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 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 生活 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推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端午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马援传说等众说纷纭;关于节俗,有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悬艾人,也有不太常见的炼剑、铸镜、采药、射柳、送瘟、赠衣、赠扇 在本书中,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流变、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地讲述,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高清古图近70幅,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本书将家风建设与中国七大家文化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结合起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名门望族家风故事为榜样,以自身践行家风经历为示范,倡导读者践行并记录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共性家风以及本家族优秀家风,让优良家风真正蔚然成风,惠及家族、社会。
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继承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本书介绍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诸多中国传统节日,向读者介绍了众多中国传统及习俗。
当需要祝福的日子悄然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还是怀揣着浓浓深情,却不知如何表达?《祝福词全书》收录了上万条原创祝福语,关于友谊、爱情与亲情,有的轻松幽默,有的哲思满溢,有的情意绵绵,有的温馨感人……囊括了各种需要祝福的节日与场景。不用再羡慕别人锦句华章脱口而出,不用再为一句祝福而冥思苦想,《祝福词全书》能让你的祝福充满个性,与众不同。 祝福加祝福叠满无数个祝福,祝福减祝福又是祝福的起点,祝福乘祝福是无限美好的祝福,祝福除祝福是的祝福。送出你诚挚的祝福,让听者为之感动与喜悦吧!
《中秋》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中秋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当今 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55幅彩插古图,为你打捞时光里独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与狂放,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 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 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 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天变得格外多愁善感。“名誉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更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令人每当仰望星空,遥想岁月之时,不禁满怀怅惘。 然而,动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远古先人观象授时,女织男耕的传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与牛郎星河汉相隔之时,真实凉风乍起,由夏入秋之节,此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着纺线织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严冬。乞巧、观星等节俗无不与古人对初秋自然节律的洞悉与顺应息息相关。而宋代以后新兴的“水上浮”、“谷板”、“种生”、“摩睺罗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 四时之春》本书通过对节气文化的寻根探源,介绍了每个节气名称的含义、节气的天文和物候特征,来揭示节气的特征和能量运动规律及其对人养生、治事的影响。同时,为被错误改变名称和位置的节气正名正位,以使人们能够按照正确的时序调整自己的行为。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帮助广大修身养生爱好者,顺四时之度,掌握健康和智慧的主动权,并以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另外,还汇集了全国各地二十四节气的主要
《春节简史》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为我们勾勒春节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本书,我们会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 、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本书是贵州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作为贵州省教育厅的招标项目,初设计的题目为“贵州世居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拟申请十余万研究经费,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课题招标答辩会上,专家们认为课题设计甚好,但每个课题只有12000元的研究经费,建议课题组根据研究经费情况从某一民俗事象人手展开研究。根据专家的建议和课题经费情况,课题组决定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民俗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人手展开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杨昌儒教授与陈玉平副教授共同拟定研究提纲,并经商议,决定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即杨昌儒、陈玉平、李德建等撰写总论部分、胡晓东撰写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玉平、龚德全撰写布依族岁时节日部分、潘永乐撰写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世鹏撰写彝族岁时节日部分、杨政银、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