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作品对古代碑帖的形制和流变、碑帖的传拓技法、碑帖的装潢与保护、碑帖的艺术价值、碑帖的鉴藏知识、碑帖的经济价值与市场情况等方面做了精到的论述,并提出了不少前人所未发的新见解。该书体例完备,系统性强,内容翔实,图版丰富,是赵海明先生长期对碑帖研究所取得的近期新成果。
本书以图文相辅相成的形式,实录了完颜麟庆所至所闻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具体情况,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经折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文徵明编绘的《桃源问津图》是该系列之一。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四川綿州人,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傳世*述有《巴西鄧先生文集》一卷,詩集《素履齋稿》二卷,均為後人收集而成。 本次點校《邓文原集(精)/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文集部分以上海圖書館所藏鮑廷博知不足齋輯校稿本為底本,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明弘治以前抄本、國家圖書館所藏傅增湘校跋的偽造鮑氏抄本、文淵閣穴四庫全書》本為校本,以重慶圖書館所藏陸香圃三間草堂抄本、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為參校本。詩集部分以國家圖書館藏鮑廷博輯校稿本為底本,以重慶圖書館所藏陸香圃三間草堂抄本、顧氏秀野草堂康熙三十三年刊行《元詩選二集》之《素履齋稿》、南京圖書館所藏丁丙跋《元人十二家集》本為主要校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元詩選二集》之《素履齋稿》為參校本.此外,輯有佚詩佚文多首,為現行*完備的鄧氏詩文集單
本书收录字形的材料依据包括实物文献用字和传世字书收字两大类。实物文献用字主要包括简牍字形、石刻字形和纸质字形。 简牍字形主要出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以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四号)、《流沙坠简》等所收录的魏晋简牍。 石刻字形是本书收字的主体部分,以《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到第三十六册)和《新中国出上墓志汇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石刻拓片为基础,兼查《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中相关拓片部分。 纸质字形包括了魏晋残纸和魏晋南北朝传世书帖中的楷书部分。
中國宋代金石學著作。共30卷。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 839件。《博古圖》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 器的精華。每類器物都有總說,有摹繪圖、銘文拓本及釋文,並記有器物尺寸、重量與容量。有些還附記出土地點、顏色和收藏家姓名。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千里江山图》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经折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王希孟编绘的《千里江山图》是该系列之一。
梁思成的代表作《中国雕塑史》,根据梁思成1928至1931年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中国雕塑史》(手稿珍藏本)是梁思成当年授课讲稿的首次影印与整理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统中国“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中西淹贯的学者梁思成,把西方艺术观念引入对中国雕塑的研究中来,首倡“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认为石器时代的洞穴开凿是我国艺术的开端,把雕刻提高到了艺术的层面。其《中国雕塑史》,以时间为序,从上古到明清,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中国各个时代的雕塑及艺术成就,对中国的雕塑史和艺术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芥子园画传》,通称《芥子园画传》,是一部风行海内三百余年、『丹青家罔不家置一编』(何镛《序》)的中国画技法入 门教程。在清代以来流传的诸多画传、画谱中,此书的影响尤其是此书在民间的影响,可以说首屈一指。 芥子园,位于市区溪西新区兰阴山麓,系仿古园林建筑,袭用李渔生前在江宁孝侯台旁创建之庭园名,为纪念李渔而建。李渔(1610-1680)字笠翁,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戏剧创作被近代曲学大师吴梅誉为“清代”,他在拟话本小说创作方面,与冯梦龙、凌蒙初并驾齐驱。
《芥子园画谱全集》为我社“古刻新韵”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本书系中国画学入门精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便备受赞赏。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学习。其包举山水、花鸟、梅兰竹菊、人物的结构也非常便于初学者研习。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该书为明初辑录历代书法家的生平事迹、理论主张、著述的著作,元末明初陶宗仪著。该书体力谨严,论述简洁准确,是研究书法家及书法史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