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 问题意识 。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惯性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第124页)4.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五、作者简介注意事项:300字以内(如附加译者介绍,则控制在500字以内),注意首行缩进2个字符,再次提醒所有涉及人名中的点,请用中文半角状态下的“·”上野千鹤子,出生于19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郑张尚芳(1933 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 就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 。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长物志》与《园冶》,为中国古代制器、造园、栽植艺术的双璧。《长物志》偏重制器、栽植及风雅的家居物态营造,《园冶》则侧重于造园,以及物态生活的空间选择。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整体风貌。 《长物志》共十二志,分属制器、栽植、造园诸学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志,阐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生活的构建要素,指出了这些要素的互用关系及其选用原则。而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七志,其记述,或重制法,或重摆放,或重材质,却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掩去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审美心志。 《长物志》讲求的并非材料价值,而是黯雅古朴的材质与形态美感,其营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一贯追求,而且是
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超越有限的人生。在《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套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 人性的枷锁 存在的荒谬 愿望的喜剧 心理的黑洞 好人的报酬 恩仇的世界 犯规的乐趣 他人的地狱 人际的宿命 男人的困惑 情欲的深度 作者与读者 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本书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两位作者以批判性视角对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轮廓以及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两位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两位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数字人文基本原理的讨论中去,为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探索数字人文这一新兴领域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 两位作者的辛勤劳动使我们对数字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为多元化、批判性的数字人文学科提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宣言,将是一本数字人文领域与社会学、信息科学、数字媒体等相关领域,以及人文学科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优秀读物。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启功先生书法讲记。讲述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作:《平复帖》《伯远帖》《兰亭序》《上阳台帖》《李白仙诗卷》《古诗四帖》《自叙帖》《万岁通天帖》《书谱》《孔宙碑》《华山庙碑》《瘗鹤铭》《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 一本书领略书法之美。
中国人本来活在天然的自明与自然中,却日渐被无孔不入的资本主义消费生活割裂得一塌糊涂,甚至异化,充满刺激,却虚无一片。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问题就是主体迷失。现在,处于传统跟现代的分水岭上,关键的就是中国之所以为中的 中 中庸、觉知能不能复活?除了反省、批判,正面的文化扎根工作更为重要。 本书是作者十四次讲座的结集,从文化传统、当代新文化、生活实践三方面,阐述《周易》、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精华,比较中西文化;分析社会变迁、现代化、人格发展、礼乐生活、读书方法等至高至平、至小至大的问题;援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研究生命的成长过程;并对许多问题提供了建议:如何传延中国文化,如何由艺入道,如何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掌握自己的生命、活出中道、活出生命的光泽,如何实现一个人的完成 本书旨在以主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 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 无目的性 ,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 不可言传 。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 无目的 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 诗艺篇 、 时间篇 、 空间篇 、 自然与超自然篇 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2016年中国好书!知名文字学者许进雄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横跨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从现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本书汇集了作者以中国文字为探讨对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讲解中国文字渊源和流变的通俗文化读本。全书用简洁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讲解了二百余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读它们的笔画所表现的事物及其总和的含义,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本书旨在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引领读者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内容包括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五帝时社会状况 三代以来首服 身服 足服 饮食 周时车马 五帝时社会状况 等,共四十四卷。作者追本溯源,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迄晚清,凡历代社会情状、风俗变迁等专史未说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博弈游戏、岁时祭祀、市肆街衢等,条分缕析,详加考证,征引典籍凡三百余种。这对热衷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想了解历代社会风俗的人来说,自是益人心智、不可从得的重要文献。
本书阐释了中华文化精神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提出了文创理念这一当代文化发展新观念,并基于该理念分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品质的传播意义与转化可能,展示了中华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创意传播实践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国潮文创、乡村文创、城市文创、数字文创与红色文创等内容,讨论了在当代国际传播与人类新文明建设中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的趋势与启示,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