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四库全书》是一部收书5213种,共1800册的巨型丛书。本书编有《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列出每册所收书名及著者,并编有以四角号码排序的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
《孝经刊误》·一卷 书成於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以《朱子语录》考之,是朱子诋毁此书,已非一日,特不欲自居於改经,故托之胡宏、汪应辰耳。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注其下曰:“抱遗经於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斯言允矣。南宋以后,作《注》者多用此本。故今特著於录,见诸儒渊源之所自与门户之所以分焉。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朱子以《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因合诸本,更相雠正。朱子自跋亦称,凡诸同异,悉存之以备考订,故以考异为名。今案书中注明同异者,参证他本者不过二
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辑理学家传记汇编。成书于乾道二年 (1173) ,全书 14 卷。伊洛指伊川和洛水,北宋程颐曾居于嵩县西北,地临伊川。二程、邵雍等又都长期在洛水之北的洛阳居住、讲学。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所以称此书名。 《伊洛渊源录》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该书转述程颐《明道先生墓表》的话说,程颢“倡圣学以示人,辨异端 , 辟邪说 , 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认为只有程颢得不传之学。书中进一步宣扬二程接孟子之传,使圣经贤传的真义复明于世;又把周敦颐尊为二程的老师,规定了理学道统谱系。《伊洛渊源录》是理学家传记汇编,专门叙述理学的源流。《宋史》沿此而特立《道学传》,并开孙奇逢《理学宗传》一类理学
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八世孙,金尚书右丞履之子,从太祖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至顺元年追封广宁王,谧文正。是集所载诗为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书、序、碑、记错杂其中,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史称其旁通天文、地理、术数及二氏、医卜之说,宜其多有发挥。而文止于斯,不敌诗之三四,意者尚有佚遗欤。
清冯武撰。武号简缘,常熟人,冯班之从子。班以书法名一时,武受其学。年八十一时,馆子苏州缪曰芑家,为述此书,专论正书之法。首陈绎曾《翰林要诀》一卷,次周伯琦所传《书法三昧》一卷,次李溥光《永字八法》一卷,以三家论书独得微旨故也。其语意有未显者,则武为补注以明之。次明李淳所进《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一卷,次《纂言》三卷,则历代书家之微论。次书家小传、名迹源流各一卷,而以班所着《钝吟书要》一卷终焉。每卷之中,武亦各为附论,时有精语。盖武于书学,颇有渊源耳。
《史部研究/四库研究丛书》从图书整理的传统与四库馆的开设、四库馆人员的遴选及其特点、四库馆管理制度研究、四库馆内人数与人员设置比例、政治引导与学术影响乾隆、朱筠与四库馆和四库馆臣的学术共性等方面,论述了有关四库全书馆的流程、制度、人员等特点。总结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有利因素:乾隆皇帝的支持;四库馆充分发挥了总裁的作用;四库馆总纂官拥有很大的裁决权;库馆内有大批人才,分工明确合理;馆内资料丰富,馆臣重视实际调查。也指出了四库馆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四库馆作为一个官方修书机构,始终都在考虑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以维护皇权为中心;急于成书;作为一个大型修书机构,要重视制度建设;四库馆臣间矛盾分争,给《四库全书》的纂修带来不良影响;馆臣在修书过程中,有大量的抄录官书现象。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进一
《温飞卿集笺注》由(唐)温庭筠撰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博大、宏伟的宝藏之一;而中国历史上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则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丰富、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选》意在秉承四库之精神,发挥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对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通过呈现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艺苑,增加我们对国学的信仰,让读国学之人自信、自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