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引领我们徜徉于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的思考之旅。在每个历史时期,作者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客观描述,从中找出产生的历史必然,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这种必然在整个人类长河中的作用。
本书是何楚涵博士的新作,是一本中国文人传记,从先秦到明清共选取了25位重要的中国文化圣贤,全方位介绍了他们的生平故事,赏析其代表作品,解读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读这本书,就像与古人对话,“坐看云起时”的王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既是闪耀的“明星”,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走进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这也是一趟文化时空之旅,能够让我们轻松了解文史知识,沉浸式地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文化圣贤的精神世界,一起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之美。
吉井忍编著的《东京本屋》介绍了: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书读完了(增订版)(精)》作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佳作中比较了三个社会——祖尼人社会、夸扣特尔人社会、多布人社会,揭示了这三个族群的行为差异。这项开创性研究表明,每种人类文化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考察了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这部大胆直言的著作深入探究了何以为人这个问题。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讲述了习俗。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主要涉及由选择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者部落,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第三章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模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之后又是如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编选的《文化融合与人文教养:蔡元培文选》,精选蔡元培生平作品中有关中西文化、中国教育及人的修养问题的文章,分“论中西文化”篇——《世界观与人生观》《华法教育会之意趣》《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等,“论教育”篇——《学堂教科论》《中国伦理学史》《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之对待的发展》《教育独立议》《中国教育的发展》等;“论立德修身”篇——《中学修身教科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等。在回望中国进入现代后面临的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中,能从蔡元培的主张里寻见当下中华文化复兴及“走出去”的启示;在蔡元培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能攫得缓解当下教育困境的出口;从蔡元培上承中国古代思想同时旁及东西伦理学大
女娲补天补的是历法,夸父逐日逐的是时间,中国神话其实是古人的科学探索! 女娲补天补的其实是历法? 在古代,历法是指导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工具,历法有错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被称为“天之缺失”。女娲补天的实质可能是对上古时代的历法进行修订,“五色石”可能是一种新历法。 夸父逐日逐的其实是时间? 夸父的原型是大树。原始先民发现,随着太阳在空中位置的变化,树的投影也会发生变化,树的投影与太阳的这种关系,被想象成“逐日”。正是通过观测树影的变化,先民测定了季节,制定了历法。 《山海经》里的九尾狐其实是象征星宿的符号? 九尾狐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古人创造这个形象,优选是用来象征天上的星宿由四颗星组成的箕宿和由九颗星组成的尾宿,它们正好与“四足九尾”的九尾狐相符合。事实上,《山海经》古图很有可能
本书力图是妈祖真人真迹的“传续”,因此作为此衬,对《勅封天后志》的神化持批判态度。它载述宋到清各个封建王朝“勅封”林默为“天妃”、“天后”的名号,那都是神名,且都发生在林默逝世之后。这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段的需要。各个封建王朝心有灵犀,各种诏书、祭文,全不用“妈祖”这个尊称;连该《志》在封建社会的局限下,也不敢以“妈祖”美名雅号称誉林默。显然,早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表示神名的“天后”、“天妃”与表示民间圣贤的妈祖,就不能等同了。据本人浅薄与粗疏的看法,在研究和评价妈祖和妈祖文化方面,还多为一家之言,特别是妈祖安息地问题,妈祖名位问题,有关古建筑的内涵和外延问题,都还没有深入探讨和推定。因而自序,蓑为抛砖引玉。
古琴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朱长文所著《琴史》为现存最早的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一百五十六个与琴有关的人物的事迹,末卷为十一个琴艺专题论述,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此勾勒出古琴历史的基本面貌。其编撰体例和史料的选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历史观及其美学追求,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本书选取了前五卷中一些人物,如司马相如、嵇康等,和卷六十一个专题中的七个。
本书稿是一部关于茶的历史,但不同于其他关于茶的图书,本书着重从茶叶的商品属性入手,详述其在历史中产生的重大影响。 茶,成为一种战略物资,一种国际交流的语言,一种传承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一种国际关系。因为茶叶而引起的争端和冲突,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将茶叶的真正起源、传播过程以及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做了系统的阐释和介绍。从妇好征鬼方有了茶叶雏形开始,至十六世纪走向并改变世界的进程,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资源,直至鸦片战争的结束,茶叶在整个世界的历史潮流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包括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伦敦大瘟疫后的快速崛起、里斯本大地震后的重新修建、七年战争(法国走私茶叶事件)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主要因素,以及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波士顿事件),背后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近期新力作,通过分析覆盖100多个国家的,长达40多年的调查研究数据,指出了文化的演化与生存安全水平的关系。具体而言,当民众在高生存安全水平的环境下长大时,会更加趋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即更加倾向于认同权利平等、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等价值。而全国性的价值观的转变则具有代际特征,需要等待具备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民众逐渐成长为社会主流,才能使从众压力倒向他们,从而迫使保守的、持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民众接受文化的转变。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变迁理论无疑给人们提供了观察、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文化视角,而这一视角理应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此外,英格尔哈特还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当今欧美国家排外的威权民粹主义的日渐泛滥,是当前发达国家
《巴蜀文化志》由袁庭栋著
本书选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和讲解。重点从思想、建造、器物和艺术四个方面,分十二讲:孔子、老子、韩非子,长城、兵马俑、石窟佛像,青铜器、瓷器、玉器,书法、水墨画和音乐,为读者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可作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喜爱中华传统文化读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本书选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和讲解。重点从思想、建造、器物和艺术四个方面,分十二讲:孔子、老子、韩非子,长城、兵马俑、石窟佛像,青铜器、瓷器、玉器,书法、水墨画和音乐,为读者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可作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喜爱中华传统文化读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负面价值。 自由、民主、法制这些基本的正面价值实际上都只是在商品化社会中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的,但是商品化社会由于瓦解了文化传统而必然造成“神圣感的消失”,尤其商品化社会几乎无可避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更使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沉沦、价值基础的崩溃。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最根本二难困境正在于此。 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乃在于:在一个工具理性必然占主导地位的工商社会和技术时代,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价值理性的关怀、维护人文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并全力向着人文研究的方向去开展自
大熊猫在蓝色星球的第一次漫步,是在遥远的800万年前;人类第一次清晰地听到大熊猫的脚步声,是在1869年乍暖还寒的早春。从大熊猫出现在人类面前的那一刻起,它的“食色性也”就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眼光。100多年过去了,大熊猫依然是让人着迷。大熊猫似乎没有过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谁”,有人梳理出了大熊猫从古到今的几十个名称,但哪一个是“大熊猫”?大熊猫又往哪里去? 虽然从“濒危”降到“易危”,但野外大熊猫的数量依然少得可怜我们试图揭开大熊猫身上的神秘面纱,让大熊猫永远和人类和谐共生……
本书将以“讲晋南”为切入口打造一本“讲山西”的文化通俗读物。聚焦最早“中国”晋南地区(即运城、临汾),以时间为线索,以晋南现存之历史文化遗存为落脚点,结合史实,从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角度串讲晋南地区作为最早“中国”的文化属性,进而将山西所具备的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特质表现出来。 本书以明暗两条线架构。明线即行走的路线。从临汾到运城,如何行走可以优选限度领略这里的历史文化魅力。暗线即通过对晋南市、区、县的历史文化遗存的走访,关联地理因素,还原历史场景,串讲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内容。
本书是对湖湘文化数千年历史演进的概览式研究。全书以历史时期为纲,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创造、文化精神为目,以凝练、客观的表达着重展现湖湘文化的概念内涵、历史源流、精神特质、现代更新等内容,力图发掘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背后独属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气质,标定其在中华文化总体发展中的位置。 全书图文并茂、语言晓畅通达、体量适中,力图在有限的文字里综采多端,以简明的叙述厘清湖湘文化发展的支脉与主流,为读者呈现一部简明生动、轻松有趣、振起精神的湖湘文化史读本,使得读者能通过极其简短的阅读勾勒出湖湘文化基本且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引领我们徜徉于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的思考之旅。在每个历史时期,作者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客观描述,从中找出产生的历史必然,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这种必然在整个人类长河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