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开渠)(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五个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初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的许多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李金发、刘开渠等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兴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07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期(约公元1763年―公元1820年)呈现繁荣之势,以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特点传承至今已历400多年。 刘建超主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精华,依照题材展现藏画五大类,共228幅。其中很多藏品为初次公开亮相。本书亦是自博物馆建馆以来抢先发售多方面、全景观地深入梳理馆藏年画珍品,对年画的名称、年代、题材详鞠细究,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这本包括丰富插图的画册,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完整地呈现历代杨柳青艺人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年画藏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并藉此激发靠前外读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国色·九歌:汉文、英文》由王昆峰著
篆刻的发展和传播有赖于印谱的刊行,二者共存共荣。印谱滥觞于宋元,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晚清、民国。纵观中园印谱的发展,非常常见的是以某位篆刻家的个人作品成谱,如《二金蝶堂印谱》《师慎轩印谱》等;或以某个艺术团体所刻作品为谱,如《西泠八家印谱》《晚清四大家印谱》等;或以乘篆刻家刻某个题材成谱,如《鲁迅笔名印谱》《养褚印谱》等;或以古代诗词歌赋为内容刊刻成谱;等等。印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已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此次《陈振濂四十年艺术思想观念史科研印谱》,邀集西泠印社五十三位中青年社员创作而成,涉及古玺、汉印、乌虫、明清流派等诸风格,朱蜕墨拓,相映成辉。陈振濂先生对每一位作者、每一方印均有精练题跋评语和一则手札,品评精当且风格独具,每一张印拓也是一件书法精品,这正体
该手稿是傅雷因儿子屡屡提及艺术方面的希腊精神(Hellenism),特意抄出丹纳《艺术哲学》中第四编《希腊的雕塑》译稿六万余字,字字句句都渗透着深挚的父爱。手稿的仿真再版,既可以为各界爱好者、仰慕者提供一睹傅雷手迹真容的机会,又为研究者提供真切体味傅雷学术趣味的珍贵资料,相信本书的出版,定能收到各界读者的欢迎。以通俗浅近和流畅文字,解读国图珍藏古籍善本文献,以及流传过程与其中的精彩文化故事,直接拍摄原书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专业爱好者。
黑白是版画艺术的永恒底色,是“困苦与奋起、颓靡与觉醒、机械与灵性”的无声史诗,貌似简单,确能有最复杂的境界。近百年前,鲁迅曾编辑出版多种画册——珂勒惠支、比亚兹莱、麦绥莱勒、肯特……并亲自撰写序言等绍介文字,让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些伟大的版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在鲁迅笔下,他们的作品是伟大的诗歌,是纯粹的美。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够阅读和触摸到珂勒惠支的深情悲悯;比亚兹莱不可复制的独特风骚与无邪;麦绥莱勒是从哀伤中提炼金子的画家诗人;肯特的荒野洪荒之力是一种文艺格言;张光宇不受拘束,“无法无天”;栋方志功将自然、精神与个人魂灵肉融为一体……而冷冰川用他的一张纸,一层墨,一把刀,用这黑白的乌托邦,向六位“大诗”致敬。 冷冰川在跋中说:“黑白貌似简单,确能有最复杂的境界。其直抵人
《变形之美》一函三册,分为《从全球视野看非洲雕刻艺术》《非洲传统雕刻艺术品赏析》《非洲现代雕刻艺术品集萃》三部分内容,总计图片800余张,文字8万余字。书中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解读,向读者展现了非洲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全书收录了非洲艺术发源地十七个非洲国家及贝宁铜雕在内的传统雕刻艺术品和非洲国家独立后十个非洲国家的现代雕刻艺术品。所收雕刻艺术品,除作者本人的收藏外,还包括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的精品。这部艺术图书的出版,不仅可为研究非洲雕刻艺术提供第一手的珍贵史料,同时也能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全新的创作启发。
《2021上海版画》收入上海近百位版画家的精品力作近120幅,分为精选作品、评委作品、收藏作品三个单元,并附上每位创作者的简历。收录作品包含了以上海为主各时代的版画作家的作品,由沈雪江、沈有福、金祥龙为评委,与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一起评选出精选及收藏作品,获选的有已成大家的沈金华、石道德、蔡君、武国强、王成城等,也有新生代版画家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版画界的现有风貌以及勃勃生机,使读者朋友和艺术爱好者们得以一睹上海版画的风采。
1963年生于中国重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装置艺术委员会理事 ,重庆美术馆专职油画家、北尚当代艺术研究会会长、诗人、独立策展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客座导师。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法国巴黎大皇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横滨美术馆,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时代美术馆,重庆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亚洲文献库,成都蓝顶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广州53美术馆等重要学术机构举办学术性展览,作品被相关机构收藏。曾先后出任日本AJAC第35,36届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召集人并策展,第六届
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版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同时包含版画学院的大事整理汇集的年表、先贤、名师简历等。全书文字约2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300幅。 孔国桥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版画卷重负重觅田野)(精)》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史部分。书稿介绍1928年美院建校以来,版画的兴起和发展,版画创作者的探索精神和现实情怀,为版画自身学科特点的创新性研究及教学机制的改革模式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
《2019上海版画》收入上海近百位版画家的精品力作一百二十余幅,其中年度精选作品三十二幅,评委作品九幅,年度收藏作品七十八幅。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版画届的现有风貌以及勃勃生机,使读者朋友和艺术爱好者们得以一睹上海版画的风采。
中国水印木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1949年后伴随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印木刻从民间机构逐渐转入学院教育领域,在中国水印木刻界民间力量和学院力量互相转换、相互补给,形成了水印木刻领域两股强大的力量,这种民间力量和学院力量的转换又包含了文化传统的演变发展。《2021国际水印木刻版画邀请展作品集》是2021国际水印木刻邀请展的配套作品合集,该展览共邀请到56位国内版画艺术家以及32位国外版画艺术家,展出作品近百件。书中所收录的水印木刻版画作品在构图、技法、形式、题材上都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圣谕像解》为清早期新安画派版画之代表,有康熙二十年辛酉梁延年序、龚佳育序,内收版画二百四十八幅,实承明末徽派版画之遗风,纸墨明湛,品相亦佳。郑振铎称:“承宣堂刻的《圣论像解》卷帙甚巨,其人物形象十分典雅。”此书的出版价值亦在于新安画派的版画再现,展现中国文人笔墨下的想象力和艺术再造。
清代的殿版画数量庞大,风格也非常写实,山川河流、市镇庙宇、民俗风情等都有表现,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研究清代宫廷版画对于展示当时的政治生活、风俗文化、艺术风貌甚至经济发展都有助益。清代殿版画共刻有五十余种,多由宫廷画师绘制底本,而后由技艺精湛的雕工镌刻,精印精装,品质上乘,当时多藏于宫中,或颁发给文武官员、外邦使臣等,坊间流传较少,且比较散乱,不成体系。故宫博物院于今藏有大量清代殿版画,从顺治时期至光绪时期都有收藏,且品类齐全,包括木刻版画、铜版版画、石版版画,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本图录的编纂,意在对清代殿版画做一个更完整的展示、更系统有脉络的梳理,希望能有助于学者同人对殿版画的研究,为清史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图像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