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举世公认的高峰。本书通过52首经典词作,串联成一部丰富而有趣的宋词简史。郦波从作者和作品入手,依循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原则,还原宋词中那些传世佳作产生和流传的历史现场,把每一篇作品都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照,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感知和全方位的体悟。在书中,郦波带你去感受52首宋词背后的家国抱负,去感受宋代文人的雅致情调。你可以跟着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你也可以跟着欧阳修 人约黄昏后 ,还可以跟着苏轼一起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 郦波知人论词、知人论世,从宋词出发,讲述整个风雅大宋的文化,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文化大餐。
如今人们对于花的理解,多来自西方,比如情人节要送玫瑰,母亲节要送康乃馨。用这些含义代入情景去理解中国古人关于花的认知,会非常奇怪甚至荒谬。古人对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远远比现代人丰富细腻。比如剪春罗、晚香玉,光听到这些名字,就让人赏心悦目;又如蜀葵始终向阳,还能卫足,所以象征忠诚。 历时两年多,作者翻阅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参考古籍对花的阐释,在 中国古笺谱后的辉煌 《百花诗笺谱》中选取九十种花,辅以关于花的诗词,弥补其有花而无诗、不能将花的名字和寓意逐一道出的遗憾,从而了解古人的花语评定,带读者找寻属于它们的文化故事。 本书插图花朵图案张力大,花色潋滟多姿,构图巧妙,伸展富于变化。全书图文并茂,能让读者欣赏到百年前《百花诗笺谱》木版水印的美,让这枚沧海遗珠被更多人看见;让读者借助中
每一幅传统吉祥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语言艺术的荟萃集成。古人已经将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巧思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或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 经过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衍变,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的文化现象。我们在做关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时,收集整理了一批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其涉猎种类广泛,花样繁多,但很可惜,几乎所有图案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我们从中挑选出100 幅作品,参考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的配色,重新赋予这100 幅作品以色彩,并添加注解,
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清明上河图》是国宝级风俗画作,它以长卷形式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市井风貌和日常生活,隐藏其中的细节无与伦比。 按图索 迹 ,细读这幅千古名画,只见汴水扬波,老树苍劲,世俗百态,众生万相。在我们看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看见的时候、看不见的时候,这城市历经宋时的月、清明的风,烟柳画桥,马行灯闹,繁华盛景,兴衰更迭。
香之为用从上古 ,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骚客与 香 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 香 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 《香谱》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完美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本书以《四库全书》所收《陈氏香谱》为底本,内容蔚为大观,去粗取精,集历代香典之大成,是了解中国香文化*之作,是现代中华经典辑佚的必藏之作,是今人滋养心智、调养身体的案头,提升生活格调之书。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
汉字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今天的汉字形态的?汉字作为记录历史的符号,它又承载了哪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首先讲述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一代代知识人、保护者对于汉字遗产的珍视与深情;接着,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则,从汉字的造字规律中体会中国人的思考、感知与创造;后,选取极具中国文化代表的20个汉字,追溯字形源流、字义演变,同时引入文学、哲学作品,引入相应的绘画、青铜器、陶瓷、建筑等美术作品资源,将文字与文学、哲学、艺术互为印证,共同还原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古典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乾坤 ,古人借称天地,包罗万象。中国戏曲在舞台上演绎的各种故事,似乎只有用乾坤来形容,才能显示出它的浩瀚广博。 近200年的京剧,就是艺术递变和融合的历程,是腔调合流、行当融合、剧目吸收的历程,是兼容并蓄、不拘一格集百家之长、臻于完美的历程。 近千年的中国戏曲,离不开伶人的印迹,离不开城乡的印迹,离不开风俗时尚的印迹,更离不开传统文化渲染的印迹。 《京剧:戏里乾坤》,再现的是中国戏曲和京剧的漫漫征途,是沧桑时代的印迹。时至今日,舞台上的 生旦净末丑 演绎的仍是天地间寻常与独特的故事。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聊故宫,是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本书以另一种视角说故宫,从宫殿命名、屋瓦颜色、平面布局与建筑结构中隐含的数字规律、建筑构件上的图案与彩绘、屋顶和墙壁的装饰、门窗式样与露天陈设,到帝王服饰、皇帝大婚、皇帝大寿,以及皇宫里是怎么过大年的,前后用了十一个章节,为读者呈现出一座喜庆祥和、如意吉祥的故宫。 作者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从吉祥文化的角度观察故宫、解读故宫,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书中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幽雅阅读》修订版。中国古代优伶史是一部表演艺术创造的辉煌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未名幽雅阅读丛书梨花带雨:生旦净末丑的乾坤(第2版)》以 人 为纲,选取自先秦至晚清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名演员为个案,对其生平和艺术创造详加描述,同时也以点带而地介绍了优伶及其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
《中国香文化》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记叙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香文化研究的空白,自2008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中补充了许多珍贵的图片。
本书为作者中国文化寻踪之旅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作者《书楼寻踪》一书的姊妹篇。作者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在三年之内,完成了对分布在大江南北的40位古代著名藏书家之墓及古代遗址的寻访,包括了从刘向、班固,到范钦、黄丕烈、曾国藩、罗振玉、傅增湘,行程数千公里。是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一次巡礼,亦是对于传承了中国文化书香余脉的众多先贤的拜祭和纪念。
作者在《音调未定的传统》这本书里,展现了更加悠长和耐心的学识和面貌。眼界放宽到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哪一个历史学家不希望在全景历史视野中试一试自己的这把宝剑?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待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发生错位。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一状况?朱维铮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 是什么 ,然后才能追究 为什么 。他的那种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 证伪 式研究,让不少同道 憎厌 ,却赢得了海内外严肃学者乃至一般读者的认同和尊敬。本书是朱先生对现状 信而犹疑,将信犹疑 心态的体现。 朱维铮先生的经典之作
此书选取周秦汉晋至唐宋元明清名家文集中书信尺牍中的精华性片段,分问讯、交际、聚散、哀乐、游息、褒贬、正言、达旨、自叙等九大类近八十个小类。所选尺牍,情韵富赡,礼节周致,文词华美,展示古代名家精彩华章的同时,亦可指点古典尺牍写作范式,提升写作修养。
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文人士大夫自觉追求审美意味的生活带动了平民阶层。花成为优雅生活的表征。本书以花为媒,透过在文人士大夫和平民阶层审美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赏花、咏花、养花、簪花、赠花等现象,以及遍布在宋代史籍、诗文、笔记和图谱等文献中关于花的著录、描述、分析、研究、阐释等理论表述,探讨宋人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所呈现出的 审美化 转向,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日常化、生活化拓展等话题。
中华民族神秘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和独立的美学结构,是表现形式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之旅》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等早期人类的原始观念讲起,追溯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根源。各种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和各类人物的神话传说,各类民族气息浓厚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各种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带领读者走上一段探索古来文化的旅程。《民间美术之旅》以丰富的图文资料,讲述了民间美术在五千年的积淀中凝聚的精华。全书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民间美术与原始文化、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寻觅了民间美术传交融和编译的轨迹。它又以微观的港式剖析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和造型方法,探秘了民间美术的意蕴。还将丰富有趣的图例伴以富有创见的论述,让读者深入领略民间美术之真谛,并从此获得
玉器艺术是中国所独有的审美对象,它不仅仅见证着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凝聚着华夏民族的艺术特质与审美理想。本书通过探求触觉审美与触觉观念在玉器艺术的选材、制作、鉴赏当中的显现,展开对玉器艺术独特价值和审美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玉器媒材所表现出的触觉审美特性可归纳为适意性、亲身性和中介性;玉器制作的过程体现出与人相合、与人呼应、与人共在的触觉美学特性; 上手 和 把玩 的触觉性鉴赏,成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审美范式。
这是 一 本汇集了四套藏于英国、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描绘中国 18 、 19 世纪北京、广州两地风俗、风物的彩绘图集。 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记录 18、19世纪中国北京、广州两地的风俗,涉及皇室、朝官、街头手艺人、艺人、佛教道教,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风俗、人物,包括许多已经消失的风俗。 借鉴西洋画法的这 280 幅彩绘图,画笔写实,细节丰富, 是中国历史文化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 本书特邀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先生,广州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程存洁先生专文解读考证了这些彩绘图所反映的清代中国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