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周官礼》,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的一部经典,我国*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涉及古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可谓研究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徐正英、常佩雨译注的《周礼(上下)(精)》的注释和翻译,力求通俗流畅。经文以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 周礼注疏》为底本,分节参考了杨天宇先生的《周礼译注》,注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而又有所辨析,并注意参考考古新材料及出土古文字文献。译文多用直译,并添加必要的字句以使白话译文完整通顺,这些增添的简短字句一般不另设符号标明。但少数篇目如《秋官 司仪》等礼节繁琐,需要依靠后人注解补充大量原文所无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本书以王弼《老子注》本为主校本,以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33种版本为参校本,根据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篇次,参考今本章次,依次按照帛书甲、帛书乙、王本的顺序分句分段抄录,详细对比和校勘,并对异文进行辩证,对经义进行解释,实现了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恢复经文真旨的目的,是一部研究帛书《老子》的扛鼎之作。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 正史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 四史 。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 )、书名下加波浪线( )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儒家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释。该书自元末至清末,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历代学子视为求学入仕的书,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政治色彩虽然已经退去,但由于朱熹所注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且多引用二程、张载等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故仍是研读 四书 的书。此次推出的《四书章句集注今译》,是对朱熹所做注释的白话翻译,并对朱注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不增加阅读负担基础上,酌情予以注释。
要想了解中国茶文化,有两部经典不能不读,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一是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陆羽《茶经》分上、中、下三卷,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和十之图组成,详细介绍了茶的来源、茶具、茶的制造、茶器、煮茶之法、品茶、茶事、茶的产地等诸多方面,是我国*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茶文化的综合性著作。《茶经》使茶的品饮从粗放性走向程序和艺术化,成为茶文化著作的开山之作,陆羽也因此被誉为 茶神 茶仙 。 自唐至清的数百年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茶经》中提到的茶具、茶器和品饮方法等已不可行。陆廷灿《续茶经》延续《茶经》体例,通过搜集唐以后茶文化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部 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四库全书总
《老子化胡经》至少在南朝萧梁时已经行世,是道教徒为打击、压倒佛教而编造出来文献,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道教与佛教论争失败,《化胡经》被禁绝,从此完全亡佚。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若干唐代写本。 《老子化胡经校注》收录了藏经洞发现的所有《化胡经》写卷共七种,又根据写卷内容划定为三种类型,分别称之为 十卷本 (斯1857、伯2007、斯6963、伯3404、伯2004,分别对应序、卷一、卷一、卷二、卷八、卷十)、 灵宝本 (斯2081)、 别本 (伯2360),并在此基础上录文、作注。又广泛搜罗教外教内文献六十余种,编纂了 老子化胡经佚文 老子化胡说相关文献 老子化胡经相关史料 三个附录,篇幅几占全书一半,材料极为丰富。
这是一套堪称名著的 名家名注 丛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读者阅读。《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由周振甫所著,对《文心雕龙》作了逐篇逐段的简注、讲评和翻译,是从 论文序笔 入手,即研究前人的著作和创作,按照文体分类,确定各体的选文,探讨各体文的特点,比较忠实于原作的基本思想,除了可以帮助读者对《文心雕龙》比较正确的理解以外,还可以帮助读者通过《文心雕龙》对刘勰的文艺观和我国六世纪的文艺理论发展状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书末附有关《文心雕龙》中某些术语的解释。《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是目前已出若干有关《文心雕龙》著作中独具特色和颇有实用价值的读物。
谢庄(421 466),字希逸,陈郡阳夏人,是刘宋中后期陈郡谢氏家族的后起之秀,也是永明文学的重要先驱人物。谢庄的诗文大多用典繁密、典雅精工、讲究语词雕琢,明显带有元嘉体诗人的创作特色,但在声律上追求平仄相对、句式整饬,部分作品风格亦自然清新,已经有了向永明体过渡的趋势。他是能够代表大明、泰始时期这一诗风嬗变的诗人之一。现存《谢庄集》辑本,以明人张燮《七十二家集 谢光禄集》三卷本为最早。本次整理即采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崇祯间刻《七十二家集 谢光禄集》为底本,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谢光禄集》《宋书》《文选》等为校本。各篇诗文并附题解、笺注、集评。书后附补遗、年谱、评传等。
《曹植集校注》是对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所有诗文的校勘、注释,按创作时期的先后,对曹植的诗歌和文章作了重新编排,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时期,知人论世,便于读者更深地理解曹植的思想轨迹与文学艺术。 校注征引史实,诠释典故、字义,对旧注作了订正,对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的内涵与外缘作了探寻,有助于更好地体味曹植作品。末附曹植逸文、旧序、旧评以及曹植年表,对作品的阅读具有指导意义,有着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出自商鞅及其后学,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法家重要典籍,是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也是记录中华法系法治思想的代表性著述之一。 《〈商君书〉译注》是一部集注解、原文翻译、内容评述为一体的著述作品。注解与原文翻译,汲取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石磊《商君书》译注等资料。内容评述是本书推陈出新的部分,既关照了先秦的时代语境,同时又结合了现代话语,试图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探讨商鞅政治法治思想的普遍性,求得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镜鉴。
《尚书》是中国早的关于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夏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诸多重要史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尚书译注》以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的阮元刻本《尚书正义》为底本,主要从题解、注释、译文、段意四个方面予以综合阐释。其中,题解侧重解说各篇内容、发生背景、现代价值等;注释既有字词训诂、章句疏解,也有对典章制度、历史事件的扼要说明,难字还加注读音;译文忠实于经文,直译为主,文风流畅;段意重在疏通行文思路、概括基本内容,加深理解。本书是钱宗武教授在四十余年《尚书》学研究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一部权威经典普及本。
王利器编著的《盐铁论校注(上下)》是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所录 论文 的结集,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领域情况的珍贵资料。这个定本是整理者继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之后的第三次整理本,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释、附录四部分,是研究《盐铁论》的基本参考书。
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等近40家易学方面的学说,保存了大量汉魏古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四库提要》称 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矣。是真可宝之古笈也 。 此次整理,以现存最早之足本明嘉靖三十六年朱睦?所刻聚乐堂本为底本,以汲古阁重刻《津逮秘书》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周氏枕经楼本为校本,何楷、陆心源、惠栋、陈鳣、张惠言、阮元、孙星衍、李道平、李富孙、曹元弼等校勘名家的校勘成果,也尽可能吸收进来。书末附有23篇序跋等资料。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 实事求是 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戴明扬撰著的《嵇康集校注》,详校《嵇康集》众本,厘定文字,择录旧注,征引典故,广辑嵇康事迹及其人其作之评论,对研究嵇康生平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几十年来一直被奉为《嵇康集》注释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戴明扬1953年病逝,本书首次发行时乃据其遗稿刊印。中华书局此次按现在通行的古籍整理规范,对本书详加修订,覆校底本,核对征引文献,正讹补缺,订正句读,划分段落,并对全书施以全式标点。同时将戴氏在校记中勘正之字,全部体现在正文中,用方圆括号以示区别,使《嵇康集》本文明白条畅,以便读者讽诵、研读。 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是魏晋玄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嵇康集》诗歌峻切,论说文新颖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戴明扬是黄侃弟子,本书为注释《嵇康集》的经典之作。
《金石录》三十卷,北宋赵明诚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本书成书于北宋末年,赵明诚南宋建炎中去世后,由其妻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加以整理、撰写后序并上于朝廷。 本书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采用录目和跋尾体例。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目录,共20条,第1 17条为铜器铭文,18 20条为先秦至北宋一千九百余种石刻目录,以时间顺序为标准著录三代至五代之金石文字。每一目下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后二十卷为跋尾,计502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是书搜集古文奇字、钟鼎款识、碑志叙记、残章断画等甚富,为史书补阙纠谬之重要史料。 《金石录校证》由著名编审金文明校证,底本及校本选择精当,注释细致,校证充分。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巨著,是研究文学、美学与文艺学等的经典作品。《文心雕龙》的古注,学界向来都认为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较好,后经李详补注,征事数典,又有了新的补充。杨明照先生素称 龙学泰斗 ,其《文心雕龙校注》先全录清人黄叔琳的辑注和李详的补注;后为杨先生自己的校注拾遗,广泛校勘传世诸本,判定是非,并补前修注释不到之处,终集大成;再以著录、品评、采摭、版本等十项附录殿后,集《文心雕龙》资料与研究之大观。杨先生取得了许多凌越前贤的成就,是当代学人研治《文心雕龙》的杰出代表。 杨明照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踵续黄、李二家之后,对《文心雕龙》作校注拾遗的工作,1936年写成清稿,1958年初版《文心雕龙校注》,其后屡次增订,直至没世。此次出版,在中华书局2000年《增订
《诗经译注》是周振甫先生较有代表性的译注作品,成书于周老晚年。该书由中华书局于2002年推出后,至今已重印四次。此次修订,周佩兰、徐名翚对书稿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加工,对诗篇的各章译文,作了文字上的统一;对有的译文和注释,根据周老生前发表的有关文章和老人家讲解《诗经》时所作的笔录,略作改动;对一些错字和疏漏,作了订正。
《六韬》分为六卷,各卷分别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命名,即所谓 六韬 ,各韬之下又分若干篇,凡58篇。此书相传为姜太公所作,后人对此多有质疑。主要内容为太公与文王、武王之间在军事方面的问答对话,反映了早期的战争观,包括战争谋略、作战类型、作战指导、战阵、战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宋神宗时期,该书与《孙子兵法》《李卫公问对》《司马法》《三略》《吴子》《尉缭子》六部兵书并列,结集为著名的《武经七书》。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所收宋本《武经七书》为底本,以日本文久三年刻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陆军印刷所影印明万历刻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明崇祯九年芙蓉馆刻黄献臣《武经开宗》、明天启元年刻茅元仪《武备志》、清光绪二年岭南古经阁刻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清
《理学丛书:邵雍集》收入了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代表性著作,包括《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中的《观物内篇》、《观物外篇》,以及一些散篇著作。除校正文字,施以全式标点外,还对难懂的部分作了简要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