是人体生命健康的专享标准,人体生命的一切生生化化、生长壮老已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是黄帝师徒集体创作一气呵成的完整原创中医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不是论文汇编,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一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形神学说发展史。
《寿世保元》为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
岭南,在传统上是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富有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厂东是岭南地区的核心地域,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均走在地区的前列。在这里,传统中医药以独特的作用深得人们信赖,一直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岭南医药启示录》是以岭南医学史中有代表性的医家、著作、重大疾病与有关事件为题材,以医家传略、学术成就、经验启示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岭南医学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丰富祖国医学内容为目的的一本独具特色的专著。全书46篇,按历史顺序、由古至今排列。此书特点:一是选题审慎。择对岭南医学有卓越贡献者细数家珍;特别是有发现、发明、创新者更加详论。二是填补空白。对杨孚《异物志》、嵇含《南方草木状》多有论述;对晋唐迄宋有关岭南医学佚书多有辑佚。三是重疫病防治。对岭南医家抗击天花、鼠疫、霍乱、疟疾、SARS的贡献做了详实的记载。四是深入浅出。充分运用中西医学、现代科学、文史知识,释析了一些在学术上难明、歧义、争议的问题,务求使之通俗易懂。五是文图并茂。每篇均选有彩色插图,或为导读,或为书影,或为
《医学衷中参西录》,30卷。近代张锡纯著。初刊于1918至1934年间,共7期(相当于7个分册)。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作者的医疗经验阐发医理,颇多独到见解,并制定若干有效方剂。本书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之书",据《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而且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几十年前,该书不失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仍是的参考书。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金匮钩玄金匮要略心典)》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金匮钩玄金匮要略心典)》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明理论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伤寒兼证析义)》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蔡永敏、徐江雁编著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补亡论)》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
《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约成书于17世纪初,编著者为明代吴勉学(字师古,又字肖愚),徽州歙县丰南(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其曾官至光禄寺丞,后弃官从事刻书事业,是规模大、分工细的明代名坊“师古斋”的主人,成为明代徽州地区优选的刻书家。《民国歙县志》记载吴氏“博学藏书,尝校刊经史子集及医书数百种,雠勘精审,所集河间六书,收入四库全书中,又尝与吴养春校朱子大全集。”所刊刻的医学类书籍有《校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1601)、《刘河间医学六书》(1601)、《痘疹大全》(1601)、《痘疹四种》(1601)、《海藏癍论萃英》(1601)、《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约17世纪初)等。该书为吴氏专享一部由其本人收集汇编的方书,总计七卷,将涉及的百余种病证分为111门,每个主要病种前有简短的关于病证的理论介绍,随后列出对应的
脉诊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但"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脉学精深,神妙难测,故欲掌握脉法,难矣!古今志士都常说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纵览历代名医临床大家,他们都是平(王叔和撰次《伤寒论》之第一、二篇为"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周学海:"平,读如骈,即辨脉也。")脉辨证以决生死,并妙手回春的高手。高手成功的秘诀,无非勤学深思,多多临证,善于领悟,注重总结。当然,得遇名师指点迷津固然是好!然求之不得,就只能靠"高手成功的秘诀"了。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优选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本书名为《 灵枢 直译》,是将黄帝内经灵枢81篇用现代汉语译出。以篇为单位,分题解、原文、注释及译文四部分。题解针对篇名及内容,原文是原文照录,注释针对字词,译文是现代汉语。
《疮疡经验全书》,原题宋代窦汉卿辑著,实为明代窦梦麟据家传本增辑而成,初刊于明隆庆三年(1569),共十二卷。卷一至卷七为窦梦麟家传藏本内容,按发病部位及类别论述外科病证的图例、证治,共816条。卷八至卷十二为辑编内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刻本在十二卷之后又增录明代陈司成之《霉疮秘录》,合为十三卷,流传甚广。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近期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类证活人书)》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类证活人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为了更好地整理保护中医文化遗产,利于读者深入研读中医古籍经典,由*、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立项、南京中医药大学领衔全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及中医药研究机构共同编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岳麓书社联袂出版的大型中医药文献丛书《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预计将于2014年8月面世。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上接《中国医学大成》余绪,补前贤之遗憾,以传承中医药之经典,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该套丛书将整理、点校、评注中医古籍文献300种,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方书卷》、《内科卷》、《外伤科卷》、《妇科卷》、《儿科卷》、《五官科卷》、《针灸卷》、《养生卷》、《医案医话医论卷》、《综合卷》15个分卷。全套丛书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
《妇人大全良方》由宋朝医家陈自明所撰,成书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全书24卷,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8门。每门分列若干病证,以病设论,以医论冠其首,后叙病因、证治、方药,并间附医案。本书汇集了《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经效产宝》《千金方》《外台秘要》等40余种妇产科专著及有关医籍中的妇产科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并结合了陈氏家传秘方及其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疗实践,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医妇产科的专著。本书自问世后,对后世医家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对中医妇科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书是现存最早的全面论述经、带、胎、产的妇科专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有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次整理选用很好版本为底本。新增点评,反映了点评专家多年研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黄帝内经》之名*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但正如《淮南子 修务训》所云: 世俗 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 所以黄帝、岐伯等显系托名。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内经》非一人所作而是集体、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它也不是初创之作,而是经过编纂的作品。成编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