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算术》成书于1世纪左右,是中国古代东方数学的代表作,历来被视为 算经之首 。它确立了中国古典数学的基本框架,规范了中国古典数学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和东方的数学。 《九章算术》是以应用问题解法集成的体例编纂成书的,其基本形式是 问(题目)、答(回答)、术(算法) 全书246问,分属于53种算法。 卷一方田,主要讲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 卷二粟米,主要探讨依各种谷物的交换率而相互推求的比例算法。 卷三衰分,即按比例分配。衰分讨论成正比关系的量,而返衰则讨论成反比关系的量。卷四少广,讨论由已知面积反求边长或周长。其中使用了开平方或开立方的算法。 卷五商功,讨论各种柱、锥、台体的求积。核心是四棱锥体积的计算,它奠定了中算家多面体体积理论的基础。 卷六均输,探讨由正、反比关系复合而成的分
本书以元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校以历代刊本多种,由著名学者逯钦立先生校注整理。全书收陶渊明所作四言、五言诗五十六首,赋、辞、记、传、赞、述、疏、祭等文十二篇,并收入校注者专论两篇:《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和《关于陶渊明》,对陶氏的生平及文学创作作了深入研究探讨,是一部适用于专业学者及大众读者的完善的陶集今本。
《四书章句集注》为朱熹z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训诂文字,疏通文理,注重义理阐发,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堪称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元仁宗元祐时期,该书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教材,明清沿用,对中国以至东亚地区影响深远。朱熹用了大半生心血完成该书,四十余年 改犹未了 ,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 诚意章》的注,诚可谓 毕力专研,死而后已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四书章句集注》以清嘉庆十六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今据《新编诸子集成》繁体字本改为简体横排,收入 中华国学文库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诗学派创立者韩婴的著作,也是汉代今文学派三家诗硕果仅存的《诗经》学著作。全书一共十卷,三百零八章,从经书、诸子及史书等文献中择取三百多则轶事古语,记录了远起上古,下至西汉初年二百多个历史人物。在记叙之后,常于末尾引用《诗经》的篇章总结和照应前文。《韩诗外传》虽是一部经学著作,与其说《韩诗外传》是采取杂说,推衍《诗经》诗义,不如说是用《诗》,所引《诗经》诗句是对所述古事古语在 经典 中的一个佐证。王世贞评价说 《韩诗外传》杂记夫子之绪言与诸春秋战国之说,大抵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 ,是对其所做的允当的评价。
《养性延命录》,梁陶弘景撰,二卷。上卷叙教诫、食诫、杂诫、祈禳等项,下卷述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及养性延命的理论与方法。书中引用古籍三十余种,对道教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特别强调 我命在我不在天 ,即通过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本书系南北朝道教养生学的重要著作。此次整理,以《道藏》本为底本,以《云笈七签》本为校本,并参考了前人校勘成果。本书主体由本经、校勘、注释三部分构成,并附录《太清道林摄生论》、《太清经辑注》两篇文献。
《易学典籍选刊:六十四卦经解》讲述了易例。右前左后。右阳左阴。师四左次。明夷四左腹。丰三右肱。蒙九二。取象三。师也。夫也。子也。可见易之不可为典要。一爻有数象。不必强合。干为郊。同人。畜言之。屯作君。蒙作师。需以养民。讼以刑政。师武。比文。小畜富。履礼。而泰运成矣。
《诗经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青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版本收录《诗经》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历代名画记》全书十卷:前三卷共十五篇,具有总论性质,主要内容为画学和画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理论、名作、技法、装裱、画具和鉴赏等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论述。后七卷所占篇幅较大,按时代顺序列画家小传。纵观全书,《历代名画记》几乎涵盖了古代绘画艺术在当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叙源流、论技法、谈师承关系的渊源、书画收藏装裱的知识、记录各地寺观壁画、著录历代的珍图秘画等等,还有采用夹叙夹议的评论方式介绍各时期画家的经历、风格及其作品,既有引用前人评论,又融合个人独到的见解,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更加丰富、立体的艺术发展图景。 唐代书画家兼鉴赏家张彦远所著得《历代名画记》,是一部比较完备研究画史的论著,具有贯通古今的绘画通史性质,同时也阐发作者的观点和褒贬意见,具有史学家客观公正的学术意
《庄子》一书,晋时极受重视,注家众多,其中以郭象注受欢迎。郭注重义理,对庄子思想颇有发挥。唐人成玄英在郭注基础上,对书中的史实典故、人物地名、字词音义等重加考释,内容翔实,亦有章句串讲,是研读《庄子》之书。《中华国学文库:庄子注疏(精)》为简体横排本,收入 中华国学文库 丛书。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老子章句是现存老子注本中成书较早,影响较大者。但是,关于此书作者及成书年代,古今中外的学者虽已作了大量的考证,至今仍聚讼纷纭。下面我们就此书作者、时代、思想内容及版本情况略作介绍。 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西汉司马迁早提到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膠西,为曹相国师。据史书记载,上述河上丈人的弟子乐瑕公、乐臣公、盖公,皆系战国末至西汉初年的著名隠士,遊学齐国,以黄老之学显名于世。战国后期的齐国,正是黄老道家学派兴盛之地。河上丈人作为黄老学派的一位祖师,盖亦为战国时
《帝鉴图说》是明代大臣张居正编给小万历皇帝看的一部图画书。书名 帝鉴 ,取自唐太宗 以史为鉴 之意,表明图书的内容主要是用来给帝王作为借鉴的; 图说 则表明本书是有图有解说的。图书内容分为 圣哲芳规 和 狂愚覆辙 两大部分, 圣哲芳规 是历代皇帝的好故事,让小皇帝奉为楷模,共九九八十一个,因为 九 为阳为善; 狂愚覆辙 是历代皇帝的坏故事,让小皇帝引以为戒,共六六三十六个,因为 六 为阴为恶。每个部分末尾都有一段述语,总结大意。 全书一共一百一十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段原文,配有一幅表现故事内容的插图,然后辅以故事的白话解说,偶尔也有关于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故事涉及古代五十四位皇帝,其中好故事多的是唐太宗,一共有十三个好故事,其次为汉文帝、宋仁宗,各七个好故事;坏故事多的,秦始皇、汉成帝、宋徽宗并
《性命圭旨》是明万历中后期出现的丹书,未知撰人,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详述内丹修行的基本原理,主张 性命双修 ,强调身心缺一不可;亨、利、贞三集分别阐释了修行的九大口诀,如涵养本原、安神祖窍、蛰藏气穴等等,层层深入、实践操作性强。另外,每一小节下均有图版,以文配图,文图双显。 本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郑振铎原藏明万历乙卯本为底本,以国图藏明涤玄阁主人程于廷天启二年(1622)递修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吴之鹤本、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抄本、国图藏清康熙八年(1669)潘水臣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棣鄂堂本等为校本。校注时,广泛采纳各类道教典籍,尤其是明代思想家林兆恩著作中与本书相近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注,力求阐明思想来源及发展脉络。
王弼《周易注》是义理派易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学者研究易学的常备书。王弼注多引老子思想释义,重视对义理的阐释,文字简约精当。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所作校释,考证文字的准确性,对字义、字音多有阐发。《周易略例》阐述解易方法,对易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有指导意义。书末附有韩康伯对《系辞传》以下各传的注解。此次推出的整理本,简体横排,版式美观大方,非常方便研读者使用。 1.《周易》注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代表作,学《易》必*书; 2.北大哲学系著名教授楼宇烈校释; 3.简体横排。
《余嘉锡著作集: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繁体竖排中文)》以 辨章学术 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此次出版,重排根据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63年本。《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对于汉魏以前的古书,经过探微索隐,详加考证,分析归纳以阐明古书的通例。全书分四卷:一为案著录,二为明体例,三为论编次,四为辨附益,由此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本次出版,重排依据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古书通例》。
《娇红记》,我国中篇文言小说之滥觞,叙述了申纯、王娇娘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与《西厢记》合为 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 。本书上承唐宋传奇,下启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并对《红楼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明、清三朝据此改编的杂剧、传奇、京剧等数十种,其中最著者乃与汤显祖《牡丹亭》媲美的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如此重要的文言小说,罕见点校整理本。今林莹博士点校《娇红记》,以单行本《评释娇红记》为底本,校以《艳异编》、林近阳编《燕居笔记》(林本)、何大抡编《燕居笔记》(何本)、《花阵绮言》,并参校《绣谷春容》、《风流十传》等版本,略作考辨,并附 集评 和 释义 ,力求提供一部文字可靠、资料详备的小说《娇红记》整理本。
本书对现存六种主要的敦煌《坛经》写本进行了合校,以文字z佳的旅顺博物馆藏本为主要依据,另以敦博本、英藏斯坦因本、国图本两种及西夏文写本残片对校,又吸收了铃木贞太郎、郭朋、杨曾文、邓文宽、周绍良等学者的校勘成果,力求恢复敦煌本之原貌。除对经文进行全面校勘外,还做了今译和简要的注释,并有任继愈、杜继文先生所撰前言及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附录,对深入研读《坛经》颇有助益。
《周易注(附周易略例)》主要讲了:王弼字辅嗣,魏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人,生于公元二二六年(魏黄初七年》,死于公元二四九年(正始十年),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 魏晋玄学发生于魏正始年间(公元二四○二四九年)。当时,在一批执政者和知识分子中,以极大的兴趣反复讨论关于有无本末体用等理论问题他们以老子和周易为论理的基本思想资料,崇尚虚无,出言玄妙,因而人们称这种讨论为[玄谈气有所谓]正始玄风一之称(以后,老子、庄子、周易三书被称为[三玄],一时成为知识分子必*之书)。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仪礼》共十七篇,在唐朝以前被尊为 礼经 ,内容涉及士冠、士昏、士相见、乡饮酒、乡射、燕礼、聘礼、觐礼、丧礼等,是中国*早*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核心经典。自汉代以来,对《仪礼》进行注疏研究者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次我们将其纳入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出版,邀请当代礼学名家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对全文进行现代注解与白话翻译,并在每篇之前加了 题解 介绍该篇主要内容,有助于广大读者读懂和理解这部传统礼学名典,领会其思想与文化内涵。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其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老子》思想为本土宗教 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为佛学、宋明理学等思想体系所借鉴吸收。《老子》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军事,艺术,宗教,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微言大义、内容广博,包含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安顿等诸多内容。大的方面涉及宇宙本原等世界观问题(比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政治哲学问题(《老子》主题是 君人南面之术 ),生命意义等;小的方面涉及个人价值取舍,如何养生、修德,以何种方式认识这个世界等。因此,对有志于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号称 万经之王 的《老子》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经典,值得一生品味。
《周易程氏传》又名《伊川易传》,凡四卷,是北宋哲学家程颐对《易经》的注释。其书注解《周易》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侧重于义理方面,切于人事,在易学史上极有影响。本整理本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二程全书》为底本,采用全式标点,有详细校勘。本书还附有《河南程氏经说》中有关《系辞》的部分,比较完整地呈现了程颐的易学观。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神仙长生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大体从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本书是道教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为魏晋神仙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整理,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采校包括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和孙诒让、俞樾、罗振玉诸人校本以及道书《神仙金汋经》《云笈七签》在内的十二种文献,并择要注释而成。
本书作者为一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本书即是将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钩索出隐含在宋词背后的故事,这为研究词作的创作背景与创作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于一首词的不同记载,作者都根据其他相应文献做了考证,指出孰是孰非, 卷帙虽简,事实独丰 (吴梅)。
《周易程氏传》又名《伊川易传》,凡四卷,是北宋哲学家程颐对《易经》的注释。其书注解《周易》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侧重于义理方面,切于人事,在易学史上极有影响。本整理本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二程全书》为底本,采用全式标点,有详细校勘。
《慎子》为先秦典籍中渊源有自、流传有序之书,是研究先秦至汉代的黄老道家思想与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现存《慎子》仅有《威德》《因循》《民杂》《知忠》《德立》《君人》《君臣》七篇。对其著者、流传与真伪情况,历来有不同说法。此次注译,作者以其《慎子集校集注》为底本进行注译。其集校集注本以清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参考采用《群书治要》本、《说郛》本、《百子全书》本等十余种重要的校本及注本,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具有极高的资料参考价值。此次收入 三全 本,在原书基础上进行改造,简化 校 而加强 注 ,增加了对相关名物典故、疑难字词等的注释,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太白阴经》全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唐代百科全书式的一部兵书。全书共十卷一百篇,内容包罗万象,从心术到谋略,以至治军、选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共二卷,是三国时期吴国陆玑所撰,主要内容是对《诗经》中所涉及的动植物名称进行训释,是我国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对我国博物之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书共记载草本植物80种,木本植物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计动植物175种,所记内容包括动植物名称、形状、生态和使用价值等。明代毛晋《广要》一书,以陆《疏》为基础加以补注、订正,广搜博采,极大丰富了原书内容,是古代研究《诗经》名物的上乘之作。此次整理,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等为校本,并吸收了赵佑、丁晏等人校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