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0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主编,点校整理者均为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丛刊共8册,456万字,收录《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见明代戏曲79种,以及230种明代戏曲的佚曲,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仅存存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的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我们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戏曲体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文博日历.2025年》基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新媒体栏目《文博日历》开发而成。央视新闻客户端全新拓展“新闻+服务”平台功能,联合全国博物馆,自2023年3月21日开始推出新媒体产品《文博日历》。该产品定位于文博科普,每天认识一件文物,推出后荣获2023年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优秀作品奖应用创新二等奖、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好新闻奖,获评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精品项目。实体书《文博日历.2025年》基于同名新媒体产品开发,从已介绍的400余件文物中做挑选,每天介绍一件文物,图文并茂,不仅展示文物的基本信息、功用和价值,还介绍文物包含的文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该书不仅是一本有一定时效性的日历书,更是一本寓教于乐的文博知识工具书,读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A Complete Study of Textiles from Dunhuang is one of the keypublication projects of China’s Eleventh Five Year Plan. It hasbeen initiated and sponsored by Donghua University, and includescollaboration with th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the BritishMuseum,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the British Library, theMusée Guimet,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the StateHermitage Museu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the DunhuangAcademy and the Lushun Museum etc. The aim is to produce a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study of all the known silktextiles from the Mogao Grottoes, Dunhuang. This is a multi-volumepublication project, with each volume representing a differentlocation. The first volume in the series covers the Dunhuangtextiles in the UK.
中国是历有 诗的国度 之称。《中国诗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 《中国诗学(第1卷)》主要介绍中国诗歌产生以来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学》是一套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知识的百科全书式著述。全书共分二十六部分,基本按历史顺序叙述,凡是中国诗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程或流变,例如《诗经》 诗史的发轫、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盛唐诗风、江西诗派及其影响、明诗坛的复古思朝、从诗界革命到现光体、南社与革命诗人等等,皆作了客观、公允的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活动及理论探索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 《中国诗学(第2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物传略。收录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二百多位,如屈原、陶渊明等,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诗
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花 与人的趣闻轶事来,老百姓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 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造就出十二个月不同风 姿神韵的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 ”了。花神各有千秋,故事曲折离奇,具有代表性和 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合二 为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构筑了一 个关于花神的梦幻天地。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 基本的物质生活之一,不仅具有基本的物质属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意义。东周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本书在全面占有、系统分析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服饰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勾勒出“汉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并就服饰考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
胆巴是元代前期僧人,元世宗时被封为国师。大德七年夏,胆巴仙逝。皇庆年间,追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延佑三年,赵孟俯奉敕撰文并书写「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后此碑简称「帝师胆巴碑」,又称「龙兴寺碑」。这件墨迹纵三十三点六厘米,横五百六十六厘米,计百余行,九百二十三字。篆额「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十八字。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清代姚元之在卷后题跋云:「吴兴书此碑年已六十有三,去卒年时只七年,用笔犹绰约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此碑字体秀美,神采灿然,且能不逾规矩,于法度中求潇洒,于意匠内寓自然,为其晚年书碑之代表作,也是初学赵孟俯楷书范本之一。编者将此作放大近一倍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用香品香的习俗源远流长。研究表明,中国香文化肇始于上古时代,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当今的中国,国运昌盛,人心向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需求向高雅健康发展,正是恢复传承很好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亟待广大有识之士与专家学者的共同挖掘、整理和复兴。本书主要介绍黄庭坚在中国香文化目前的贡献、地位,以诗人之嗅觉谈黄庭坚关于香道的诗文,并附有关于黄庭坚香道的诗歌、书法及雕刻鉴赏。
《成都藏扇》一书集成都市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扇之精品,精选了从明代董其昌、陈继儒至近现代余中英、张大千的扇面精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资料性,是成都市全国靠前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具
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花 与人的趣闻轶事来,老百姓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 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造就出十二个月不同风 姿神韵的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 ”了。花神各有千秋,故事曲折离奇,具有代表性和 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合二 为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构筑了一 个关于花神的梦幻天地。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式的著作,作者创立并运用敦煌本土文化论和石窟诸史等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对敦煌学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