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散曲》,隋树森编。全书收录元代213位散曲作家的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作家后撰有小传,并在散曲后注明文献来源。参用各种珍本校勘,撰有详细的校勘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散曲的创作情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本次出版据1964年初版修订。按原书《订补说明》改正讹误,增补案语,补遗篇目依原书编次体例散入正文。共新增作者6名,新增曲目53首(小令32首,套数21套)。索引同时修订,包括《作家姓名别号索引》和《作家曲牌索引》两套,按音序与笔画排列,便于查检。版式重排,原书双行小字改单行,精美简洁,适于阅读。
《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 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 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 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 而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文学大师写给大众的启蒙读物,名家经典,历久弥新。 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本书收录了“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三个部分,记录了俞平伯对古诗词的见解。 文学大师写给大众的启蒙读物,名家经典,历久弥新。 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本书收录了“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三个部分,记录了俞平伯对古诗词的见解。
元曲同唐诗、宋词一样,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元曲刻露尖新,宜俗宜雅,特色鲜明;古文众体荟萃,风格各异。它们韵律优美,词采斐然,意境深邃,琅琅上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本书作者吕玉华为知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本书参考历来元曲成熟选本,参以独到心得,精加注释,详细评析,堪称后出转精。
《唐诗三百首》是旧时家塾课本,共六卷,选唐诗三百零十首,由蘅塘退士辑于清代乾隆年间。后由四藤社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三首,分体编排。该选本偏重生活及个人情怀的描写,其中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宋词三百首》据疆村(朱孝臧)选本为底本,另以词牌分类,并据《词学全书》添加词牌简介。因疆村本多选周邦彦、姜夔等派作品,故另据明代毛晋辑《宋六十名家词》及清末江顺治辑刻的《宋元名家词》等补入所遗宋代名家词百余首,以其囊括宋词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 《元曲三百首》据元代杨朝英选辑《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及《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为底本,同时补入《梨园按试乐府新声》部分套数、小令,依照曲牌进行分类,并添加了曲牌简介。
散曲在元代被称做「乐府」、「歌曲词章」,表明这是一种音乐文学,是歌曲的唱词。它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歌谣俗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诗歌形式。它成长繁荣的环境是金元时期的城镇,它的作者虽然也有达官显宦,但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演唱者大多是勾栏里的歌妓,所以它有浓郁的市井色彩,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市民文学。 元曲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后者单指元散曲。本书是元散曲的选本。
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流行的文体,以至于有“汉赋”的专名,而把它当成两汉时期文学的代表,如清焦循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易余籥录》)近人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宋元戏曲史序)》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史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说明这一文体是这个时代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和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据现有材料,它早行流于战国时代,而根据我国文学体裁形成的一般规律,我们也可以推定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人把它引入文坛之
马致远一生创作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负盛名的是历史悲剧《汉宫秋》。本卷的编著者李德身教授,是研究元曲方面的资深专家。2002年作者曾合作主编过一部了《元曲名篇鉴赏辞典》(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而他对马致远情有独钟,前作似意犹未尽,由他担纲此卷正合其意。该卷除收入马致远全部散曲外,又收入其杂剧《汉宫秋》四折,《岳阳楼》、《黄粱梦》、《青衫阳》、《荐福碑》、《陈传高卧》、《任风子》各一折。加上他精心进行的注释与点评,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的一部搜集全、评注详的马致远作品专集。 本书所收集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风貌,我们对每一道无曲都进行了点评,语言通俗易懂,很容易为小读者们所接受。
Array
元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流傅为广泛、影响*的一部文学名著。明人贾仲明称其为“新杂剧,旧傅奇,《西湘记》天下夺魁”。明清两代,评点整理无数,著名者有徐士范、王骥德、徐文长、闵齐伋、凌蒙初、金圣叹、毛奇龄、李渔等。《西厢记》现无元刻本存世,但丰世之明刻本逹六十多种,多为明万历以后刻本,以明凌蒙初刻本和金圣汉评点本《第六才子书》为流行,其中金圣汉评点本,清李渔曰:“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明何璧校刻《西厢记》也是从文人欣赏《西厢记》的角度来整理的。 何璧,明福建福清人,字玉长,少放浪形骸,使酒纵博,后尽读清流王若家藏书,能诗文。游徽州,知县张涛延上宾,随涛开府辽东。明万历四十四年校刻《西厢记》,认为世章坊本多为“俳优唱本”,且“用圈点,兼作
这部稿子载敦煌歌辞一千三百余首,是在敦煌曲校录五百余首的基础上不断增订,酝酿了二十多年,数量已增加了一倍;对所有严重的讹别字,也改正了十之八九,然后*告一段落,而改用了今名,曰敦煌歌辞总编。 本书是著名学者任半塘教授积数十年时间精心结撰的一部敦煌歌辞总集。全书分云谣杂曲子、杂曲只曲、杂曲普通联章、杂曲重句联章、杂曲定格联章、杂曲长篇定格联章和大曲七卷,另附补遗一卷,共收歌辞1200余首。在这本迄今为止收录完备的敦煌歌 辞总集中,著者对所录歌辞的写本、格调、文字、方音、本事、体用、时代和诸家评议等,都逐一进行了详赡的校订和考证,其中颇多的超越前人的创见。本书的问世将为开探 古老的敦煌艺术宝藏、了解唐代的民间文学和风俗,提供极为珍贵的资料和研究上的启示。
《全清散曲》的编排,以作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全清散曲》共收作者三百四十二家,计小令三千二百一十四首,套数一千一百六十六篇。《全清散曲》的搜集编辑丛凌先生开始,到现代将近四十二年。 本书汇辑清一代散曲,旨在得见三百年来散曲之全貌。搜采范围,以生活在清代的作家作品为主;兼收由明入清以及由清入民国的跨代作家品,以考见散曲流及风气演变之痕迹,供古典文学研究者以广泛的资料。 本书各家散曲,均缀作者小传,间绿序跋及作品评语,旨在提供资料。作者传主要根据《清史稿》《國朝名家诗钞小传》、《疑年録汇编》、《碑传集》,以及各地方志等等。
王国维尝谓:“唐之寺、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作者小传、作品和注释。 作者小传——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并多附古人评论,阐明其创作风格。 作品——尽量体现元曲题材风格丰富的特点和元曲创作的实际情况,作家、作品的入选更加合理。 注释——除音义外,尤其侧重对元曲结构和主旨风格的疏解,以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元曲。
《历代曲话汇编(套装3册)》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现已基本定稿,全书700多万字,收录了从戏曲形成时期的唐宋至戏曲转型时期的近代250多位曲论家的曲论专著或单篇评论(包括评点、序跋、书信及以诗词曲论曲等多种形式),其中专著近120种(目前规模*的《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只收录48种曲论专著),关于散曲和戏曲的单篇曲论约150万字。全书由唐宋元编、明代编、清代编、近代编组成,并附有《人名索引》、《剧名索引》、《重要术语索引》、《曲牌名索引》。采用繁体竖排,加新式标点符号。该编为唐宋元编,收录24位曲论家的曲论专著或单篇评论,其中专著17余部。
《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卷)。关汉卿是世人公认的元曲大家,他一生曾创作菜曲六十余首,杂剧六十七部,比后他几百年的英国大战剧家莎士比亚所写的居作多出一倍。他的散曲脍灸人口,杂剧冠绝当世。他的散曲作品或记叙爱情,或抒写襟怀;或表现离愁别恨,或描绘自然风光。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写态传情,有“曲尽人情”的本色。他的杂剧,形式有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内容有社会全面、广阔的人情世态、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应有尽有的人物形象。这一卷的编著者张厚余先生,是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国内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书中收入了关汉卿六十多首散曲和十八部杂居中的二十折,囊括了他全部的散曲和杂剧的精华,是国内部研究关汉卿作品的专著。在每一部作品的原作之后,编著者都有简明扼要、精辟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元曲自然包括散曲。由于这种体裁在元代蓬勃发展,于是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明、清两代,散曲成就稍逊于元,但影响依然巨大。该书共收选了61位散曲作家111篇作品,向读者提散曲的一些精品。
此为金元大家元好问诗集的全新整理本,分校勘、编年、注释三部分。校勘部分以毛本为底本,以李诗本、李全本、施本为主校本,参校方本、郭本、姚本,力求超越前贤,接近元好问诗的原貌;编年方面,主要以狄宝心的《元好问年谱新编》为基础,结合校注成果,对元氏全部诗作做系统考察,对相关成果得失做全面梳理;注释方面,近世注本皆为选本,此次针对现今研究需要提供较详的全诗注释。书后附录元好问诗篇目索引,便于查询。
本书注释了冯梦龙三本民歌集中的方言俚词,并征引同类民歌作对比欣赏,从俗文学、性风俗和语言学等多角度对其中有关爱情文化及性语言作独到的解释。
古琴是中华民族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古琴这一古老的乐器与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中国古琴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古琴音乐具有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擅长用“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 “琴、棋、书、画”以琴为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古琴于二OO三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气受到了国
《天边残照水边霞》(白朴卷)。白朴的散曲多写男女情爱、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其风格兼沉雄、清丽之长;语言质朴自然,清爽秀美。今存小令三十六首,套数四首。他的杂剧成就亦高,所作共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其《梧桐雨》负盛名,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并称为元杂剧的“三大杰作”,谓之“千古绝品”。本卷除收入白朴的散曲四十首外,还收入《梧桐雨》四折,《墙头马上》四折、《东墙记》一折。本卷编著者孙安帮先生,是国内著名古典文献专家,曾掌控三晋古籍出版事业多年,对元散曲、元杂剧,尤其是白朴的研究更是其所长,曾发表关于白朴的专论多篇,在编选、评注中倾注了他多年研究成果与心血。应当说,这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也是较好的一部白朴作品研究的专著。
元曲是由词变化而来的,同其他的艺术之花一样,一经出现,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作品,以题材的广阔、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样以及揭示社会现实的深刻,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因而得以蓬勃发展、取词而代之,形成元代的艺术高峰。据《全元散曲》所辑,共有元曲作家二百余人,作品四千三百一十余首(套),流传至今的整本杂剧也多达一百六十余种。其中许多名篇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许多剧目仍屡屡演出,历久不衰。 本卷共收入各个时期一百一十位代表性作家及无名氏的散曲作品四百余首。所收作品大部选自《全元散曲》,也有一部分是《金元散曲》之外的作品或选自其他古籍,或录自地方文献,有个别篇则抄自地方博物馆所收古文物之上。编著者对每篇作品的词语、典故作了简要注释,并撰有一篇短小
全名新刊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正雜兩科全集,又稱全家錦囊,戲曲與散曲選集,明汝水徐文昭編集,詹氏追賢堂刊行。現存嘉靖癸丑(一五五三》重刊本。全書分正編、續編、時興曲三個部分,其中在續編中收錄荆釵記二卷,題作摘匯奇妙戲式全家錦囊荆釵,為荆釵記的删節本,相當於汲古閣本的家門、會講、慶诞、議親、受釵、繡房、辞靈、合卺、分别、赴試、閨念、參相、獲報、大逼、投江、哭鞋、見母、遣音、薦亡、責埤、團圓等二十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