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 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 生活 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推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书中精选百余幅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家徐冬冬历时八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并收录与王蒙、丁一汇、陈来、薛其坤等名家的对谈,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不同角度,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便是在华美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 作者追寻着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何大齐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有良好的口碑。此套作品脱胎于《北京晚报》的 老北京风情 专栏,2020年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奖,成书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作者不少未曾刊发过的文章与图画,以老北京(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譬如做花灯、吃糖瓜、抖空竹、放花炮、撒灯花、摇元宵,等等,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情意,有浓浓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文字以人称写就,绘图富于生活和烟火气息。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在原版基础上添加了10篇文章和11幅图画,增加了贴窗花、戴红绒花、祭祖、包饺子、压岁钱、空竹、茶汤、厂甸书摊、烧火判儿、雍和宫打鬼等更为详实的春节习俗,文字也重新进行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 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先辈,感恩先辈的勤劳和无私奉献,让子孙后代可以健康成长。绘本中运用天青色的水墨笔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到属于这个日子特有的忧伤情绪。后文中,小主人公笑笑看到了人们在纪念那些为了修桥而牺牲的英雄,引出了有关“纪念”的主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也是值得纪念的。正是有无数先辈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所有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奋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纪念。
Array
《琅琅四季 二十四节气古诗词读与赏》是一部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读物。本书以诗词品读为主线,收录了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及历代节气诗词经典作品共百首,其中《咏廿四气诗》配有字词注释、文义赏析、诵读指导及诵读音频,通过诗境词意展现古人所记载和描写的四季流转与物候变化。本书还收录了宋元花押风格节气印蜕及节气现代水墨画,介绍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生动地展现四季变换中的自然意趣和人文情怀,引导读者领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过年书》是冯骥才关于春节的五十篇散文和采访。2024年12月,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正式成为全球节日,春节申遗推荐者冯骥才编著了春节相关书《过年书》,收录自己的《过年》《花脸》《春节八事》等五十余篇关于春节的文章和采访,并配以三十余张彩图,从春节回忆,到春节习俗,对春节相关年华等民俗的抢救,到对春节的展望,是春节申遗成功后关于春节的全面阐述的读物,也是一部了解春节的入门读物,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的绝佳读本。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