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主要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文化名著中《道德经》的发布量只次于《圣经》。老子之道,可知,可解,可传,可行,可证,可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五千言精华,八十一章节,道不尽的道。《道德经》这部不朽著作,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它所探讨的 道 是一切智慧的源头。 《道德经》书成,因无标点符号,故后人根据不同理解自行断句。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谬之千里。《道德经》新译也藉此对很多篇章的文字断句做了大幅修改,以其更接近 道 矣。此次《〈道德经〉新译》以大道至简、正本清源为宗旨,将其一一还原。让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人人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道德经幢矗立在河北省易县城内龙兴观遗址旁,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73年历史。经幢镌刻着《老子道德经》81章。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甚为珍贵,故又称御注老子道德经幢。文字由唐著名书法家苏灵芝书,成为珍贵中的*。本书是贾延清、李金泉等积数年之力,将碑文整理,保持了碑文原貌,尤其是还原了唐明皇所作注解的原貌,并加上白话文注解,加以解释,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本书继承以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为参照而研究魏晋玄学和郭象哲学的学术理路,在学界前人,以及本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郭象哲学的核心性命题一一“独化而相因” 作出个人创新性的理解,然后再将这一思想原则应用于对郭象思想之安命观、无为论、因循论、圣人迹冥观等理论环节的解读上。另外,针对学界以郭象哲学没有工夫论,是庸俗的安命论哲学,是自我表现式的诠释定向,是对庄子哲学思想之逆向性诠释典范等观点,本书比较了郭象《庄子注》和《庄子》中关于逍遥、安命、坐忘等范畴的使用情况,探讨了郭象注《庄》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并分析由此而来的在中国哲学之经典诠释学上的启示。
本书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荘逵吉校刊本为底本,校以道藏本、道藏辑要本(简称蜀藏本)、中立四子本(简称中立本)、茅一桂刻本(简称茅本)、刘泖生景写宋本(简称景宋本)、唐写本兵略残卷(简称古残卷)暨唐,宋类书所引及诸书凡淮南所出及出自淮南者。 所辑各家之说,见附录淮南子书目,故但标作者,不逐条例与书名。每条前皆加“○”以为间隔,亦示异于原注。其着已见,以“宁案”二别之。 荘本正文及注,一仍其旧。偶有明显错误径予正,或注文说落径予增补者,皆在安语中说明所据版本。 所辑各家,以时代先后为序。 正文及注文有脱误,文不成义者,标点暂略。 前人立说,其取义无当,或过于破碎支离者,多从删汰。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
《新编诸子集成:抱朴子外篇校笺 (下)(繁体版)》共二十五卷,是晋代葛洪所撰的一部著名子论。该书着重宣扬儒家思想,杨明照先生以平津馆丛书原刻本为底本,参校十余种其它版本,对该书进行校笺。
本书是丛书 潘雨廷著作集 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 《说卦》、《序卦》、《杂卦》;卷二: 上经(《彖》上、《象》上);卷三: 下经(《彖》下、《象》下);卷四: 《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
子書是我國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雇瞅末到俄栖時期的百家争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結晶。傣嘆以後,還有不少思想家和學者寫過類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了由原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遣套叢書匯集了清代學者校勘、注釋子書的成果,較為適合學術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幾十平削别是一九四九年後一些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够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為此我們從一九八二年開始编輯出版新编諸子集成,至今已出滿四十種。
清末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是关于《庄子》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卢文弨的校勘,并有郭嵩焘和郭庆藩自己的意见,是目前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该书经古籍整理专家王孝鱼先生点校,收入 新编诸子集成 ,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此次改以精装印行。
本套丛书收集了历代皖人在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学史上的华丽篇章、史学研究的之书。尤其重视稿本、精抄本、名校本等稀见版本的搜集、整理,在校订文字、考证、注释、补辑、撰写点校说明等方面,选用原刻本或权威底本,并广罗众本,互相比勘。集中、全面展示安徽先贤古籍研究的成果,展示三十年间安徽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的成就。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说苑》是刘向肩负皇命完成的文化整理工作的结晶,包括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等二十卷。《说苑》贯穿了刘向拿著述当谏书,试图弘扬的儒家政治理想,该书是对先秦古籍的再现和归类总结,包括《孔子家语》《诗经》《韩诗外传》《史记》等等。是我们系统了解先秦文献的重要途径,其文献价值历来为后人所称赞、也得到了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作者程翔的评注,扎实、准确,细节考究,是一本了解《说苑》的*图书。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大抵万寓言,归之于理,不可案文责也。
本书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以《老子》帛书甲本、郭店楚简、王弼注本等为校本,详加校注,并揭示每一章所蕴含内在的思想及逻辑关系,时出新意;同时广泛征引人类学、考古学、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传统的误读、误解,进行了有力的驳正。是马王堆老子帛书研究又一新的成果。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老子章句是现存老子注本中成书较早,影响较大者。注文言简意赅,自成体系,体现了汉代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思想。书中还论述了行气、房中、存神等早期道家与道教的养生要求,向为道孝教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