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序同风录》,为专论节序民俗之作,详述一年十二月之风俗事宜。《阙里文献考》称孔氏‘采曲阜民俗撰《节序同风录》十二卷’,所纪大抵以北地风俗为主,或采旧籍陈说,亦及吴楚南中之俗。《四库总目》归史部时令类,列为存目,提要云 ‘《节序同风录》,无卷数,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国朝孔尚任撰。尚任有《人瑞录》,已著录。是书仿《荆楚岁时记》为之,以十二月为纲,而以佳辰令节分列为目,各载其风俗事宜于下,颇为详备。然人事今古不同,方隅各异,尚任不分其时其地,比而同之,又不著其所出,未免失之混淆,不足以为典据也。’是书又有《清文献通考》《清通志》《曲阜县志》《山东通志》《阙里文献考》等均著录,然而未有刊本,或以为不存。近来学者查访,始知大连图书馆藏《节序同风录》清抄本,此本不分卷,无题跋,不著撰人
《云麓漫钞》15卷,是南宋有名的笔记之一,该书内容极为广博,向为前人所称赏。 《云麓漫钞》十五卷,南京赵彦卫撰。《四库全书》列为子部·杂家类·杂说属。从它的内容上看,大约有三成为记述宋代政治、士林的杂事,余者为古今仪礼制度、天文历算、典实故事的考证辩说;庞杂赅博中独具只眼,便是它的特色了。其记事部分,固不难琐细,却多关涉一些重要问题事件,足补正史之阙,对从枝节细把握当时社会、文化风神,颇有禅益;其考辨部分,广征综核,“析误钩隐,辨是与否”,不但廓清一些旧误谬传,同时也保存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如隋唐长安城的建制模式、唐代制科名目、宋代迎送金使的形式及使费等等,对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及其演进状况,自有定的意义。当然,它也难免此类作品的通病,作者务求赅博而或失之不尽准确,为逞一家之辞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本次译注,作者以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刻的毕沅校本为底本,参校了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多种元明刻本,并吸收了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著作和一些重要的现代研究论文的成果。全稿按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安排。题解展示了各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文献价值与思想意义进行了简要概括,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流畅,是帮助普通读者了解这部重要的先秦典籍的有益普及读物。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一生中的主要著作,反映明末科学技术现状,基本上是根据作者的亲自调查而写出来的,具有直观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宋应星从生活实际中悟出这个道理后,就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劳动群众请教,及时记录下有关的工农业技术,写成了《天工开物》这部宏著。当明末社会每况愈下,士大夫埋首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而轻视实学的风气下,宋应星写这部书是有些反潮流的精神的。 《天工开物》的明刊本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每卷订成一册,全书五万三千字,插图一百二十三幅,其中上卷有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章。
《梅花草堂笔谈》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张大复的小品集。全书十四卷,既有和友朋论艺之作,又有友朋问答、饮酒赋诗、品茗观剧之什,是当时文人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另外,书中还有不少张氏为昆山地方文人写作的传记。虽记是普通人,却也别有风味。本次整理,以《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刻清补修本为底本,以《笔记小说大观》本相校,改正了底本的不少讹误。
本次整理《倪瓒集》,拟为读者提供一部简单实用的倪氏诗文集读本。具体整理情况如下:以《无锡文库》所影曹氏《清閟阁全集》为底本,并校以《四部丛刊》所影蹇氏《倪云林先生诗集》(简称天顺本)及《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所影倪氏《清閟阁遗稿》(简称万历本)。而沈吾所辑《清閟阁全集补遗》,则以《无锡文库》所影上海图书馆藏古华山馆稿本为底本,予以标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次辑録补充,不少倪氏诗文版本存在体例不纯、诠次芜杂的弊病。有鉴于此,此次整理即将《清閟阁全集》中收録倪氏相关资料之卷十一、卷十二移至书后,作为附録;而《清閟阁全集补遗》之卷三、卷四则不予收録,裨使全书结构更为明细和合理,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稍加留意。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的一批手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 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拟选人(用清陈立疏证》。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辑所收
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约公元前一七九——前一○四)的主要著作,一般认为系后人辑录成帙。至有清一代,才出现两个较完善的校注读本。宣统年间,苏州苏与(?——一九一四)字厚菴,兼取廬校凌注,广采前人研究成果,[随时答录],成春秋繁露义证,是目前为止校订春秋繁露较完善的本子。 此次整理,以一九一○年长沙王先谦原刻本为底本,通校了凌本。遇有异文,又参校了廬本和四部丛刊本。
明代学术与思想,至嘉靖年间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王学左派的兴起,在思想界、学术界,以至文翠艺术界,都掀起一股反对程朱理学束缚,解放思想,倡扬个性的运动。随着波涛的翻腾,一股所谓的「实学」思潮,也悄然而至。它伴随着王学左派的心性、良知之翠,以「学以致用」和「经世致用」为其口号,产生一种类似文化复兴的气象,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出现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著作,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同时一批热心的知识分子引进泰西学者传来的新异科学知识;在文学艺术领域,则性灵之学大加倡扬,出现了如公安三袁及徐渭等前卫的文学家;在人文科学领域内,则涌起了一股文献考据学和训诂学的风潮。文献考据学的内容是读古书,明古义,阐明古人本始的思想,其手段是通过文
《考工记》是我国*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全书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内容不仅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本书采用原典、注释、译文对应的方式对考工记进行了新解,并加入了现代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供读者鉴赏。
《书林清话》是叶德辉的代表作,也是版本目録学名著。该书凡十卷,以笔记体裁系统介绍了有关中国历代雕版印刷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从书籍和版本的各种名称,宋元以来历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时代突出的著名刻本,到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和传播,历代刻书规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潢、鉴别、保存的方法,乃至相关的遗闻掌故,等等,是书皆有论述。此次将《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合刊,以《民国丛书》本为底本点校。除改正明显的刊刻讹误外,一般不作校正 。书后附録《藏书十约》及叶德辉传记数据,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叶德辉其人其学。
被譽為「中國的狄德羅一的宋應星,他的著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一中國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了成書於明崇禎十年,但直到近三百年後的民國初年,才受到國内學界的關注。而對其人其書較系統、成熟的研究,更晚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O江西省圖書館藏海内外孤本《論氣》、《談天》、《野議》、《思憐詩》四種的發現,打破了宋應星為純自然科學家的觀念0歲月不能磨蝕的光辉,足以證明其本身的價值。 宋應星是江西奉新縣人,世代業儒,萬曆四十三年(二八一五》領鄉薦,此後屢上公車不第,歷官分宜縣教諭、汀州府推官、亳州知州,明亡後退居鄉里,清康熙初棄世。宋氏一生於科場、仕途均不甚得意,然著述頗豐,除《天工開物》外,尚有《畫音歸正》(崇禎九年〔一六三六〕梓行,今不存》、《美利箋》、《原耗》(以上二種佚》、《卮言十種》
本书辑录十一种古代养鱼的文献,分别记载了鱼之种养之法、鉴赏品第之法,甚至西方国家养鱼经验,以及运用遗传学理论梳理金鱼的演变。具体包括:明黄省曾撰《养鱼经》、张谦德撰《朱砂鱼谱》,清蒋在雝撰《朱鱼谱》、句曲山农等撰绘《金鱼图谱》、荣廷撰《虫鱼雅集》、宝奎撰《金鱼饲育法》,民国金云高撰《金鱼学》、高君珊译《金鱼饲养法》、苏堤撰《金鱼养殖法》以及陈桢撰《金鱼的变异与天演》等。
《蔬食谱》(又名《本心斋蔬食谱》),此书共收食品二十种,包括啜菽、羹菜、粉飺等五种糕点制品及玉延、琼珠、雪藕等十五种蔬菜制品。其名称皆颇为风雅,而各品下所载十六字赞亦极具趣味性,是了解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文献。此次整理,以《学海类编》本为底本,予以标点。《山家清供》一卷(亦作二卷),宋林洪撰。著有《茶具图赞》《山家清事》等。本书为林氏记録其时膳食的专书,每种食品皆明其出典,并介绍原料、制作及服食方法等。本次点校,以《说郛》所收本为底本,校以《夷门广牍》所收本。为避免繁琐,两者相异处,择其优长,不出校勘记。《食宪鸿秘》二卷,旧题清朱彝尊撰,然据学者考证当为乾隆间伪托之作。全书以原料所属列类,分《食宪总论》《饮食宜忌》《饮之属》《饭之属》《卵之属》《肉之属》等,另附録《汪拂云抄本
《文待诏题跋》集合了他对诸多书画作品的题跋,同时收录《文徵明画史汇稿》中的《传略》《年表》《支裔表》等内容。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对于书画的理念,以及文氏生平。崇尚古雅,尊崇传统和法度,也重视推陈出新,同时非常强调书画家本身的人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草堂之灵》乃杨氏于读书翰墨之余所作笔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诡谲恢奇,又不可一世。故谓之为人不可也,谓之为神不可也,谓之为鬼不可也。无以名之,名之曰草堂之灵’。书中所涉颇为广泛,掌故、书画、金石、诗文乃至风俗等皆有收録。如曾国藩、王闿运、叶德辉等秘闻有之,何绍基、李瑞清、齐白石之艺事亦有之,论诗文、辨笔墨、记碑帖更是俯拾皆是。且杨氏文锋犀利,风格明快,时时令人莞尔。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文字方面来看,此书皆极具可读性。此次出版,以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成化书局铅印本为底本,予以标点整理。需要说明的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杨氏某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因此在出版过程中,我们对部分文字进行了处理,望读者明察之。
刘书,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北齐思想家。其生平事蹟不得详知。据北史、北齐书本传,刘书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北分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锐时期,北朝为異族统治,其所撰之刘子,针对当时的社会时弊,表达了自己治国安民的思想主张和为国建功立业、施展个人才能的政治抱负。 刘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六朝时,江左谈玄风气盛行,北朝亦受其影响,在刘子中,亦有所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文化思潮中,儒、道二家对刘书的影响*。刘书认为,儒家学说可以治世救国,道家学说可以全身美名。“儒教虽非得真之说,然茲教可以导物;道家虽为达情之论,而达礼复不可以救弊。今治世之贤,宜以礼教为先;嘉遁之士,应以无为是务,则操业俱遂而身名两全也”。
子書是我國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春秋末到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结晶。秦漢以後,還有不少思想家和學者寫過類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了由原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這套叢書匯集了清代學者校勘、注釋子書的成果,較為適合學術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幾十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後一些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够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為此我們從一九八二年開始编輯出版新編諸子集成,至今已出滿四十種。 新編諸子集成所收子書舆舊奉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經常要閱讀或查考的書。每一種都選擇到目前為止較好的注釋本,有的書兼收數種各具優長的注本。出版以來,深受讀者歡迎,還有不少讀者提出意
《古人云》丛书编辑出版以后,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个好的创意,于是我们编选了第二辑。为适应更广泛层面读者的兴趣,第二辑在秉承上述想法的基础上,将选取内容,扩充了许多,如古代官员的经验之谈,反映古代世风民情的俚俗语言,古代士人的饮食养生方式,老年人的养生体验等等,这次都有所关注。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者,像李商隐、张养浩、薄松龄等大家,读者过去可能只留心了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这次我们发掘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杂著,以扩在对他们的认识范围,相信读者们会有兴趣。此外,在每种书的前面附上一段简要的评介文字,以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 倪思,字正甫,字号齐斋老人,宋湖州归安人。《经鉏堂杂志》是作者晚年的读书札记,也可以说是一本思想随笔。他关于人生的“穷”与“达”、顺境与逆境的辨证关系的认识,
本书收录古代关于船行、船制等文献三种,分别为宋范成大《吴船录》、厉鹗《湖船录》以及谢鸣篁《川船记》,是了解我国古代船舶文化的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