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 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 生活 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推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本书将家风建设与中国七大家文化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结合起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名门望族家风故事为榜样,以自身践行家风经历为示范,倡导读者践行并记录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共性家风以及本家族优秀家风,让优良家风真正蔚然成风,惠及家族、社会。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天、地、人 的和谐合一 思想,体现着中国人的间时智慧, 不仅为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来自大自然的指引,也J王展出瑰丽的二十四节气丈化。 二十四节气文化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 民俗、节庆、养生、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中鲜活、有生命力的重妥组成部分。不同节气的不同食饮、茶食、 焚香、插花 营造出的是精纹的东方美学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书中精选百余幅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家徐冬冬历时八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并收录与王蒙、丁一汇、陈来、薛其坤等名家的对谈,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不同角度,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便是在华美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 作者追寻着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 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 。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人间时节 : 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对时节更迭的细腻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作者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本书集文化随笔、摄影作品于一体。文化随笔清新隽永,婉约缱绻,摄影作品兼具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为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建华的古代社会史研究力作。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有关岁时节日的文献资料,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 书名中的 古代 包括清朝后期,实际上本书叙述的是中国传统时代的岁时节日。 作者力求将本书写成具有普及性能够雅俗共赏的著作, 因此尽量避免大段引用资料,凡引用历史资料一般只在文中说明作者、书名,不做详细注释。 本书配有较多的图像资料,既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同时也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希望给读者带来愉悦、轻松的感觉。
《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诚近关于中国风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图案解题》为底本整理、编译而成。其间收录了超过400 幅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题材囊括经济、文化、历史、风俗等,涉猎广泛。通常运用人物飞禽、花鸟仙兽或日常可见的器物,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谐音、象征等表现手法,将创造出的图案和吉祥语完美结合。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图案寓意和具体用途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书中的吉祥图案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意义,是人们对生活寄予憧憬希望的真实写照。 本书从历史与文化出发,解读图案;从生活与日常出发,去疑释义。是一部集学习、研究、欣赏、收藏、应用为一体的生活文化书籍。
Array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那些我们年年热热闹闹过,却懵懵懂懂知的传统佳节,其实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的习俗、传说和风采。 于是,我们推出了这样一套书 中国节 系列,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化的水墨画来讲述每个节日的前世今生、各地民俗,以及节日背后的美食和传承。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很初是我国人们用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时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很初是祛病防疫的节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投汨罗江自尽殉国,这也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后来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
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问题,也成为政府、学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一项重大文化课题。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仅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无疑,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刘宗迪先生以视野独特、新见迭出的《失落的天书》《众神的山川》等《山海经》研究著作闻名遐迩。《七夕》一书则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 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