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诸子集成:抱朴子外篇校笺 (下)(繁体版)》共二十五卷,是晋代葛洪所撰的一部著名子论。该书着重宣扬儒家思想,杨明照先生以平津馆丛书原刻本为底本,参校十余种其它版本,对该书进行校笺。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代表作,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及汉初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其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汪洋恣肆,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极大影响,现通行本为晋郭象注本,凡八卷三十三篇。《庄子诠诂》基本上承袭马其昶《庄子故》之义例,体现了作者融儒道释为一体的《庄》学观点,也闪现了近代精神。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饶有名理”,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抱朴子注释(套装上下册)》主要是与广大读者,就认识社会、国家起源、君道臣节、治国安邦、执法用刑、崇教勖学、审举选拔、循名责实、持身接物、礼让谦退、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等诸多问题,交流解读《抱朴子》的心得。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
子書是我國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雇瞅末到俄栖時期的百家争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結晶。傣嘆以後,還有不少思想家和學者寫過類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了由原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遣套叢書匯集了清代學者校勘、注釋子書的成果,較為適合學術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幾十平削别是一九四九年後一些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够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為此我們從一九八二年開始编輯出版新编諸子集成,至今已出滿四十種。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大抵万寓言,归之于理,不可案文责也。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新编诸子集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下)》是晋代葛洪所撰的一部著名子论,与《抱朴子内篇》论述范围、思想倾向均不相同。该书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并吸收名法各家之学。原书意深文艰,《校笺》以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参校10余种重要版本,在广搜前人论说的基础上,对该书次全面整理,校勘精细,注释详明。
本书继承以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为参照而研究魏晋玄学和郭象哲学的学术理路,在学界前人,以及本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郭象哲学的核心性命题一一“独化而相因” 作出个人创新性的理解,然后再将这一思想原则应用于对郭象思想之安命观、无为论、因循论、圣人迹冥观等理论环节的解读上。另外,针对学界以郭象哲学没有工夫论,是庸俗的安命论哲学,是自我表现式的诠释定向,是对庄子哲学思想之逆向性诠释典范等观点,本书比较了郭象《庄子注》和《庄子》中关于逍遥、安命、坐忘等范畴的使用情况,探讨了郭象注《庄》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并分析由此而来的在中国哲学之经典诠释学上的启示。
本套丛书收集了历代皖人在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学史上的华丽篇章、史学研究的之书。尤其重视稿本、精抄本、名校本等稀见版本的搜集、整理,在校订文字、考证、注释、补辑、撰写点校说明等方面,选用原刻本或权威底本,并广罗众本,互相比勘。集中、全面展示安徽先贤古籍研究的成果,展示三十年间安徽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的成就。
本书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以《老子》帛书甲本、郭店楚简、王弼注本等为校本,详加校注,并揭示每一章所蕴含内在的思想及逻辑关系,时出新意;同时广泛征引人类学、考古学、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传统的误读、误解,进行了有力的驳正。是马王堆老子帛书研究又一新的成果。
本书是丛书 潘雨廷著作集 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 《说卦》、《序卦》、《杂卦》;卷二: 上经(《彖》上、《象》上);卷三: 下经(《彖》下、《象》下);卷四: 《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
本书可堪称为古代典籍之全译的一部力作。该书援引《太平经合校》为底本,借鉴敦煌卷子作参考,吸取音韵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法,采撷众家所长,熔铸一家之言,拾遗补缺,弥补脱漏,取舍异文,校勘文字,对《太平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校订、考证、注释及翻译等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洋洋洒洒计132万余言,考辨真伪,见解到位,且译文通俗易懂,详略精当,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太平经》之本义,其难能可贵,实属不易。试将该书比较于同类,亦算得上是精审佳著。无疑,该书的出版、面世称得上是对《太平经》文字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的新拓展,同时亦为道教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该书作为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成果,实为古代文本的现代转化及翻译工作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必然会对今后的相关著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大抵万寓言,归之于理,不可案文责也。 清代学术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庄子集释》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本书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荘逵吉校刊本为底本,校以道藏本、道藏辑要本(简称蜀藏本)、中立四子本(简称中立本)、茅一桂刻本(简称茅本)、刘泖生景写宋本(简称景宋本)、唐写本兵略残卷(简称古残卷)暨唐,宋类书所引及诸书凡淮南所出及出自淮南者。 所辑各家之说,见附录淮南子书目,故但标作者,不逐条例与书名。每条前皆加“○”以为间隔,亦示异于原注。其着已见,以“宁案”二别之。 荘本正文及注,一仍其旧。偶有明显错误径予正,或注文说落径予增补者,皆在安语中说明所据版本。 所辑各家,以时代先后为序。 正文及注文有脱误,文不成义者,标点暂略。 前人立说,其取义无当,或过于破碎支离者,多从删汰。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老子章句是现存老子注本中成书较早,影响较大者。注文言简意赅,自成体系,体现了汉代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思想。书中还论述了行气、房中、存神等早期道家与道教的养生要求,向为道孝教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