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话续编(套装共3册)》共收诗话二十九种,其中包括天一阁藏的《观林诗话》、《永乐大典》的《藏海诗话》、明抄本《艇斋诗话》等一些罕见的本子乃至孤本。书后附有人名索引。历代诗话续编,近人丁福保辑,凡收诗话二十九种,一九一六年上海医学书局印行。这是记清人何文焕所辑历代诗话而编成的一部诗放丛书。《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下)》收录的诗话,在当时以至后来都有一定影响,如记载坦掌故的本事诗,论述诗艺诗法的风骚旨格,纠正苏黄偏重用事押韵之流弊的岁寒堂诗话,专讲诗学理论的艺苑葩言,评论诗人得失的诗镜总论,追溯源流体制的江西诗派小序等等,对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都有其参考价值。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化的文学理论批评专注。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 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 美学规律。 原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本书进行了内容精选,将纲领性的文字提取出来。
本书是作者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的代表作,内容主要就是借助唐诗来考证唐史。文间旁征博引,融合文学,历史,地理,人事。可谓以一人之命运管窥乃至考据断代之典章,制度,器物,风俗,以市井所喜谈论流传之名妓,艳诗,传奇主角入手,丝丝入扣,兴起于俗而又俗之掌故逸闻,成就大雅之雅的学术名著。
方世举撰郝润华、丁俊丽整理的《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上下)/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十二卷,是在总结前人注本基础上完成的一部集大成的韩愈诗注本,笺注方法具有清人注疏的时代特色,并首先采用编年之体,在现存韩集旧注中属质量上乘之作,为后世多种注本大量借鉴引用。
《宋词三百首》是迄今*为通行的宋词选本,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由晚清词学四大家之一的上彊村民(朱祖谋的号)于1924年编定。此次出版,是为满足读者收藏、阅读宋词经典的需求而推出的大字线装、繁体竖排本,以上彊村民1924年初刻本为底本,校以中华书局版《全宋词》及诸家总集、别集。作者小传、词牌介绍之外,还对每首词作的内容进行串讲,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注释的其他部分,除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以助理解、体味宋词之美。
宋代诗歌,有异于唐代诗歌的精神风貌、艺术魅力,但其成就,可与唐诗并美,各类宋诗选集,都在这方面有不同的反映。本书列宋代诗人59家,诗作145首。全书注、评结合,每位诗人有传。全书点评为作者有感而发,结合前人诗话等文献,为读者理解阅读提供了路径。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是目前收录作品全、笺释新的辛弃疾集整理本。从内容来看,除对向未整理的辛弃疾作品予以整理外,更对曾经整理的作品内容做出全新校笺,显示了新的学术进展。本书内容主要分为标点、校勘、编年、笺注、附录等部分。正文分诗集二卷(共收辛弃疾各类诗一百四十篇)、文集三卷(分奏议二卷和杂文一卷)、词集十卷(按作者生平的七个重要时期,分别收入词作共六百二十八篇)。所有诗文词都按写作时间先后考证其确切或大致作年,并加以新的笺证和注释,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有关人物时事及典故、俗语词的准确意义详加笺释。后载新著辛弃疾年谱一卷,在对辛弃疾生平研究多年心得的基础上,参据出土资料、族谱、金石资料,并勾辑前人未见的其它文献资料,完整准确地记录辛弃疾一生的真实面貌。附录一卷,收载有关辛弃疾
《唐诗三百首(共4册)》共选唐代七十七位诗人的作品,约三百一十余首诗。全书按照体裁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分为八部分,在各类的体裁下又大致按照诗人的时代先后编次。本书所选的诗,既侧重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一流诗人的代表作,也酌情收入不知名作者的佳作,甚至收入僧人、歌女之作。所有这些诗作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歌、或沉郁顿挫,范围相当广泛,且又脍炙人口,总体符合当时“雅正”、“中正和平”的诗教要求。 本书由蘅塘退士编选。
邓汉仪是清初著名诗人,曾与吴伟业主盟诗坛数十年。所评选《诗观》、《慎墨堂名家诗品》等,搜罗富而抉择精,以同时人选同时诗的优势,反映了清初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本稿辑录邓汉仪所编选总集、别集及诗评类著作之评语及笔记中论诗文字,内容首列《诗观》三集四十一卷,以清康熙慎墨堂刻本为底本,以乾隆仲之琮深柳读书堂重辑本和书林道盛堂本为参校本;次列《慎墨堂名家诗品》一卷,清康熙刻本;再列清康熙介安堂刻本孔尚任《湖海集》和清康熙师白堂刻汇印本之李赞元《出门吟》、《悔斋集》、《又新集》;末卷为清夏荃辑、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钞本《慎墨堂笔记》。书后附录邓汉仪诗歌序跋、诗歌评论及传记资料等,以备参考。
《醉经楼集》为明末唐伯元的文集。唐伯元(1541-1598)是晚明政学两界的知名人物,为官,能干而有惠政;为学,崇礼重行,力反阳明心学。《醉经楼集》中的《宫人疏》、《请告疏》、《再请告疏》等所反映的万历宫中和朝廷政治,《从祀疏》、《石经疏》等所反映的晚明反王学潮流,乃至数十篇书信所反映的高层政治、学术思想情形,为研究晚明政治、学术及思想文化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本书由香港理工大学朱鸿林教授点校整理,书末附录了《醉经楼集》集外文,唐伯元传记补遗、著作目录及交游文字。点校本2010年曾由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刊行,但流布很少。此次中华书局增订本,校订漏误,更增补遗文,计《醉经楼集》集外文补入诗四题十五首,文五篇;唐伯元著作目录附佚文考补入佚文两题;唐伯元传记补遗补入相关文字两篇。中华本是目前
陶澍是获得民间广泛认同的著名清官,更是我国 古代和近代之交*杰出的经济改革家之一。陶澍具有 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全国而言,他既是清朝中叶经世 派的领袖,又是近代洋务派的先声;对湖南而言,他 是近代湖湘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陶澍的文名被自 己的辉煌政绩所掩盖,以致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诗文 成就。其实,陶澍不仅是经济改革家,还是清朝中期 *重要的诗人与散文家之一。他的奏疏、散文、诗歌 、对联,既是其经世思想的载体,又具有独特的艺术 造诣。岳麓书社《陶澍全集》的出版,为了解陶澍、 研究陶澍提供了*基础的资料。但是,对于一般读者 来说,篇幅过大,阅读、携带都不方便。因此,我们 就精选了陶澍的诗文,并加以注释,以便于普通读者 阅读。这本由陶澍研究学会选注的《陶澍诗文选注》 由三大部分组成:诗歌、文章、奏疏
一九九六年,《全唐代诗格校考》一书面世。本书出版后,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好评。 一般来说,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專有名词的“诗格”是到唐代才有的。不过,在唐代以前,也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诗格”的著作。 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是某一类书的名稱。作为某一类书的專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他文类,而有“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书格”、“字格”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 诗格在形式上经常是由若干个小標题构成的,这些小标题往往是以一个数词加上一个名词或动词而构成的片语。
本套丛书所选的词人,都是“婉约派”的名家。个人生活曲折跌宕,因而种种情感,写得含蓄深远,婉转细腻。 他们离现代已有成百上千年,何其远矣。但他们所经历的从至上人君到阶下臣虏,从舒适安逸到颠沛流离,从真心相爱到不幸仳离,从婚姻美满到伊人仙去,种种人生起伏波折,现代人又何曾没有同样的经历与感受。至于对爱情的追求,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景物的怜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更是人间之常情,千古不变,息息相通。读者读到这些作品,既可从中领会古人情感流露宣泄之妙,又可对比个人生活之亲历,抚慰内心,舒展胸臆。 本套丛书的形式,也别有新意。文字简约、唯美,绘画明快、新潮,词意与画境交相契合。读者展卷观之,若能感怀古人,慨叹今生,心平气和,神清意爽,当属作者之大幸。 辛苦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 但
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在感情表达上细腻而又深沉,在脉络节奏上婉曲而又缓慢,在语言色彩上哀艳而又清丽,在吐字音响上又往往表现为低抑而又沉郁。故其言景物则如笼晓雾,抒感怀则如在梦境;以喻声音,常似有似无,不绝如缕,以比色相,则有如镜中之花,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本书“题解”对诗作之背景及所涉人名、地名、年号等均尽可能详尽、准确地加以说明,对诗中深蕴之旨义,诗法、诗艺等则视实际情况,短点长评,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于难解的句子,或诗句之间跳跃性过大、意蕴过于深曲如“无题”诸作,则多采用串讲,疏通的方法,以使读者在阅读时首先能够“达意”,然后再进入到诗中的艺术境界。到于“注释”,凡有典故,尽量注明;难懂语辞,亦酌予讲解;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
《幽梦影》是清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出版家张潮的一部文艺格言随感小品集。书中收录了作者格言、箴言、哲语、清言、韵语、警言、语录计219条。内容极其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其深蕴理趣,令人遐思。张潮是清初的一位进步文学家,他以“幽梦影”为小品集名,取如幽人如梦境,似真亦幻,如影随身身之意趣,并蕴涵破人梦中呓语,发警醒世人之良苦用心。作者从生活入手,以高度凝炼的艺术化笔触,讴歌自然、净化心灵,表现出对大自然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和对生活馈赠的无限珍惜;全书读来,处处漾溢着作者对生活的高尚情趣和美好感受。
清代论词之风甚盛,词话一类的书也很多,白雨斋词话是较晩的一本重要著作。 陈廷焯论词主要是发扬常州词派的说法,主张作词贵在“有所感”、“有所寄托”;反对无病呻吟,也反对“一直说法,不留余地”;在风格上,特别强调“沉郁”。他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婦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皆可余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緾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即从各方面论证“沉郁”的重要,涉及的范围非常癀泛,自唐五代以至清代的词人,都有所品隲,对历代的词选、词论也有所批评,可供我们借鉴的论点不少。 本书作者在自序中说他“撰词话十卷”,但刻印行世的只有八卷,包荣翰、许正诗在全书的跋中也说是八卷。这或许是
近代诗歌,产生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时期。它带着这一历史时期特的鲜明的时代特徵,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从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七十多年,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会逐步渝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期。鸦片战战争前夜,清王朝已经百益腐朽、没落,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羲的野蛮入侵,更把华民族推入了灾难的深洲。外国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和跆蹂躏中国人民的暴行,清王朝奉行的卖国投降政策和对内厌迫的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激发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救亡国强的心愿。
本套丛书所选的词人,都是“婉约派”的名家。个人生活曲折跌宕,因而种种情感,写得含蓄深远,婉转细腻。 他们离现代已有成百上千年,何其远矣。但他们所经历的从至上人君到阶下臣虏,从舒适安逸到颠沛流离,从真心相爱到不幸仳离,从婚姻美满到伊人仙去,种种人生起伏波折,现代人又何曾没有同样的经历与感受。至于对爱情的追求,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景物的怜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更是人间之常情,千古不变,息息相通。读者读到这些作品,既可从中领会古人情感流露宣泄之妙,又可对比个人生活之亲历,抚慰内心,舒展胸臆。 本套丛书的形式,也别有新意。文字简约、唯美,绘画明快、新潮,词意与画境交相契合。读者展卷观之,若能感怀古人,慨叹今生,心平气和,神清意爽,当属作者之大幸。 拂断垂垂雨, 伤心荡尽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