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屈原辞赋为杰出代表的楚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对屈原以及楚辞的研究已经形成专门的学问——楚辞学。汉代是中国楚辞学的开创期,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为后代楚辞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楚辞学史(增订本)》即对汉楚辞学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国楚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有助于对整个中国楚辞学史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书是王泗原先生就1954年出版的《离骚语文疏解》增订而成,对全部《楚辞》进行了校订和解释。 先校勘,次辨韵,次释义,用语法、训诂、古音、文字、校勘的方法,从语法角度作训诂,辨正字音的讹误,阐释篇章字句意义,决嫌疑,明是非。如运用故楚旧地的江西吉安、安福、永新、莲花一带的原存方言,解释楚辞的“羌”字,解决了东汉王逸以后历代学者未能正确解释的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赞扬。
作者选取屈辞的文体作为切入点,将屈辞分为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进行剖析。我们知道,看一个诗人、作家,是否能够做到“体曲独创,语出新裁”,乃是衡量其艺术上的贡献和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作者正是从研究屈辞体出发,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和伟大成就。这一角度和方法,是可取的,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少新见。如屈辞的出现,除从诗体嬗变的角度分析外,还强调和分析了屈原在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素养之下的主观选择性,这无疑更能科学地说明屈辞的创造性和不可重复的特性。在论述屈辞的出现和创新时,作者从五个方面详加剖析和论证,这是前人所未及的。另外,作者从屈辞的意象、意境的组合来探讨屈辞风格的基本特征等,均颇具深度和颇有创见。
暂无内容简介。。。。。。
《楚辞补注》为《楚辞》研究著作。17卷。宋洪兴祖撰。此书为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之作。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 补曰 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补注中除训诂名物而外,还大量征引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颇为详赡。另外,《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王逸以后的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书的征引中尚可见一斑。如《七谏》补注引郭璞说: 鹅,野鹅也。 《离骚》补注 求索 的 索 字下引徐邈读作 苏故切 等。综观全书,虽错误疏漏之处难免,但态度谨严,辨析精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它 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 。
宋朱熹之《楚辞集注》与王逸之《楚辞章句》,并称为楚辞学目前两座"里程碑",影响所及,盖至今无足以替代之,皆为治楚辞之龟鉴。此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标点本。1979年出版,后收入《朱子全书》,底本为宋端平本,整理质量较高。但参校本的选择简略,校记写得不甚正确。此次重新整理,底本改用宋嘉定6年章贡郡斋刻本。此本由朱子仲子朱在所刻,距朱子谢世仅11年,爲朱子生前所編定,很爲原始。参校本为宋端平刻本、元至治元年虞信亨宅刻本、元至正23年高日新刻本、明成化11年吴原明刻本、明正德14年沈圻刻本、明嘉靖14年袁褧刻本等,吸收清杨讷菴手批的校勘成果。前言近三万字,详细介绍作者以及各版本源流和异同、优劣,不失为一篇研究论文,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
屈原在九章抽思中说“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说明他的有些辞作本为“献诗陈志”而作,并不限于个人抒发感情。史记列傅说屈原“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下面又说“令尹子兰闻之大怒”。道一事实也说明屈原辞谁多有违碍之言,但在当时却并不保密,而是在社会上有所流传的。又屈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 有宋主、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进一步证明了屈原辞流传的社会性。可以想见,屈辞在楚国人士中的影响是不小的;至于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当然更会致力于屈辞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傅习。另外,还应充分估计到屈原辞通过民间渠道流传于后世的可能性。
《楚辞补注》为《楚辞》研究著作。17卷。宋洪兴祖撰。此书为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之作。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补注中除训诂名物而外,还大量征引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颇为详赡。另外,《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王逸以后的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书的征引中尚可见一斑。如《七谏》补注引郭璞说:“鹅,野鹅也。”《离骚》补注“求索”的“索”字下引徐邈读作“苏故切”等。综观全书,虽错误疏漏之处难免,但态度谨严,辨析精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它“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