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饺子》是当代知名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合集,收录了《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5部中短篇小说。《饺子》这一小说集讲述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系列惊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字妖媚冷艳、诡异森冷,与情节相得益彰。《饺子》独到深刻地透视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爱得失,以及隐藏在霓虹灯下的欲念与疯狂,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 故事梗概: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顶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端午节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 ,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绘本中的图画妙趣横生,五色的彩船、欢呼的人群、咚咚的鼓声,生动再现了赛龙舟热闹又紧张刺激的画面,获胜队伍的奖励——粽子热气腾腾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第二年赛龙舟。 的“妙计”和小星星的“诚实”,则反映了中国人民智慧而高洁的品格,历经千年传承,深深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闪闪发光。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
本书是一部记录桂林地区各民族节日习俗、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主要展现汉、壮、瑶、苗、侗、回等世居民族,在桂林这片土地上保留的传统民俗和民族文化,既包括桂林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各民族的特色民俗节日。两位作者均为地方民族民俗研究者,他们立足一线采风,以小短文的形式,生动、细致描述了各民族节日里的民俗活动细节、乡土村庄朴实的生活情景以及传达出的民间文化内涵。同时,还收集有一定数量的民谣、山歌、谚语,展示出逐渐消逝的村庄和传统记忆,以及人们生活和家族观念的变迁。
《春节简史》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为我们勾勒春节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本书,我们会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 、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庙会的起源自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庙会凝聚了一定地区的人民的精神信仰、思想感情、道德风尚和审美趣味,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本书系辽金元三个朝代的民俗文化研究专著,尽管这三个朝代均由少数民族建立,但其民俗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资料,对三朝的饮食服饰、居室行旅、婚姻家庭、时令娱乐、社会交往以及宗教信仰作了详细的介绍,为读者展示了辽金元时期的异样的民俗风貌。
《中国民族节日风俗故事画库》是由十位中国大画家和五位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联手打造的原创儿童图画书系。它对中国十个民族的节日来源、节日故事、节日风情习俗进行艺术的描绘,讲述十个或勇敢风趣或传奇美妙或瑰丽离奇的民俗故事:汉族诗人屈原听闻楚国覆灭的消息后悲痛沉江;傣族姑娘巧施智慧,击败了凶残暴虐的魔王;土家族英雄覃垕揭竿而起,与强权抗争;还有美貌的姑娘年息与满族小伙唐阿里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流淌于故事中的朴素的情感、勤劳的智慧、纯真的民心和深邃的人文气息,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巩固了中国人的同源意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孩子隽永深长的启示和感悟,滋润心灵成长,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本书整理汇集了《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和《中国史籍读法》等著作,堪称一部全面完整的国学巨著。作者观点 ,论述严谨,考证精详,旨在给读者带来 深刻、纯粹的阅读体验,实为不可多得的国学入门佳作。 篇 国学概论何谓国学中国学术之分期先秦诸子之渊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学先秦诸子之渊源二 ——王官之学先秦诸子之学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魏晋玄学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中国近代之思想家第二篇 经子解题自序论读经之法一、诗二、书三、附论《逸周书》四、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礼五、易六、春秋七、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论读子之法一、老子二、庄子三、列子四、荀子五、晏子春秋六、墨子七、公孙龙子八、管子九、韩非子十、商君书十一、尹文子十二、慎子十三、邓析子十四
当春风的脚步踏遍原野的时候,我们向花神献上自己的祈祝,然后去郊游踏青;当夏雨的身影笼罩江河的时候,我们包好香甜的粽子,然后 去参加龙舟竞渡;当秋月的银辉洒遍大地的时候,我们供好兔儿爷,在豆棚瓜加下讲述团圆的故事;当冬日的飞雪点缀红梅枝头的时候,我们贴春联、放爆竹,迎接新春的莅临…… 就是这样,岁月在我们的 每一个日子都刻下了它的印痕,或深或浅,或隐或显;而人类,又在这印痕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有的单一,有的多彩。这印痕,这色彩,就是我们年年都要经 过的节日及其相关的文化传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都要过这一个个的节。 我们的古人正是在一个个中国节的轮替中成长、成熟的,让我们承继传统,也在一个个中国节中成长、成熟……
《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全面介绍了中国节气与节日的相关知识。对每一个节气和重要的传统节日,结合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详细梳理了它们的历史背景、民俗习惯、文化渊源等。全书内容全面详实,文风通俗易懂,配以雅致插图与古诗词,是一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文化读物。
当春风的脚步踏遍原野的时候,我们向花神献上自己的祈祝,然后去郊游踏青;当夏雨的身影笼罩江河的时候,我们包好香甜的粽子,然后 去参加龙舟竞渡;当秋月的银辉洒遍大地的时候,我们供好兔儿爷,在豆棚瓜加下讲述团圆的故事;当冬日的飞雪点缀红梅枝头的时候,我们贴春联、放爆竹,迎接新春的莅临…… 就是这样,岁月在我们的 每一个日子都刻下了它的印痕,或深或浅,或隐或显;而人类,又在这印痕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有的单一,有的多彩。这印痕,这色彩,就是我们年年都要经 过的节日及其相关的文化传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都要过这一个个的节。 我们的古人正是在一个个中国节的轮替中成长、成熟的,让我们承继传统,也在一个个中国节中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