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综合版画艺术。相对于传统版画艺术,综合版画更加自由开放和多元,从物料基础、形态建构、语言表达到创作方法论及评价体系,表现出一种新的生成。它是对传统版画的延续与发展,并非是结构性的否定或逃逸,而是一种增值,呈现出一种发散模态。可以说综合版画与现当代艺术的出现与发展基本同步并理念交错融通,或可说其是一种“现代的”版画语言,对传统版画艺术的形式、内容、语言、功能及理念提出了新的解读与现时代的方案,使综合版画成为更加具有实验性的﹑承载现时代人类状况与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
本书以河南开封市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为研究对象,考察木版年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现实状况,对年画技艺及相关的人和事展开了讨论。关注生活中的木版年画,将木版年画与人(生产者、消费者、张贴者、收藏者、研究者)联系起来。把木版年画放在特定的时空中考量,挖掘地方性知识,理解木版年画在民众生活中的位置、作用与意义等。抓住年画这一个案,形成对其贴近生活的研究,考察其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的意义。着重考察田野作业中的人和事,呈现相关人群的生活和情感,把民俗生活骨子里活泼泼的生命气息展现出来,并在民俗志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探索。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史上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洋风姑苏版研究》作者张烨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在内容上也杂糅了大量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于文人画和乡村民间绘画艺术的全新艺术特色。《洋风姑苏版研究》分析其特殊形态和功用,这些作品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靠前站。佛教造型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成熟阶段。于阗通过强化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接受汉文化的濡养,在一个整体框架中构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于阗绘画在吸取外采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将“铁线描”和“凹凸法”的造型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于阗画派”。于阗画派流行于唐代画坛,也深刻影响了日本奈良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它与中原、敦煌及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体系的营构也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张健波著的《丝绸之路南道古代造型艺术--以于阗壁画雕塑为中心》共四章,靠前章绪论,简要介绍丝路南道及于阗佛教遗址概况;第二章介绍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闻的年代、路线;第三章阐述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第四章介绍魏晋
1907年3月,著名社会活动家溫世霖等人发起创办了《醒俗画报》。这份图文并茂的石印画报,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俗”为宗旨,以图说为形式,报道点评了当时社会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习俗风尚、市井民惰和时事要闻,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 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出群。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 正像这首清的竹枝词所赞咏的,天津的《醒俗画报》就是这样一份备受人们喜爱的通俗画报。奉书精选的二百多幅图片,使我们可以再一次触摸这份画报,再一决走近和阅读它所属于的 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