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第124页)4.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五、作者简介注意事项:300字以内(如附加译者介绍,则控制在500字以内),注意首行缩进2个字符,再次提醒所有涉及人名中的点,请用中文半角状态下的“·”上野千鹤子,出生于19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 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本书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 诗艺篇 、 时间篇 、 空间篇 、 自然与超自然篇 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超越有限的人生。在《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套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 人性的枷锁 存在的荒谬 愿望的喜剧 心理的黑洞 好人的报酬 恩仇的世界 犯规的乐趣 他人的地狱 人际的宿命 男人的困惑 情欲的深度 作者与读者 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表演是什么? 导演主要做什么? 如何成为一名演员? 舞台表演需要经受怎样的训练? 如何使高层次的艺术能力持续一生,怎样才能造就一朵持续盛开的花? 演员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将决定他是一名专业演员,还是一名业余演员。 日本国宝级戏剧大师 导演 铃木忠志 一生创作总结
郑张尚芳(1933 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 就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 。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2016年中国好书!知名文字学者许进雄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横跨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从现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本书汇集了作者以中国文字为探讨对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讲解中国文字渊源和流变的通俗文化读本。全书用简洁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讲解了二百余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读它们的笔画所表现的事物及其总和的含义,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本书旨在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引领读者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启功先生书法讲记。讲述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作:《平复帖》《伯远帖》《兰亭序》《上阳台帖》《李白仙诗卷》《古诗四帖》《自叙帖》《万岁通天帖》《书谱》《孔宙碑》《华山庙碑》《瘗鹤铭》《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 一本书领略书法之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帮助广大的党员干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传承与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书。全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系统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四个方面,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说理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 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 无目的性 ,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 不可言传 。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 无目的 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既从理论层面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特质、突出特性、文化演进、精神标识、承载方式,又从实践层面深刻剖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法宝、根本遵循、方向路径,具有较强的原创性、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全书体例严谨、观点鲜明、表达生动、文风活泼,有力彰显了 两个结合 的重大意义,科学论证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是一部主题宏大、作者权威、内容全面、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通俗理论作品,为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宣传阐释提供了重要读本。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本书结合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目标要求,从八个方面阐释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规律,注重体现学理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 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 ,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 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 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 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长物志》与《园冶》,为中国古代制器、造园、栽植艺术的双璧。《长物志》偏重制器、栽植及风雅的家居物态营造,《园冶》则侧重于造园,以及物态生活的空间选择。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整体风貌。 《长物志》共十二志,分属制器、栽植、造园诸学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志,阐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生活的构建要素,指出了这些要素的互用关系及其选用原则。而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七志,其记述,或重制法,或重摆放,或重材质,却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掩去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审美心志。 《长物志》讲求的并非材料价值,而是黯雅古朴的材质与形态美感,其营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一贯追求,而且是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 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 项链模式 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日本文化 是松冈正刚常年以来都在深耕的课题,作为当代日本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编辑泰斗,松冈先生常年参与多种文化领域的观察、实践经验,也让他能够以多视角、多层次,去拆解日本文化的演变路径。本书正是 松冈日本论 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从剖析日本神话的构造开始,反思其所引申而出并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继而深入探寻近代日本的构造,在一条纵贯万年的文明延展线上,总结出了生动的日本形象。 日本文化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它在吸收、斩断、重塑的时代循环之中,不断丰富自己、革新自己、回归自己。简单易懂的方式并不能深刻理解日本,一定要正视日本文化中深邃、暧昧的部分,才能掌握日本文化的精髓。全书以松冈独特的编辑思维,层层过滤掉世人经常流于表面的日本认知,为我们凝练出一幅关于和风的精致剪影。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是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古今转变的过渡阶段,它所要阐释的是古今、中西、雅俗三个维度的变化;现代文学承接近代文学,更多地着眼于文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各类文体形式的演进。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期,由传统文学语言向现代文学语言过渡阶段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变革,以及传统文体在现代新质的楔入下所表现出的异于传统而又向现代演变的轨迹与逻辑,即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进程。本书从文白转型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现代中国文学语言选择的主题变奏、代表学者的文学语言观与实践、文学语言本体研究与文体革新等角度,透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力图揭示出文学形式演进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增补一种可能的阐释方式。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的微博语录集结而成,基于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社会现象的观察,为现代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和保持健康身心的道路上提供了一套智慧的心灵指南,是一本富含哲理又浅显易懂、文辞优美又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心灵美文集。全书分为禅、语、心、灯四大章节:第一章 禅 ,以禅意生活引导人们在忙碌的日常中活出从容自在。从吃饭喝茶到休息睡眠,从自我修养到人际交往,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智慧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章 语 ,涉及爱国、进取、幸福、取舍等人生的多个层面,为周旋于小我与大我、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人们指点迷津,助力其化解累积的烦恼,积极奋进在每一个当下;第三章 心 ,融合东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精髓,为情绪管理、自我调心、心念力量、心灵健康等涉及当代人心理问题的多个层面提供解决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