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托丰富的实物及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见发明,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清晰的轨迹,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的演绎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有极好的史料价值。
1000多年的风沙 带来了西域的胡风、北朝的融合、盛唐的华丽 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描绘着漫天的神佛、丝路的烟火与代代供养人的身影 700多个错落的洞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等) 目睹了近千年的埋葬、令人心痛的流散以及曲折多艰的保护历程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 远眺 到 细读 ,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最新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最初 忽现金光 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 华戎所交 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俞敏洪在抖音上与人文、科技、商业等领域大咖直播对谈超过100期。本书甄选了其中30场对谈,分为6个篇章,向读者还原了这些杰出人物对谈时刻的酣畅和话锋背后的思想沉淀。 他和余华聊悲剧;和陈佩斯聊喜剧;和麦家聊人的韧性;和刘震云聊人性;和苏童聊命运;和梁晓声聊青春;和冯唐聊如何成事;和蔡崇达聊故乡;和李娟聊人生无常;和蔡志忠聊艺术;和许倬云聊中国文化命脉;和马伯庸聊历史写作;和许知远聊阅读;和王立铭聊科普;和薛兆丰聊财富 在他们的对话之间,我们能从这些杰出人物的个人经历和视角中,打开认知边界、解除心灵困惑、提升精神韧性。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碰撞中,也蕴藏着时代的脉搏,将你我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一场有关人生答案的探索之旅,更是一部承载时代精神的群像纪录。
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编写的《世说新语》选本,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借鉴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以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对《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解。 全书分为四卷: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书中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详细阐释辨析,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写法轻松幽默,史料权*可*。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着力塑造魏晋士人群像。由人及史,呈现出27位名士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 以史为据,展示乱世中的魏晋权贵名士图鉴,还原光辉灿烂与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中国茶的传统在哪里?传统一定是加分的吗? 正宗的西湖龙井究竟是什么滋味?武夷岩茶为何宣传蛇? 人有 人设 茶有 茶设 ,花果香的 茶设 容易吗? 铁观音也有浓香、沉香、清香?喝岩茶,到底喝的是什么? 做茶的认为文化虚,研究文化的不懂茶? 全书以 岁时四季 为经,以 茶山访茶 为纬,从雨水后的川茶蒙顶黄芽、春分的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一直讲到寒露后的桂花乌龙和安溪铁观音,以至立冬后的冻顶乌龙,访茶、制茶、品茶、评茶,作者一个个山场跑下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各主要茶区。除了具备一线行走的 实践性 ,本书同时厘清了不少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如 明前茶一定好吗 普洱越陈越香吗 ,具有鲜明的 知识性 ;作者常年浸润茶圈,解析茶生产消费的同时,对行业乱象也不乏自己的观点,有趣有料,爱深责切;文中也穿插了不少历史
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3年作为农业经济研究丛刊第二号发表,并发表于《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全书分概述、茶史茶名及产量、生产经营、岩茶之栽培、岩茶之采制、制茶成本、岩茶品评、岩茶销售概况、结论等章节。作者时任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武夷直属制茶所主任,深入武夷茶区及生产一线调查与研究,为该书的写作取得第一手材料。是书体例科学完善,内容全面细致,数据翔实,同时,茶厂与制茶工具等相关插图为作者所绘,极具价值。它是民国时期关于武夷茶的百科式全书,兼具关于武夷茶之文化学、茶叶科学、经济学、社会人类学、史学等史料价值。
《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究竟是实录山川的博物志,还是凭空杜撰的妖怪谱?书中那些奇禽异兽,是栖息于远古山川中的实有之物,还是浮游于古人梦魇中的精魅幻影? 诸如此类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要穿行于天荒地远、山灵水怪的《山海经》世界而不迷失,要穿越训诂注疏、异说怪谭的文字密林回到《山海经》本身,读者需要一幅指点迷津的路线图。《失落的天书》便是为这本难解之书特别绘制的一幅 思想地图 。 山川之精,上为列星 ,这幅地图引导读者将视线从人烟交织的大地山川,移向星转斗移、万象森罗的苍穹之上。 天垂象,圣人则之 ,芸芸众生的命运、世间生活的节律皆离不开星空的昭示和指引,《山海经》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天地相映、人神交通的古老 天书 。
《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第二版)》是作者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 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 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 晚学盲言 。 全书共三部分,分别为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九十篇专题虽篇各一义,却相贯相承。每篇都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均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国文化核心要义与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盖棺论定。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 新变 ,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 此时与此地 ,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 颓废 ,而是 康强 。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
《故宫日历》已经连续出版16年。 2025年,乙巳年,生肖蛇。 蛇神秘优美,寓意祥瑞和繁荣,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因此《故宫日历 2025年》选取表现与蛇相关及院藏精品文物等。全年分十二个月,主题分别为: 灵蛇献瑞、上古瑰宝、晋唐气韵、盛唐气象、大宋风雅、宋韵流芳、元明珍赏、明清繁华、清代华章、筚路蓝缕、匠心守护、盛世琳琅。十二个月组成 金蛇腾万里 百载正风华 的祥瑞图景。 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种类多样是《故宫日历》的一大特点。《故宫日历 2025年》从故宫博物院的丰富藏品中选取文物,分门别类,最终全书选用图片五百余张,用大量局部细节和文物对比的方式,力求多角度、全面呈现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 《故宫日历 2025年》一共收有31件蛇文物图片,充分展现了紫禁城中的蛇元素,如汉代的双蛇纹方
英国旅行作家吉姆雷特从科伦坡出发,穿越不同的时空,展示了关于这片土地的迷思。每个城市都有昔日殖民地的幽灵,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文化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遗产,而古都阿努拉德普勒和康提展示着古老文明往日的辉煌。 夜叉女王的后裔 维达人力图在现代社会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圣地卡塔拉伽马把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聚在一起,仿佛他们不曾有过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当他循着大象的道路,与朝圣者并肩前行时,他正在触及这个国家的灵魂 斯里兰卡正在努力从创伤中解脱出来,并展现它的活力与风采。
2008年,英国旅行作家吉姆雷特从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出发,开始历时三个月的南美洲海岸之旅。在这里,他见到了伏尔泰《老实人》中桃花源般的黄金国、诺奖得主V.S.奈保尔《重访加勒比》中充满乡愁的中途航道,见到了300多年殖民史形成的奴隶市场与甘蔗园、100多年流放地历史遗留的救赎群岛与转运营,也见到了充满法国风情的卡宴区、探索浩瀚星空的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在圭亚那地区,魅惑人心的古老传说与冰冷残酷的历史真实、古老遗存与现代文明奇异地和谐共生。对吉姆雷特来说,这是一场探索未知的丛林冒险,更是一场发现过往的历史之旅。
本书深度融合淮扬菜的烹饪技艺与文化理念,以审美品鉴和烹饪技艺的双重视角,全息讲解淮扬经典名菜。书内精选29道著名的淮扬菜品作为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制作过程与成品效果,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娓娓道来,配以典故逸闻,妙趣横生,从而真正品味到淮扬菜的精髓。
1920年代,在 五四 这一特殊时刻的前后,中国的大地上曾兴起过一场 到民间去 的风潮。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通过走向民间,来唤醒普通民众的救国之情,将更广大的群体联结到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运动中。这场 到民间去 运动,不仅在学术层面催生出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也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并在更长的历史纵深中不断地回响。 本书从整个1920年代文化运动的演化进程出发,对 到民间去 运动所激活的 民间 概念进行研究,通过李大钊、周作人、顾颉刚、杨成志、《中国青年》、《歌谣周刊》等个案,考察 到民间去 这一口号如何介入社会思潮、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政党政治,由此揭示 到民间去 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义。 作者借 地泉 意象以为书名,籍此象征 到民间去 运动的开展,恰如泉水在地下的涓滴,既千脉万源,又水滴石
《蓝海战略》之类的当今具影响力的品牌战略著作认为,创新在于产品功能的突破。然而,作者通过对万宝路、星巴克等数百个品牌案例的分析,以及与相关品牌管理者和消费者的访谈,发现了功能主义创新模式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社会和历史变迁产生的意识形态机遇。作者花费八年的时间,运用 实验 的方法,创立了足以弥补主流创新模式欠缺的 文化战略 理论,并将此理论反复应用于品牌推广实践,成功重塑了多个垂死挣扎的品牌,也成功地让数家新设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品牌价值达数亿美元的大企业。在实践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文化创新模式以及适用于文化创新的组织形式。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牌战略的宝典。
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 六字真言 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独树一帜的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的修行次第,浩如烟海的经典文书以及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都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含量,吸引着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三国想象 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构建,就连 建安 本身也是后来形成的概念。早在三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带着怀旧的向往阅读建安时代的作品了。在后世浪漫化的三国叙述中,建安的意象,以其饮酒宴游、英雄气概、文采风流和男性情谊,一次又一次地复归,无论视作为潜文本,还是作为明确的主题。它渐渐地代表了一种失落的丰满,这丰满却从来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它代表了一个已逝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龙飞凤舞的传奇性人物,在他们身上,史实与虚构难解难分。 田晓菲 三国 与 建安 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深远的建构。作者跨越了诗词、小说、电影、电视等雅俗载体,勾勒出 三国想象 的变迁史,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那段 历史 如何被建构成我们心中的 三国 :建安风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 库特领衔编撰的 医学文化史 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文艺复兴卷》立足20世纪80年代 文化转向 以来对文艺复兴时期医学文化的诸多讨论,通过书籍、插图、病人自述、日记等印刷文本,以及显微镜、医学院、解剖演示厅、出土文物等物质文化资料,跨学科综述欧洲近代早期医学。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 库特领衔编撰的 医学文化史 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古代卷》从希波克拉底的 医学三角(病人、疾病、医生) 入手,依托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等医学名家的文本、文学和史学著作、纸莎草书、葬礼铭文、考古遗迹等史料,跨学科综述地中海世界的古代医学。
本书为讲述中国玉器文化的通俗历史读物。全书分为七章、六十四讲,依托于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介绍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各类玉器,讲述玉器在中华文明萌芽、发展、融合、壮大的历史过程中的价值与地位,探索玉器独特的文明基因,发掘玉器的文明特性。玉是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符号,以玉器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书旨在通过探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史等,传承与弘扬玉文化的魅力。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 库特领衔编撰的 医学文化史 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中世纪卷》依托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发展、瘟疫大流行以及战争、宗教等背景,通过对城市法规、食谱、诉状、诗歌、奇迹叙事、护身符、陶器、骷髅、手稿、私人信件等史料的研究,跨学科综述基督教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的中世纪医学。
本书由文化学者祝勇与摄影家李少白联袂出版,文字由祝勇撰写,图片则由有着 故宫摄影第/一人 之美誉的李少白配置。它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整个作品文笔轻盈灵动,语言清晰流畅,同时又富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字里行间浸润着一种炽热的文化情怀与历史关怀。书中的图片则是李少白先生从自己数十年拍摄的故宫照片中遴选出来的上乘之作,气象宏大,光影鲜丽,轻重相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
乌托邦的观念源自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持久渴望,它植根于原始而富足的、具有社会平等特点的黄金时代,并随着托马斯 莫尔的名著《乌托邦》的出版而变得清晰。从创始神话到新世界的发现之旅,从技术进步时代的探索到理想社区的建构,本书呈现了古往今来的诗人、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建筑师与艺术家构想中的乌托邦形象的变迁,并指出,可持续的乌托邦或许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当下消费主义、环境污染等问题。 丛书简介: 交界译丛: 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题,提供由各领域专家撰写的知识概述,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切入关键论题,使读者得以理解并探讨更为复杂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