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 辞旨辨博,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 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 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 锁线 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67篇”中的一部分,是刘向校书时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具有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纂辑先秦及汉代的轶闻琐事,借以阐述儒家思想。该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校证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参校各本,博采群书,事义兼释,并辑佚文一卷。
《庄子诠诂》由胡远濬 撰
一、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有人问津,以致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在战国时期的人之中,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评论留传下来,甚至同时期的孟子对他也只字未提。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庄子姓庄,名周,除去《汉书》为避汉明帝之讳而有时称其为“严周”外,世人皆称其为庄子或庄周。但是庄子的字却直至很晚才出现,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在“姓庄,名周”下注目:“
此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庄子》注本,著者林希逸是南宋理学家,他熔佛、儒、庄于一炉,先从考订概念入手,把《庄子》前后的论述加以对照,说明其中的相通之处,以佛学解释《庄子》,并且注重赏析《庄子》一书的文学特色,释文通俗易懂,较为口语化。校注者对《口义》所引用的典故、诗文,特别是佛学名词、概念都作了注释。此书约在十四世纪传入日本,曾经风靡一时,在日本思想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老子、庄子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于后世影响至巨。《老子庄子选》现列入 中文经典诵读系列 (繁体竖排)。该系列丛书根据二十年来王财贵教授在台湾推广 儿童读经 所编给台湾儿童的读本修订而成。除将读音依据普通话标准调整外,本书采用了繁体竖排的形式,以供国内外希望熟悉繁体字的儿童使用。其特点是大字、白文、准确,拼音仅作辅助之用,故作了 淡化 处理。 本丛书从选文、编排、审校到装帧、版式、用纸都融入了主编及编校、制作团队的心血和志愿;丛书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也适合喜欢传统文化的成年人诵读。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67篇”中的一部分,是刘向校书时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具有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纂辑先秦及汉代的轶闻琐事,借以阐述儒家思想。该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校证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参校各本,博采群书,事义兼释,并辑佚文一卷。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67篇”中的一部分,是刘向校书时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具有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纂辑先秦及汉代的轶闻琐事,借以阐述儒家思想。该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校证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参校各本,博采群书,事义兼释,并辑佚文一卷。
本集得異文19870字;新輯老子語文15970字。又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西昇經》《顯道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老君內丹經》《太上老君養生訣》等六種作為附錄,集中存錄了許多老子遺句,計達17000字。以上共計52840字,已達傳統所云五千言的10倍。此當為研讀探討大哲學家思想的重要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老子和老子的時代、老子的貢獻,不可或缺
Array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辑所收子书兴舊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選擇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無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體例基本一致,除個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淺近文言撰写的注本。 第二辑收集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應加注释,其馀的選擇较好的版本进行點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殘阙或散佚的书,整理时區别不同情况,有的選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进行補辑或重辑。 子书中有一部分是为书或被懐疑为僞书。凡产生时代较早,在歷史上發生过一定影響,对研究某些问题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擬酌量選入。
《庄子》 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 是先秦道家学派*重要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将《庄子》与《老子》一并视为道家和道教的宗经宝典 。《庄子》一书,构思奇特、义理深邃、想象丰富、文风恣肆、气势磅礴、境界高远,堪称千古奇书,是先秦诸子经典中的一朵奇葩。《庄子》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传统文化,也影响了儒家、佛教和道家道教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 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 兼采道家、法家 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 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 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 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 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 参校其他版本 精心解题、注释、翻译 以飨读者。'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 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 兼采道家、法家 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 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 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 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 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 参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