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兴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07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期(约公元1763年―公元1820年)呈现繁荣之势,以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特点传承至今已历400多年。 刘建超主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精华,依照题材展现藏画五大类,共228幅。其中很多藏品为初次公开亮相。本书亦是自博物馆建馆以来抢先发售多方面、全景观地深入梳理馆藏年画珍品,对年画的名称、年代、题材详鞠细究,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这本包括丰富插图的画册,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完整地呈现历代杨柳青艺人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年画藏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并藉此激发靠前外读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夺目的。它题材广博,手法多样,色彩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骄人的财富。为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木版年画列入整个民间文化普查个专项,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本套书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三年(1640)湖州乌程闵齐伋刻《会真六幻》十九卷(共八七八页),以及海外馆藏闵齐伋主持刊刻的彩色套印《西厢记》版画二十一幅。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兴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07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期(约公元1763年―公元1820年)呈现繁荣之势,以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特点传承至今已历400多年。 刘建超主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精华,依照题材展现藏画五大类,共228幅。其中很多藏品为初次公开亮相。本书亦是自博物馆建馆以来抢先发售多方面、全景观地深入梳理馆藏年画珍品,对年画的名称、年代、题材详鞠细究,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这本包括丰富插图的画册,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完整地呈现历代杨柳青艺人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年画藏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并藉此激发靠前外读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西方艺术目前的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版画创作。本书由世界知名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出版中文版,堪称国内梳理西方版画艺术发展的著作。本书初次全面探索了版画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在欧洲的起源和传播。开篇详细介绍了蚀刻艺术的创作技法和材料使用,并清晰描述了蚀刻艺术的创作过程,接着对其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继而探索了荷兰、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艺术家是如何发展蚀刻艺术,以及蚀刻艺术是如何成为版画创作中通用且持久的形式之一,并在欧洲传播开来。书中收录了260余幅精美版画作品,介绍了蚀刻艺术早期先行者中的那些伟大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如丢勒、帕尔米贾尼诺、老勃鲁盖尔等。书中展示了他们那些与油画相比别具美感和价值的知名版画作品,讲解了这些艺术家如何为后来的伦勃朗
2020年,96岁的黄永玉版画全集终于面世,他说,“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而他刀底下所刻的,正是他生命里所有的。这本《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经黄永玉亲自筛选,收入400余幅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对黄永玉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回顾梳理与风格演变分析总结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不仅是其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还会丰富更多读者对中国现代版画史的认识,促进更多学者的研究,使这批国家文化艺术瑰宝的熠熠光辉得以永续。
篆刻的发展和传播有赖于印谱的刊行,二者共存共荣。印谱滥觞于宋元,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晚清、民国。纵观中园印谱的发展,非常常见的是以某位篆刻家的个人作品成谱,如《二金蝶堂印谱》《师慎轩印谱》等;或以某个艺术团体所刻作品为谱,如《西泠八家印谱》《晚清四大家印谱》等;或以乘篆刻家刻某个题材成谱,如《鲁迅笔名印谱》《养褚印谱》等;或以古代诗词歌赋为内容刊刻成谱;等等。印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已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此次《陈振濂四十年艺术思想观念史科研印谱》,邀集西泠印社五十三位中青年社员创作而成,涉及古玺、汉印、乌虫、明清流派等诸风格,朱蜕墨拓,相映成辉。陈振濂先生对每一位作者、每一方印均有精练题跋评语和一则手札,品评精当且风格独具,每一张印拓也是一件书法精品,这正体
《木兰无长兄(1)》是一部关于解甲归田后的花木兰的故事。和故事里的结局完全不同,这里没有鲜花和掌声。这个解甲归田、年已三卜的花木兰。已经是乡野传闻中的一个奇女子。她是鲜卑和汉人混血,身材高挑,样貌并不美,她杀过人,握过刀,气质冷冽,力大无比,又有和男人们同吃同睡十二年的名声,早已做好孤独终生的准备。拒绝柔然使者和亲请求的一句“我癸水从未来过”,更成了她身为女人失败的原罪。被乡人妄加揣测的贺穆兰,坚决表示:若是能再来一次,她隐瞒身份,接受官职,升职加薪,登上人生。反正不受这洋罪!
本书是一本文物摄影图录,由苏州金庭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专业摄影团队对太湖西山文物雕刻进行拍摄,主要内容分为石雕、砖雕、木雕三个部分,拍摄地点为太湖西山的东村、植里、涵村、堂里、衙甪里等多地。这些作品里,既有广为人知的仁本堂(西山雕花楼)、 林屋洞的灵佑观石雕神像、石公寺等,也有“藏在深闺”怡安堂、敬吉堂等。本书再现了从古留存至今的文物雕刻的艺术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西山甚至苏州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具有深远意义。
李钢编著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集》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集》通过创新求繁荣,倡导多样促发展,成为本届全国美展系列展览当中的亮点。本届雕塑展区采用由雕塑家直接报送作品的方式,先后共收到全国各地2689件作品,经过评委会认真严格初评和复评,共评选出参展作品350件,很后从中选出35件进京暨获奖提名作品。
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理想模式,尤其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建设,吸收历代都城建设的精华,其规划设计之完美,建筑规模之宏伟,建筑水平之高超,文化内涵之丰富,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巅峰之作。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公里,宛如北京城市的脊梁,绘就了一幅有节奏、有层次、有高峰、趣味深长的壮美画卷,以其雄伟之气魄,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担当起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华夏大地的历史经纬。版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版画被用于书籍插图、宣传画等多个领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本书首次将版画与北京中轴线联结起来,钩沉古籍文献中反映中轴线的古版画作品以及西方人刊刻的铜版画、石印版画等,加之新时代创
郭思克主编的《乡愁(日本近代浮世绘名品)》收录了多件日本近代浮世绘新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山东博物馆举办的“日本近代浮世绘版画名品展”的展品。 浮世绘新版画继承了浮世绘版画的表现方式与木版技巧,并且含有西洋美术的时尚感,拥有独特的美。本书所收录的新版画是日本近代有名的新版画画师桥口五叶、川濑巴水、伊东深水和吉田博所创作的人物画和风景画,极具代表意义。书中版画色彩鲜艳,人物形态细腻优美,风景既古典又写实。 每幅版画都标明了尺寸及创作年代等信息,不同系列的作品都有详细的作品解析,让欣赏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吕章申主编的《童永全雕刻艺术》是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董永全雕刻艺术展”编辑加工而成,集合了童永全与涌泉制艺工作室十六年来的精选作品,共计展品88件。展品按工艺材质分为三大类:一、金铜唐卡与造像,是使用古法铸造工艺、金汞鎏金工艺进行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创作;二、木刻工艺唐卡,是以绘画唐卡、刺绣唐卡、堆绣唐卡、珍珠唐卡为基础的创新性探索;三、玉雕工艺唐卡,是木雕工艺唐卡成熟基础上的材质延伸。
《瓜州东千佛洞.外景、第4、6、8窟》由魏迎春,张景峰,李宏伟编著
本书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自本科至博士一直致力于雕塑的创作、探研,并在中国当代雕塑领域的现实业态和自身研究路径的基础上,选定“风物雕塑”这一方向。本书是一部美术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作者柴鑫萌创作的雕塑作品的图文介绍,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和推荐。作品部分分为“田野之诗”“材料之变”“观念之维”“在地之思”四个板块,作者通过对“物质、物性、物体”的深究,将本土风物形态转化为当代雕塑的语言表达。书中既有图景式的自然山水,也有通过棉、麻等综合材料创作的树枝、土豆、白菜等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
《周轻鼎雕塑作品集珍》该书我们邀请了周轻鼎先生的学生、家人以及社会人士进行编纂。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周轻鼎先生的生平及大事记、雕塑作品精选,户外雕塑(包括上海、杭州、郴州、宁波、衡阳等)、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留学日本期间),篆刻作品、历史图片、纪念文章、学术研究等。《周轻鼎雕塑作品集珍》的出版,能够弘扬周轻鼎先生在我国雕塑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能够宣传中国美术学院,以及老教授的丰功伟绩,对于推动我国雕塑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彩塑艺术文集》汇集彩塑艺术研究的各方力量,由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多元化组合,从不同角度对彩塑艺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汇集老艺术家谈艺录与口述史、各地区典型性彩塑作品的造型和审美分析。包括,百年回眸·近现代中国彩塑艺术大家作品展展评、著名彩塑艺术家艺评、重要彩塑艺术研讨会评论、《中国彩塑艺术》书评、相关彩塑文论等几个部分。本书的编辑出版,将为中国彩塑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兴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07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期(约公元1763年―公元1820年)呈现繁荣之势,以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特点传承至今已历400多年。 刘建超主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精华,依照题材展现藏画五大类,共228幅。其中很多藏品为初次公开亮相。本书亦是自博物馆建馆以来抢先发售多方面、全景观地深入梳理馆藏年画珍品,对年画的名称、年代、题材详鞠细究,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这本包括丰富插图的画册,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完整地呈现历代杨柳青艺人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年画藏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并藉此激发靠前外读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继平、李玉明、王雅安等编纂《三晋石刻大全·吕梁市柳林县卷》作为抢救文物、挖掘文化、繁荣旅游文化产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工程。三年中,我们披星戴月、跋山涉水,行程万里;经受寒暑,污尘沾衣,深入200多个村庄,进行拉网式搜碑。又经一年多的时间,抄写勘校、断句标点,查阅资料、考证评介,分类编排,最终通编成册。整个搜碑编纂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显示全部信息
为使读者较为完整地了解中国画像石棺的整个发展历史,《中国画像石棺全集》扩大了收录的时代与范围,跨越1500余年,收录上自西汉下至元代,囊括靠前四百多具画像石棺的图像和资料。此外,还选择了部分木棺、船棺、漆棺、玉棺、砖棺、瓮棺、陶棺、金属棺等葬具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