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托丰富的实物及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见发明,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清晰的轨迹,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的演绎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有极好的史料价值。
《故宫日历》已经连续出版16年。 2025年,乙巳年,生肖蛇。 蛇神秘优美,寓意祥瑞和繁荣,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因此《故宫日历 2025年》选取表现与蛇相关及院藏精品文物等。全年分十二个月,主题分别为: 灵蛇献瑞、上古瑰宝、晋唐气韵、盛唐气象、大宋风雅、宋韵流芳、元明珍赏、明清繁华、清代华章、筚路蓝缕、匠心守护、盛世琳琅。十二个月组成 金蛇腾万里 百载正风华 的祥瑞图景。 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种类多样是《故宫日历》的一大特点。《故宫日历 2025年》从故宫博物院的丰富藏品中选取文物,分门别类,最终全书选用图片五百余张,用大量局部细节和文物对比的方式,力求多角度、全面呈现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 《故宫日历 2025年》一共收有31件蛇文物图片,充分展现了紫禁城中的蛇元素,如汉代的双蛇纹方
1000多年的风沙 带来了西域的胡风、北朝的融合、盛唐的华丽 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描绘着漫天的神佛、丝路的烟火与代代供养人的身影 700多个错落的洞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等) 目睹了近千年的埋葬、令人心痛的流散以及曲折多艰的保护历程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 远眺 到 细读 ,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最新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最初 忽现金光 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 华戎所交 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
二十座城市,有些记录和见证了我不同阶段的生命和生活;有些则因为建筑项目的机会,让我的一些信念在这个城市中得到展现。 马岩松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 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 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的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欣赏不同城市的气质,分享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他热切地带领读者游历、向读者倾诉,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中国茶的传统在哪里?传统一定是加分的吗? 正宗的西湖龙井究竟是什么滋味?武夷岩茶为何宣传蛇? 人有 人设 茶有 茶设 ,花果香的 茶设 容易吗? 铁观音也有浓香、沉香、清香?喝岩茶,到底喝的是什么? 做茶的认为文化虚,研究文化的不懂茶? 全书以 岁时四季 为经,以 茶山访茶 为纬,从雨水后的川茶蒙顶黄芽、春分的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一直讲到寒露后的桂花乌龙和安溪铁观音,以至立冬后的冻顶乌龙,访茶、制茶、品茶、评茶,作者一个个山场跑下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各主要茶区。除了具备一线行走的 实践性 ,本书同时厘清了不少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如 明前茶一定好吗 普洱越陈越香吗 ,具有鲜明的 知识性 ;作者常年浸润茶圈,解析茶生产消费的同时,对行业乱象也不乏自己的观点,有趣有料,爱深责切;文中也穿插了不少历史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 新变 ,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 此时与此地 ,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 颓废 ,而是 康强 。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
本书由文化学者祝勇与摄影家李少白联袂出版,文字由祝勇撰写,图片则由有着 故宫摄影第/一人 之美誉的李少白配置。它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整个作品文笔轻盈灵动,语言清晰流畅,同时又富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字里行间浸润着一种炽热的文化情怀与历史关怀。书中的图片则是李少白先生从自己数十年拍摄的故宫照片中遴选出来的上乘之作,气象宏大,光影鲜丽,轻重相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
《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究竟是实录山川的博物志,还是凭空杜撰的妖怪谱?书中那些奇禽异兽,是栖息于远古山川中的实有之物,还是浮游于古人梦魇中的精魅幻影? 诸如此类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要穿行于天荒地远、山灵水怪的《山海经》世界而不迷失,要穿越训诂注疏、异说怪谭的文字密林回到《山海经》本身,读者需要一幅指点迷津的路线图。《失落的天书》便是为这本难解之书特别绘制的一幅 思想地图 。 山川之精,上为列星 ,这幅地图引导读者将视线从人烟交织的大地山川,移向星转斗移、万象森罗的苍穹之上。 天垂象,圣人则之 ,芸芸众生的命运、世间生活的节律皆离不开星空的昭示和指引,《山海经》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天地相映、人神交通的古老 天书 。
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 六字真言 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独树一帜的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的修行次第,浩如烟海的经典文书以及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都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含量,吸引着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这是一本深刻剖析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视觉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的力作。依托丰富的史料支撑与近二百幅珍贵图片,作者从绘画、摄影、画报、工艺美术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审视了近代中国肖像艺术的演变轨迹,以及 写实 与 真实 观念在这一过程中的深刻重塑。书中尤为聚焦于两大视觉文化现象:一是传统 御容 艺术如何跨越宫廷界限,实现向民间的视觉转型;二是现代 真相 观念如何在视觉文化中确立,并影响深远。 本书的研究视野广阔,不仅触及权威统治者的 御容 艺术,亦深入普通中国人的 照相 世界,从宫廷到民间,从传统到现代,细腻描绘出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的多元图景。作者巧妙地将 肖像 视为集偶像崇拜、图像传播与形象想象于一体的复合体,深入剖析其多重属性与意义。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 看见御容 制造幻象 寻找真相 三个部分,
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本书是一部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如何在锦绣大地上创造辉煌文明的普及性读物,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著名文史学者、地理学家联手打造。全书由自然编、人文编、中外编三部分组成,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讲述广袤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创造,述说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厚重文明,展示人文遗产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然而,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 在早期中国,人们认为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它们与生人的关系?鬼在信仰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文学、艺术,并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鬼变得可怕?是什么让它们充满恶意?又是什么让它们也很脆弱?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温和的方式谈论鬼,以及为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追溯了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鬼观念;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第二版)》是作者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 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 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 晚学盲言 。 全书共三部分,分别为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九十篇专题虽篇各一义,却相贯相承。每篇都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均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国文化核心要义与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盖棺论定。
西方文化的发展演进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且与罗马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文化有着极其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在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作为西欧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又衍生出各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罪恶和导致了巨大的精神苦恼。后来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了自由精神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方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时至今日,基督教仍然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西方人所共同拥有的主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已经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
本书主要内容是元明时丹道修炼的代表性人物张三丰的丹道修习及太极、内家拳的集成。在我国历史上张三丰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修道有成但大多散落民间,清时李西月翻检大量文献,搜罗历史遗著,重编《张三丰全集》,十分注重对史料的甄别考证,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旁征博引、评跋批注,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版本。 由于资料收集查找的困难,当下坊间有关张三丰流传多有讹误。本书点校者本着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在内容结构、编排次序不作调整、不作删节,以体现原编者的风格和思想,保持古文献原有的文字风格。本书的出版为当代各界人士研习与研究健康的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典籍,有相当的学术及使用价值。
本书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读,带领读者品味诗中 一字千金 魅力的同时,挖掘背后有趣的东汉文人故事,生动再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作者用细腻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方面的生活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还阐发了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人生来路与归途的反思。本书写作时兼顾史学与文学,既有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又挖掘、钩索东汉文人的生活细节,描绘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东汉社会史,揭示了东汉时期复杂的世态与人情。
《大河两岸》这个名字,既指兰州,亦可指整个甘肃。 金城 兰州,通常因 甘肃省省会 的名头被大家熟知,在此名头之外,五泉山、白塔山,牛肉面,读者杂志社,这些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 兰州印象 了。很多人对兰州(甘肃)都抱持着粗犷、豪迈、黄土朝天的朴素印象,而在作者和很多当地人看来,家乡的风情中,既夹杂着朴实与豪放的风沙,又饱含情怀与诗意的人、事、物。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人、事、物,才能真正看懂兰州,玩透甘肃。 通过此书,希望让读者可以看到 兰州记忆,不仅仅是一碗牛肉面;兰州印象,不仅仅是一本《读者文摘》;而兰州名片,更不止于中山桥和 黄河母亲 。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廿二史劄记校证(套装共2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书中对各朝历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考辨订正了重要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司马迁作史年岁、班固作史年岁、各史例目异同、史记编次、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史记有后人窜人处等。
《红楼梦》中的美食历来为读者津津乐道。一部红楼,也是一部美食文化史。2025年《红楼梦日历》的主题为 饮馔 ,是此系列的第十一本。日历的编著者之一 传奇红楼宴 ,历时六年,深入解读《红楼梦》文本,认真发掘红楼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先后赴全国各地拍摄视频,制作并拍摄的美食多达80余道。日历设 出处 书中今日 美馔 汤羹 仙醪 食养 制膳 等栏目,每一道菜肴都详述所用食材及做法,并配以精美图片。愿读者可以在舌尖领略《红楼梦》里的风味人间,令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活色生香。
2008年,英国旅行作家吉姆雷特从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出发,开始历时三个月的南美洲海岸之旅。在这里,他见到了伏尔泰《老实人》中桃花源般的黄金国、诺奖得主V.S.奈保尔《重访加勒比》中充满乡愁的中途航道,见到了300多年殖民史形成的奴隶市场与甘蔗园、100多年流放地历史遗留的救赎群岛与转运营,也见到了充满法国风情的卡宴区、探索浩瀚星空的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在圭亚那地区,魅惑人心的古老传说与冰冷残酷的历史真实、古老遗存与现代文明奇异地和谐共生。对吉姆雷特来说,这是一场探索未知的丛林冒险,更是一场发现过往的历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