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明代历科状元策汇编》的后续之作,一遵前书的初衷及体例,将有清一代状元殿试对策汇为一编(本书所及仅限文科,武科不在讨论之列),清代共有状元112位(不含2位满族状元),本书共汇收110状元殿试卷(只缺康熙二十一年及咸丰六年两科。康熙二十一年未刻《登科录》,故该科早已失传,清人有记载),为历来最全的清代状元策汇编。作者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所藏清代《登科录》,以之作为底本,纠正了坊间所刻《状元策》的诸多讹误,能够起到正本清源之效。并加以精校精对,意在为相关领域的爱好者及研究者,提供可资征信的原始文献,省却四处找寻之苦,并冀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清代胡鉴作注,全书共五卷。此书约成书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年间,是一部理论性与系统性较强的诗话著作。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全书“论诗书大旨,取盛唐为宗”,提出了如“兴趣”“妙语”“别才别趣”“以禅喻诗”等许多创造性的诗论。底本为清光绪七年(1881)胡鉴所注的《沧浪诗话注》。
这是 学人书影 系列第四集。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刻本集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此系列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古典精粹”丛书收录了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典籍,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中国古代图籍内容丰富,涉及门类广泛,精刻本校勘谨严。选择其中的经典本影印,可为当代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也可为普通读者接触古籍提供机会。 《传习录》三卷,明王守仁撰。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九),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封新建伯,谧文成,故后人又称其为“王文成公”。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他精通儒释道三家之言,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学术思想享誉海外。文治武功亦成就斐然,可谓集立德、立功、立言于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受业的基本教材。宋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将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孟子》乃至《四书》,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本次重印,对开本和版心进行了优化,并锁线装订。
贞观三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负责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周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贞观十年与《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同时进呈皇家。《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详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奎文萃珍·历代古人像赞》收录自传说时代至宋代以来共88位历史人物的画像,如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光武帝、蜀昭烈帝、魏太祖、吴大帝、司马懿、晋元帝、宋武帝、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宋仁宗、宋高宗等等,图均为半身像,每图右上角题人物姓名,左上角题赞辞,文字均为行楷。 《奎文萃珍·历代古人像赞》是现今所见刊刻时间版画人物肖像画集。笔力和刀法都是刚劲而不流于粗豪,工致而不流于板涩;富有生动的描写力,使每个图象都显得神采奕奕。相较于明万历时胡文焕刻的《历代圣贤像赞》和王圻在《三才图绘》所收的历代名人图像,技略高一筹。
1748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的法律、政治巨著《论法的精神》问世。作者综合运用历史、比较、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此书出版后轰动一时,不到两年就印了22版,并有多种外文译本。1904~1909年,严复将其以《法意》为名译成中文。商务印书馆于1913年出版了严复翻译的《法意》,这部法学经典名著的中文译本长期不衰,不仅为所有中国法律人提供了学术作品的经典范式,也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套装全2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据一九二四年刊本影印,吴趼人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套装全2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描写了自1884年中法战争以来二十年间的各种奇闻怪事。作者以靠前人称的视角,记述了近二百个所见所闻的小故事,对晚清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扫描,揭露了“大变局”时期发生于官场、洋场、商场和家庭的种种“怪现状”,同时勾画出了一幅“财狼虎豹”“魑魅魍魉”的鬼蜮世界。整部作品虽塑造了几个正面人物形象,但毫无例外地走向悲剧,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