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门分析殷墟甲骨文构形及其形义关系的实用型字典。所收录的甲骨文全是已释字,即已经识读的甲骨文字。本字典所收字头是在《甲骨文字新编》(线装书局,2017年6月出版)一书的基础上略加增删而来,共收甲骨文已释字一千八百多个,另有重出字头三百多个。全书分栏排列字头、读音、字形、解形、释义。字头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字头后列出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并保留甲骨文字形的出处,甲骨文字形按时间和演变顺序排列。对甲骨文字形做简洁的解形释义,分析其构形及形义关系。正文前有音序和笔画索引,便于查检。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 补遗 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本书是有关中国古籍版本鉴定的专著,主要由史证篇、绪论篇、鉴定篇等部分构成,内容涉及中国古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古籍的装帧形式、古籍版本的类型称谓与辨伪,以及一般刻本书、活字印本书和抄本的具体鉴定。作者结合前人论述和自己多年的古籍鉴定经验,对该领域做了全面精辟的研究分析,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优化方法上为古籍鉴定工作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指明了方向。本书过去曾被作为高校古籍版本学课程和全国古籍保护培训的基本教材。此次再版,作者又根据近年来的心得和发现对全书做了13万字左右的增订。
建阳刻本自宋代流播海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影响甚巨,和刻本、朝鲜本、安南本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是以和刻本汉籍为考察对象,编纂而成的日本翻刻建阳刻本汉籍之专门性图录。共收集和刻汉籍78种(另附录抄本7种),并加以考释,一一揭示其与建阳刻本之间的关系,以助益建阳刻书研究、中国雕版印刷史研究及中日书籍交流史研究。
这部《碑别字字典》是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研究的资料书和工具书,便于人们识读楷书石刻碑志和规范用字。本书收录历代碑刻所见楷书碑别字图像16058个,从碑刻拓本高清大图截取清晰字形而成。依据《GB13000.1字符集》,以现行楷书标准繁体字为主,兼收部分通用规范汉字、异体字、俗体字、讹体字等,归纳字头3650个。所收资料上起东汉,下讫民国,计有碑、墓志、造像、石经等石刻碑志近1200种。原则上收录与字头结构布局不同、使用部首不同、笔画有增减或类型不同等。通假字、避讳字、专用字(地名、人名、官职名)等不予收录。字头次序根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编排,别字图像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在所属字头之下,年代不详者置于同一朝代别字后。图像统一大小,标明出处。本书附有《部首检字表》《字头笔画检字表》两个索引方便读
《古籀汇编》汇集甲骨刻辞、钟鼎款识、周宣石鼓、秦汉吉金以及古玺、古陶、古币、古兵器各种文字,共约三千个单字,重文三万余个,是一部集大成的篆文工具书。『籀文』又称『籀书』、『大篆』。战国时秦国使用的文字及秦统二八国后之文字称为『小篆』。编者认为『小篆』、『缪篆』均源于古籀,与古籀文相合,所以将《古籀汇编》定名为《古籀汇编》。 《古籀汇编》分部悉依许慎《说文解字》体例。每字之下选列释义与切音,然后依次为汪立名《钟鼎字源》、吴大激《说文古籀补》、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容庚《金文编》、罗福颐《古玺文字徵》、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各书引用文字,每字之下均注明出处。
内容简介 南京图书馆是我国著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在全国位列第三位,其馆藏总量超过1200万册,其中古籍160万册,包括善本14万册;民国文献70万册,已有63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书遴选馆藏珍稀善本112部,每部书介绍内容、作者、装帧形式、尺寸、行款、钤印等内容,并附多幅书影,全面揭示了南京图书馆所藏的珍稀古籍善本。本书采用四色印刷,尽量反映所收古籍善本的原貌,更方便相关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进行鉴赏。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补遗”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本书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基础,以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为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兼采《广韵》《尔雅》等文献,根据甲骨文等新的文字考古资料,结合杨树达先生等前辈的研究成果和作者个人多年的教学及研究积累,运用训诂学和音韵学研究工具,进一步进行汉字个体的形音义关系及语源研究。 本书选取《说文通训定声》所收录的汉字,进行逐一研究阐释,尤其注重声符与语义的关系及语源研究。根据凡抽象皆由具象而出的原则,寻根探源,解读个体汉字的语源。《说文通训定声》在每个字头之下先举《说文》原文,讲明此字的本义,再引古书文句和传注作为例证。本书沿用这一体例,作者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研读考证,引入新的证据,加入个人的思考,既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梳理总结,又阐释自己的新发现新成果。本项目对《说
在中国刻书史上,山西一直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可以说,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山西刻书都有它值得称道的地方。本书主要以唐末、五代、宋初至1912年之前的山西刻书(包括同一时期的稿抄本、活字本等)为研究内容,尤其突出金元时期的 平水本 和明代的晋藩刻书,并关注古代山西的其他刻书,从而全面梳理并展示古代山西刻书的全貌。全书分为四编,依次为宋辽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方志编,每编又以地域进行细分。内容除书名外,还记录有存佚状况,每种书都详细标明收藏单位(或个人)等基本信息,减少学者搜寻之苦,极大方便了学界对于古籍图书的使用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姻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而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众多典籍文献,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好中国古代典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承。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是摸清中国古代典籍文献的家底。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在相继组织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之后,又启动了全国古籍普查,以及海外所藏中国古籍调查摸底工作,力图全面摸清国内、国外存藏中国古籍的整体情况。这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千百年来,因为种种原因,通过种种途径,许多中国古籍流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现存藏于国外众多公立、私立机构和个人收藏者之手,其中不乏国内罕见甚至失传的珍稀古籍。这些流播到国外的中国古籍,
《古籍保护研究》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推行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搭建一个古籍保护工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与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本集刊刊期半年,现已出版十四辑。前十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自第十一辑起改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刊物所设栏目有报告与综述、探索与交流、普查与编目、修复与装潢、保藏与利用、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人才培养、史事与人物、名家谈古籍、版本与鉴赏、书评与书话、研究生论坛等。本辑为第十五辑。
本书以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2010年出版的《〈清实录〉贵州资料辑录》、遵义市政协2006年出版之内部资料《明实录 播州资料辑录》为基础,以原北平国立图书馆藏 红格抄本 《明实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线上数据库《清实录》为底本,从中辑录与遵义相关资料1446条,其中前者654条,后者792条。涉及内容包括遵义地区经济、文化、建制、人物、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以明清皇帝统绪排列,同一年号下按时间顺序辑录与遵义有关记载内容,下注明在《实录》中卷数。
《三目类序释评》是一部古籍研究著作。通过选取中国古典目录学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目”做为研究对象,将“三目”的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对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对相关名词、文句做详尽的注释,其后附以“按语”,通过去谬匡正、去伪存真、拨乱反正,品评“三目”类分的“优劣短长”。本书在探析古人四部归目思想的基础上,为当下梳理出一份详尽的、科学的、 适合中国古籍的四部分类表,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