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部茶学专著。在《茶经》中,陆羽继承和总结唐代及唐以前茶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 煎茶法 。他制定系统的茶事规范,制作以 二十四器 为代表的茶具、茶器,并通过实地寻访茶叶产地,为我们绘制出了相对完整的唐代茶叶产区图。陆羽因其著《茶经》、开茶学的历史功绩,以及以 精行俭德 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成为对传统文化中诗意栖居的精彩解读。陆羽也因之被称为 茶圣 。自陆羽之后,制茶、煮茶、饮茶方式虽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茶经》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方式,基本涵盖了以后茶学著作的诸多领域,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 本书采用权威底本,注释、译文力求准确晓畅,每章的点评文字既介绍本章内容,也梳理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历史。双色印刷,随文插入的茶具、茶器,以及反映煮茶、品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历代爱茶的文人墨客,就种茶、采茶、制茶、选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个方面撰写了多部茶学著作。作为中国历代典籍精华的荟萃,《四库全书》收录了八部茶学著作: 《茶经》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北宋蔡襄的《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有影响的论茶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论述了各种茶器的形态和使用。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则论述了茶叶制造过程中应当避免的技术问题和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性。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详尽记述了建茶沿革和贡茶的种类,且有图可辨,可以清楚地了解当
本书围绕宋茶文化展开,以大量历史典籍文献为基础,从茶叶的种植、贡茶制度、点茶技艺、宋代茶具、品茶趣味、点茶情境、茶礼、茶与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展现了茶是如何融入宋代生活,宋人又是如何将茶文化推向极致。走进全民喝茶的宋代,在茶碗中感受宋的风与雅,触碰中国文化的品与格。
《茶经》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 茶仙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作了综合性梳理。是世界现存极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 茶叶百科全书 。 《随园食单》是清代才子袁枚所著,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
中国茶的品格,就藏在历代茶诗当中。 唐代文人创作了很多茶诗,赋予茶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本书在赏析唐代茶诗的同时,详尽地讲解相关的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的加持,让一杯茶汤有了别样的韵味。
一杯清茶,曾被誉为使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的 至宝,也曾被贬为使人上瘾而丧失英雄气概的毒药; 曾产生中国久远而优雅的茶文化,也曾引起残酷而惨 烈的暴力竞争;曾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曾导 致*早的走私与掠夺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新知文库》是一位茶叶 行家罗伊 莫克塞姆的历史写作,他讲述了有关茶树 的神奇传说,以及茶叶品类、茶叶种植、制茶工艺、 茶叶贸易等知识,特别是英国人如何把茶叶作为一项 产业经营的头脑和手段。书中涉及了不少有关中国的 内容,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例如多年来西方人 一直认为有两种茶树一种生产绿茶,一种生产红茶, 而实际上任何茶树都可以生产这两种茶叶。尽管如此 ,西方人的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有很多 种不同的茶树,其中有些生产的茶叶*适合做红茶, 而有些则*适合做绿
密宗的 曼荼罗 ,意为 轮圆具足 ,是聚集修行功德的 坛城 。茶席的 曼荼罗 ,是将茶器中的壶、杯、水方、茶巾等几种,创造出完备若坛城的茶世界。中央以壶为尊,四方的杯、托、盘各占一隅,是为中院。这道茶席 曼荼罗 的,不仅显现爱茶人的审美趣味,并能在短暂的瞬间,转化成永恒的心灵注脚。 一部《茶席:曼荼罗》,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现代,领略了历代茶席风华,聚集了每个时代的品茗魅力,成为现代人习茶、布置茶席的参照,并陪伴现代人在茶香穿透的愉悦中,建构随心所欲的茶席。
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 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 的乐趣。
在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的观念下,清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贡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的体系,一种文化的累积。贡茶不仅关乎宫廷生活,还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地方官员为了迎合宫廷,费尽心思培育新的品种,改进制作工艺,逐步形成了国内一体化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贡茶体系,推动着中国茶叶不断的向前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几大产茶区。在茶叶的管理与分配上,茶库和茶房及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有一种层次化的体系。清代宫廷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方面都有推陈出新之处,对现代中国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只小小的茶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它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更赋予品茗之时的美感与趣味。从胎土的选择、杯型的拿捏、釉药的施彩、士窑的烧结,茶杯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大学问。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肌肤与杯沿的轻抚,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兴味,而中国悠久的品茗文化,以及历代文人对于杯器的歌咏传颂,更造就了茶杯的深厚内涵。
本教材立足茶文化的基础 茶艺,及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向前延伸到茶叶知识,向后拓展到中外茶文化,设绪论和茶叶入门、茶艺基础、茶道略说、茶文化简史四章。绪论阐释茶艺、茶道、茶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茶叶入门介绍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类的代表性茶叶、茶叶评鉴与贮藏、茶叶成分与功能,茶艺基础介绍茶艺基本程式、基础茶艺形式、少数民族茶艺,茶道略说介绍茶道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以及日本、韩国茶道,茶文化简史介绍中国茶文化酝酿、形成、发展、曲折以及对外传播。
《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内容介绍:饮茶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和精神几经离合,不过初整合的是形式。 在寝殿造到书院造这种武家贵族独特的建筑结构过渡中,武家的宅邸发生了种种变化。……室内装饰等配合凸窗、搁板架、台板,这一书院造建筑样式的做法基本定型。 吃茶的方法从室町时代后期起开始发生变化。茶会客人的人数限制在数人,称之为“茶汤”。……随着茶会演变成茶汤、客人人数的减少,客间的狭小促使主客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于是就发明了被称之为小客问或数寄屋的特别茶席。 《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的作者是田中仙翁。
本研究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从文化习俗的角度探索和记录闽台茶叶生产的源起、发展、概貌以及形成的文化基础和种种民俗形态。茶类既多又为众人所好,闽省又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福建延伸出去的台湾,在几千年事茶饮茶的过程,又是茶俗传承比较完整的区域,案头却缺乏比较全面介绍闽台茶叶及其习俗和文化的书籍文献,更不要说以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区域性的茶习俗和茶文化,需要靠田野调查资料来补充。因此,本研究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呈现详实的调查资料及图片佐证。通过田野调查得到手资料,并尽量搜集闽台两地已有茶叶民俗研究资料,力求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及创新。2、梳理闽台各地各类型茶叶生产习俗和茶文化资源,对闽台茶叶习俗进行分类并创先编著区域性的茶叶习俗专著。3、以建
中国历代帝王、后妃都钟爱饮茶,历代都有大量贡茶献入宫廷。作者采据宫廷档案与文献,梳理出了截至清代两千余年间宫廷饮茶故事、御用 贡茶制度,汇成《心清一碗茶(皇帝品茶)》,内容引人入胜。《心清一碗茶(皇帝品茶)》由向斯所著。
《我们的国家(饮食与文化)》依照“我们的国家”的总体策划与内容设计,分专题对中华餐饮文化作一全景式介绍,写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与神采。作者高成鸢研究中华餐饮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手资料,论出有据。作者写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与神采。以翔实准确的考证、生动雅致的描绘、深入绵密的哲思,展示了中华餐饮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读之既有生动现实感,同时又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透出的历史厚重感。
本书系由拙著《潮州工夫茶》(花城出版社,l999)加以增订而成,书中补入 茶叶篇 (叶汉钟先生撰写)、 茶俗篇 及 文征 等章节,以期对潮州工夫茶有更全面的绍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