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 八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者一万八千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保存为完好、出土文物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悬泉简中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之路的实时档案和原始记录。这批
1、本资料汇编主要收集清代有关顾炎武的家世生平、交游出处、社会活动、身后情况、酬赠诗文、序跋提要、著作版本以及时人、后人对顾炎武所作的评论、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其中篇幅长者数万字,短者数百字,均在搜集之列。2、本编所搜罗之文献,包括碑传、墓志、诗文、序跋、提要、笔记、诗话、档案、方志、年表等。凡研究顾炎武诗文的注解笺释类著作,因其注释篇幅较大,则不予全录,而只录其凡例、序跋、解评、按语、附录等。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汉字是一种被使用了数千年,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个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智慧的根基。清末以来,汉字的命运动荡起伏,信息的传播途径也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 铅与火的时代 再到 光与电的时代 的转变,在此期间,汉字字体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英文等拼音文字不同,由于汉字的数目众多,笔画繁杂,所以汉字字体的设计可以说是世界上*烦难、枯燥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汉字有区别于拼音文字的视觉特征,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投身其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字体和设计作品,成为中文语境中知识传播和视觉传达的有效工具。 《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的作者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坐席、床榻为中心的低坐家具体系向以椅、凳为中心的高坐家具体系演变,以及由箱板式造型向框架式造型演变的过程,其关键时期正是唐代。本书主要运用文献学与图像、实物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配有200余幅手绘家具图片及文物照片,揭示唐代家具的发展形态以及其中蕴藏的丰富人文内涵。本书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唐代以前的家具发展简史。第二章、第三章将唐代家具分为坐卧两用具、坐具、承具、庋具、屏架具几个大类进行详细的类型研究。第四章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家具的工艺技术加以研究。第五章从建筑文化、文化交流、社会生活三个方面阐述唐代家具与唐代文化的相互关系。建筑文化对唐代家具的影响体现在建筑格局与建筑技术两个方面。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第2辑)(套装共10册)》中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讲座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为部级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受到部级领导干部的好评。希望今后坚持下去,不断丰富讲座内容,越办越好,有更多的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国家图书馆作为讲座的承办单位,将讲座内容经过提炼推敲,编录成集,供更多的人参阅,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
本书研究对象是海外中国学专著,采用了宽泛的中国学定义,即凡是以中国研究为主题的英文专著,无论是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考古、音乐还是对现当代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研究,都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也都是收集和研讨的对象。研究方法是利用欧美学术图书采购平台数据库的数据对海外中国研究专著出版与趋的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是一般学者无法进入的专业平台,而此前基于世界书目网(WorldCat或OCLC)无法进行这一研究。由于中国社会在过去20多年来在社会、经济、政治等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2016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也应出现前所未有之态势,并有巨大的扩展,中国研究专著出版量增加很快,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通过对出版社、出版量、出版物主题、出版国、博硕士论文
本书聚焦于 生存 与 理性 之间的致思张力,逐层深入地探察了雅斯贝斯的思想渊源、涵淹于其精神探索历程中的艺术之思、艺术家论的整体旨趣、雅氏所论艺术家的不同生存样态,重点对雅氏所阐说的客观表现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斯特林堡、斯威登堡)、主观体验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荷尔德林、凡 高)、理性生存型的艺术家之范例(歌德、莱辛、达芬奇)进行了诠解。附录部分包括雅氏论艺术(含艺术家)的七篇译文,分别是《哲学与艺术》《艺术是解读密码的语言》《悲剧的超越》《我们的未来与歌德》《歌德的人性》《作为哲学家的达 芬奇》《论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