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又称 《孙子》十三篇 、《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充分表现了兵家的哲学,原文共六千字左右。《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当代知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孙子兵法》在郭化若注评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军事思想演化的脉络。同时为方便阅读,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亦作了精心的设计。堪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其名始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之际,编撰者不详。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虽源于战争,但政界、商界亦可化而用之,适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读之启迪心智。附录《百战奇略》《曾胡治兵语录》,二者在中国军事理论领域亦有相当高的地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六韬》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确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试的书,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它采用文王与姜太公问答的形式,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被誉为先秦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十三篇"、《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充分表现了兵家的哲学,原文共六千字左右。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本次译注作者军事理论专家陈曦教授功底深厚,广泛征引包括"十一家注孙子"在内的历代研究成果,注释详尽深入,译文简明流畅,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孙子军事思想精髓。 《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本次译注作者研究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系列共有19册。
书名:孙子兵法 定价:12.00元 作者:(春秋)孙武 著,臧宪柱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37 字数:130000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 前四史 之一。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
《孙子集》即為其中之一。孙武、孙膑两位孙子与《孙子兵法》的关系,自古至今说法不一,争论未定。清中期,山东毕亨、乌程严可均都从《通典》《太平御览》中辑出“孙子曰”有25节。1962年郭化若出版《十一家注孙子》一书,毕严二位的成果未被利用,孙膑的著作更不曾涉及。1972年4月,在江苏省徐州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当中,有大量和孙子相关的资料。至今仍未见到正式的发掘报告,不能全面有效利用。《孙子》原文只有七千三百餘字,而此次新補得三萬五千余字,增加了五倍。由是觀之,《孙子集》新補的內容不僅將引起世人的極大興趣,也必將引起研究者的極大關注。
......
谭元春,字友夏,湖广承天府竟陵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卒于明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二七年)。举天启七年(公元一六二七年)湖北乡试。对自己的乡梓,谭元春在诗文中常用“景陵”“复州”“安陆州”等古地名来指称。竟陵,清康熙以后改名为景陵县,不久又改名为天门县,属安陆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市。
暂无
《医道还元》是“圣清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季秋甘九戌刻,降著”,“扳藏粤东省城善书总局”的一本文穰,全书22万余字,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稿,对道学、中医学、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医哲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