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宋人花鸟册页(1)》由李弘主编,是《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的其中一册,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
《百花诗笺谱》又名《文美斋诗笺谱》,为清代张兆祥等人绘制。天津文美斋1911年彩色套印。文美斋《百花诗笺谱》刻工精致,印刷优良,精美典雅,是清末著名的笺谱之一,流传很广。本书据文美斋刻本影印。
《古乐府》十卷,元左克明编。《古乐府》比较全面地辑录了上古至陈隋时期的乐府诗,并追溯其源。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古乐府》晚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对郭书有所借鉴,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四库提要认为《乐府诗集》 务穷其流,故所收颇滥 ,而《古乐府》 务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题古词,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 。该书选用元至正刻本作为底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可为乐府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一个帮助人们阅读和了解古乐府诗的好读本。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李弘主编的、李鱓绘画的《花鸟册页》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花鸟册页》为丛书之一。
《琴曲集成》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当代著名古琴大师查阜西、吴钊先生负责主持整理的一部有关我国古琴艺术遗产的大型资料汇编。全书三十册,收集了从六朝丘明传谱的唐代文字谱到清末民初千余年间的一百四十二种琴谱。这些琴谱是整理者对全国公私所藏的古琴曲谱、各种文献中所著的琴谱(包括刻本、稿本和有完整体系的转抄本),进行多年搜集、调查、比较、鉴别的基础上,汇集而成。它对文化史、艺术史等研究工作者研究、了解、整理我国传统的音乐遗产;对古琴的爱好者了解我国唐宋以来音乐发展全貌、了解千余年来流传下来的各个流派和不同版本的琴曲和音乐理论技术资料;对继承与发展这份丰富的音乐遗产,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 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李弘主编的、刘松年、马和之、萧照、惠崇山绘画的《 山水册页》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 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 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 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 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山水册页》为丛书之 一。
《石渠随笔》八卷是清嘉、道年间名臣阮元有关书画著录类的著作。阮元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史学术的研究,但对书画艺术等“末技”也独有会解,功力深湛。他持“艺术必与学问相通”(《提要》)之论,反对向壁虚造的“萧疏散淡”,讲求“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石渠随笔》卷二)。而他的这些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名作《石渠随笔》中。 《石渠随笔》是阮元于乾隆辛亥奉敕续编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时,随笔所记之著。在历时两年多的编纂过程中,阮元遍览内府秘藏,选其菁华,札记笔录为《随笔》。《随笔》中的许多精要考证,后多为《石渠宝笈续编》所吸收。虽然《随笔》中著录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见于《续编》,但《随笔》的重要意义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鸿篇巨制的《续编》相比而言,《随笔》
钱南扬(一八九九——一九八七),名绍箕,字南扬,以字行,浙江平湖人。一九一九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中文科,师从许之衡、钱玄同、刘毓盘、吴梅等著名学者。一九二五年大学毕业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与学术研究,曾先后任教于宁波省立四中、临海省立六中、杭州省立一中、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州师范学校、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一九五九年起,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先生专研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戏曲史,尤其在南戏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成就卓著,深受海内外学人的瞩目与推重。
一些名砚或名人所用硕成为人们收藏选择的对象。一盘来说,好的砚,不仅要看质地、制夌是否精良,还要看砚之流传和传和砚之铭文。若为名人所用所藏或铭文书体精美、铭文内容丰实,即好砚。中国文人,一向有喜砚蓄砚传统,得砚而铭之或交待砚之流传或记述藏砚人志向。砚文中的名方警句,成为名副其实的『阅微草堂砚谱』就是其中一部。 《阅微草堂砚谱》主要收录纪昀藏砚。纪昀,字晓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干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辨大学生,以学问文章名重朝野。为清代著名学者、政治家。《阅微草堂砚谱》收录纪晓岚藏砚约百余方。拓本一册为其裔县所藏。民国间付梓。书前有清书法家翁方纲序和民国徐世昌序。我社选用民国刊本影印出版。该书所收砚,制作精良,铭文丰实,书体精美,是广大集砚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的
《铁函斋书跋》,作者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父,别号大瓢山人,又号小铁,生于顺治七年。少颖悟,八岁能作擘窠书,后遭家变,终身不仕,贫无所得,则挟笔墨以游。其人善书,工八分,不染宋元习气,为时所称。是书凡六卷,卷一商周秦汉三国碑帖跋,卷二晋王羲之碑帖跋上,卷三晋王羲之碑帖跋下,卷四两晋南北朝碑帖跋,卷五隋唐五代碑帖跋,卷六宋元明清碑帖跋。是书所论各碑帖均为杨氏家藏或目见之作,其辩论是非,言必有据,多有道甘苦之言。叙明以后新摹碑本,亦甚详晰,足资考证。其书详明淹博,足成一家之言。此次整理以清鸟丝栏天尺楼钞本为校勘底本,参考杨霈道光间刻四卷本编排方法,按所跋书家时代排列,重编为六卷。参校多种清钞本、刻本,并附录各本序跋。
《孝经传说图解》是以《孝经》为旨义,配以历代民间流传的孝行故事绘刻而成,图文宣传孝道,敬老爱亲,身体力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读来,剔除其糟粕,仍不失为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该书据清嘉靖云豫堂刻本影印,共分4册,全册200则故事,文字易懂,故事性强,亦可为童蒙读本。
《琴学入门》(1864)二卷谱中,有十曲在指法减字谱的旁边注有工尺谱字,其中又有五曲另备所谓“音节”谱,即在工尺字旁用点拍的方法记写琴曲的节奏。以往古琴的减字谱只记音位、指法,不记音高、节奏,这种合参谱式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是靠对减字谱内部进行改革,而是靠附加的外部条件来做到的。另外在梅庵派的《梅庵琴谱》中也有使用这类琴谱。
虞晓白校注的《芥舟学画编/艺文丛刊》,清沈宗骞*。凡四卷:卷一、卷二论山水,分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等十六篇,持论明晰透彻,有条不紊。 卷三论传神,分传神总论、取神、约形等十篇,总结了古今人物画经验。卷四共三篇,即人物琐论、笔墨绢素琐论、设色琐论,泛论人物画经验及工具的选用。《芥舟学画编》为沈氏潜心画学三十年之成果,其文词富赡,理法兼备,堪称清代*重要的画论*作之一。
《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为专录古器款识,考 证青铜器铭文之专书,清钱坫撰。全书四卷,收古器 四十九件。计殷器七件,周器二十二件,秦师比一件 ,汉器八件,新莽器七件,北魏造像一件,隋鱼符一 件,唐鱼符传信符两件。全书仿《博古图》《集古录 》体例,每件古器先临摹其图形、文字,并标明尺寸 大小,然后引经据史,一一加以考释。
郑板桥的诗、书、画堪称“三绝”,是杰出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论一直被世人所关注。特别是他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书原称为郑燮自题的《四书手读》,一直为私家所藏。后几经辗转,民国初年为奉天巡按使张锡銮偶然得之,遂予影印问世。一时广为流传,争习者众多。本书是中年郑燮在扬州天宁寺研经时书写,正值郑板桥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博采众家,锐意创新之始。通观全篇,真、隶、行、草相参的:八分半书』已初步形成。遒劲古拙,刚柔相济,于规整统一之中透出洒脱不羁之气,体现了板桥书法的典型风格特征,被后世誉为『千秋圣贤书一代风流墨』。
《泛槎圖》六集,清代張寶编繪。寶字仙槎,一字梅癡,江蘇上元《今南京》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一七六三》二二卒年不詳,七十歲尚刻《績泛槎圖六集》。工山水畫,筆意近梅道人。:張寶「少喜作畫,癖山水,年二十即棄舉子業,游江右楚越問,所過名勝,遍訪前人遗跡,以次臨摹之,无學稍有進意」。《泛槎圖自識》他四十四歲時《清嘉慶十一年丙寅,一八○六》北上人京,發願游遍天涯,領略山川形勢。在京三載,遍交諸王公巨卿,相與招飲聚談,聯吟作畫,迨無虛日。故出都時,所交名公以外省當仕薦函相贈,為其暢游三山五岳,遍歷海角天涯,提供了極大便利。前後四十餘年間,他北上秦晋、歷韓魏,南游吴越閩赣、越嶺表,東登泰岳,西泛漓江,暢游五岳四漬,内地十八省歷其十四,游跡幾遍天下。《泛槎圖》即是張氏一生游歷的圖記。
《胡氏書畫攷三種》八卷,即《南薰殿圖像攷》二卷、《國朝院畫録》二卷、《西清劄記》四卷,清胡敬撰。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早的旬刊画报,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画报内容反映19世纪末社会热点。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国风俗景物,近代科学知识无不列入其中。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绘画采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
“琴、棋、书、画”以琴为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古琴于二○○三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琴谱正传》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六(一五四七)年。初编者为黄献,原收四十二首琴曲,十五年后徐门琴人杨嘉森又增为七十一曲,名为《琴谱正传》,与《梧冈琴谱》是现存早的徐门琴谱。《琴谱正传》曲目之下多注有出处。如《樵歌》题下注着:“敏仲作,一名《归樵》。秋山、晓山二十翁屡订本。”《渔歌》注着:“一名《山水绿》,岁庚戌(公元一三七○)九月,”梅雪窝“删制。”从这些注解可以看邮,黄献收集的这些琴谱,确经徐氏几代不断删订。内容有上弦势、抱琴势、手势图、勾琴总字母、字母精考详明、弹琴须知,启蒙、弹琴法等。弹琴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