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靠前部分是软陶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软陶浮雕画的制作方法。第三部分是学生软陶浮雕画作品的欣赏展示。第四部分是软陶俱乐部活动开展。本书是一本全面了解学校软陶活动的读本。软陶创作是手、眼、脑协调运作的过程,从入门的写实模仿到高阶的创意思维,学生们从兴趣入手,运用擀、压、拼、塑、贴等手法,做肌理、仿材质,用心创作出一件件精妙的艺术作品,他们手变得更加灵巧,手部肌肉充满创造性的塑形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建构和整体理解能力,促进了他们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
“中国传统色”系列新作,复现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提炼“敦煌色谱”,以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摹绘敦煌的如今与原初,呈现时空因缘际会造就的艺术——敦煌的色彩与美学。它不仅是颜料科学与史学,更是被凝固的昔日永恒时光,是不断传承的审美理念与力量。 从古印度到阿旃陀、粟特、龟兹,从北凉至隋唐、西夏,石青、浅朱、丹红、绀青——矿石与泥土,在风蚀尘剥的佛窟中,描绘出红消绿冷的飞天、绀发翠眉的菩萨、衣紫旋襕的供养人、颜如渥丹的驭狮者、高绿下赪的山水、五色杂陈的仙禽……颜料与线条绘制了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
黑白是版画艺术的永恒底色,是“困苦与奋起、颓靡与觉醒、机械与灵性”的无声史诗,貌似简单,确能有最复杂的境界。近百年前,鲁迅曾编辑出版多种画册——珂勒惠支、比亚兹莱、麦绥莱勒、肯特……并亲自撰写序言等绍介文字,让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些伟大的版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在鲁迅笔下,他们的作品是伟大的诗歌,是纯粹的美。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够阅读和触摸到珂勒惠支的深情悲悯;比亚兹莱不可复制的独特风骚与无邪;麦绥莱勒是从哀伤中提炼金子的画家诗人;肯特的荒野洪荒之力是一种文艺格言;张光宇不受拘束,“无法无天”;栋方志功将自然、精神与个人魂灵肉融为一体……而冷冰川用他的一张纸,一层墨,一把刀,用这黑白的乌托邦,向六位“大诗”致敬。 冷冰川在跋中说:“黑白貌似简单,确能有最复杂的境界。其直抵人
1907年3月,著名社会活动家溫世霖等人发起创办了《醒俗画报》。这份图文并茂的石印画报,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俗”为宗旨,以图说为形式,报道点评了当时社会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习俗风尚、市井民惰和时事要闻,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最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 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最出群。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 正像这首清的竹枝词所赞咏的,天津的《醒俗画报》就是这样一份备受人们喜爱的通俗画报。奉书精选的二百多幅图片,使我们可以再一次触摸这份画报,再一决走近和阅读它所属于的那个时代。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名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可谓是雅俗共赏,家喻户晓。四部作品问世以来,在传抄、雕板和印刷过程中,历经数百年,已经有了许多种版本。同时,书中的版画和插图,也有了许多各具形熊和特点的作品。这些版画、插图,不但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到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反映出版刻艺术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演变兴继承关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为此,我社精心编选了一部分木刻版画和石印本插图的精品及代表性作品,分别编成《水浒传版刻图录》、《三国演义版刻图录》、《西游记版刻图录》和《红楼梦版刻图录》,线装精印,奉献给广大读者。
城市雕塑本就是中国独有的称谓,主要指室外开放空间中的较大型雕塑艺术,与国外公共雕塑、环境雕塑等相对应但又有区别。这一名词的出现与普及,从侧面说明中国城市雕塑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比其他国家更为紧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中国超乎寻常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速度等因素,都注定中国城市雕塑建设理论不能盲目依靠海外现有理论体系,而应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开展调研,坚持从中国历史中寻求依托,从海外经验中寻求灵感,针对中国现状进行理论建构,辩证思考尺度、规划、技术等问题,并根据未来发展留出空间与裕度。这正是这本《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调研与思考》希望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