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本。全书由前言、凡例、目录、词目表、辞典正文、附录、分类词目索引七部分组成。所收敦煌石窟知识及相关词条共计14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以方便读者查阅。随文插图80余幅。附录由敦煌历史年表和敦煌石窟编号对照表两部分组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敦煌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宗教辞典》等一批工具书和《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敦煌建筑研究》《中国石窟》《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学》等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本书中,即将公开因其生物与机械相融合的作品风格而极具人气的造形作家?松冈道弘的创作过程。通过本书,大家不仅可以学到粘土造型的基础内容,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金属线添加细节,如何完成具有锈渍质感的涂装等专业技巧。第1章、使用粘土制作鲸型虚拟生物。通过制作一件大型作品,掌握粘土造形的一系列流程。第2章、学习制作能轻松完成的小型作品。通过制作使用火箭跳跃的兔子,汲取制作动感作品的灵感。第3章、解说如何翻模?复制作品。通过复制原型,制作丰富多样的作品群。第4章、介绍松冈道弘的代表作。以生物主题为中心,挑选出了在个展和国内外活动中展出的部分代表作品,并收录了制作前的概念图以及造形上的灵感。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 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洋风姑苏版研究》作者张烨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在内容上也杂糅了大量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于文人画和乡村民间绘画艺术的全新艺术特色。《洋风姑苏版研究》分析其特殊形态和功用,这些作品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不可错过的克孜尔石窟》为 “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 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交代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二章为精品窟的特色介绍,分别介绍了 8—229 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每一个洞窟时,又将其“不可错过” 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寸风景。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亲手雕琢的雕像,宽宏大量的神赋予雕像以生命,一个形象由此能够自主地存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事物或人。本书作者斯托伊奇塔认为,这也许是西方艺术目前的第一个拟像,从奥维德的神话出发,经由原型与替身、真实与非真实、模仿与拟像等概念,他追溯了皮格马利翁神话在西方艺术史中数次变形的踪迹,广涉绘画、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
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文化读本。全书由前言、凡例、目录、词目表、辞典正文、附录、分类词目索引七部分组成。所收敦煌石窟知识及相关词条共计14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以方便读者查阅。随文插图80余幅。附录由敦煌历史年表和敦煌石窟编号对照表两部分组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敦煌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宗教辞典》等一批工具书和《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敦煌建筑研究》《中国石窟》《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学》等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亲手雕琢的雕像,宽宏大量的神赋予雕像以生命,一个形象由此能够自主地存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事物或人。本书作者斯托伊奇塔认为,这也许是西方艺术目前的第一个拟像,从奥维德的神话出发,经由原型与替身、真实与非真实、模仿与拟像等概念,他追溯了皮格马利翁神话在西方艺术史中数次变形的踪迹,广涉绘画、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
《不可错过的克孜尔石窟》为 “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 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交代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二章为精品窟的特色介绍,分别介绍了 8—229 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每一个洞窟时,又将其“不可错过” 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寸风景。
温都苏、李崇辉、徐英编著的《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雕塑艺术史》图文并茂地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雕塑艺术放置于亚欧草原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将游牧民族形成发展各个阶段的创造及其与西方文化、中原文化不断对话交融的历史现象,通过对不同材料、形式的雕塑作品进行历史分类梳理,展示出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独有的造型艺术特色及其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特殊贡献。
本书是中国有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的近期新文集:《雕塑艺术论——王林论雕塑》。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名为《雕塑艺术史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涉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西方现代雕塑史及当代艺术美学与文化等诸多问题,下编名为《中国现场言说》,集中论述、评析当下艺术现象热点及当代雕塑艺术家创作问题。
《不可错过的麦积山》为“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向往佛国的山”,交代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历史,第二章讲述了麦积山石窟各个时期的洞窟艺术特点,第三章为“洞窟菁华”,分别介绍了第1-191窟。在介绍洞窟时,又将每一窟中“不可错过”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麦积山的每一寸风景。第四章为麦积山石窟的相关历史知识介绍。
《美术设计基础与版画创作》由著
《图镌梨枣》是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由刘洁写作。中国古代版画艺术源远流长,书中既有对中国古籍版画在刻印制作、作品流派及传承、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趣事的讲述,也有对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名物、工技、农艺、文学、戏曲等门类中的版画插图的古籍解读;既有山水图景、人物传记等版画的鉴赏,又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集大成的画谱、谱录的艺术赏析。
由萧健东编著的《湖南传统木雕》共绘图千余幅,除极少数门窗、花板的实物为他人所收藏之外,其他都是由作者所收藏的湖南本地门窗、家具等实物绘制而成。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湖南传统木器考古图集。它内容丰富、图案精美,系统地整理了湖南传统木雕的图案,并收录了两百多幅实物彩照。《湖南传统木雕》除供木雕家具、门窗研究者收藏之外,也可供考古、工艺美术、木雕石雕玉雕仿古家具门窗制作等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凝聚着一个美术馆的文化视野、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同时从差异化的展览理念中,也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变化及我们共同面临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困境,也深刻地反思了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及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焦虑体验,这其实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社会不断转型的缩影,也反映了进入21世纪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身份、生活习惯和价值认同的变化。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启示。
汉画像包括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图像,是研究汉代社会的第一手图像资料。 汉画像以其真实、直观、广博的图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信仰、宗教、神话、历史、生活、 民俗与精神状况。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鉴(即有关画像石的文化鉴识),第二 部分为赏(即对于石刻画像的赏析),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收录各种题材的汉画像拓 片500余幅,是教人如何了解、看懂、欣赏汉画像,了解汉代文化的入门书。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撰写的多篇雕塑文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史论、专题、个案和展览。史论部分从“雕塑百年”展说起,探讨中国雕塑理论发展、结构变迁与精神历史;专题部分评论了国内外雕塑艺术展览及发展;在个案中,作者对安东尼·塔皮埃斯、隋建国、安东尼·葛姆雷、殷小烽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展览部分,作者对2006年至今的重要雕塑艺术展览做了评述,其中包括“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展”“首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等展览。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
《桃花坞木刻年画》由张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