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易经》的古典辩证哲学为底层逻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相关的古代绘画和诗歌作品为素材,串联起一个季节轮回周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复合文化框架。 时以为序,《易》以明理,画以成象,诗以传情,统而合之,以便读者可以既深入又直观地审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生存观和发展观。 为了便于读者比对认知和综合理解,本书采取了模块化的方式,将每一节气的内容分为 节气简介 应时之征 顺时之人 当时之务 时节风物 这几个模块,并在各个模块中综合配对与当前节气相应的画作、诗歌,进行简练精要的解读,以便读者轻松观览古人笔下当前节气的物候、人为和时务。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 四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自宋代以来为中国人之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 仁爱 忠恕 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光辉、*宝贵的精神财富。《四书大义》也是唐文治先生在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时,为使学生重视经学而亲自编写的经学系列教材,也是先生治经学义理与训诂并重的代表成果之一。先生在阐发义理之时结合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论语》从 学 开始,展示天德、王道、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它包括一脉相承、绵延至20世纪初叶的古代文学,也包括20世纪以来在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诸方面已经发生全方位转型的现当代文学。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并以重点作家作品为中心,帮助读者朋友去感受中国文学的美,并通过文学的视角,去了解文学所关照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在精神世界。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 be traced to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at least. It includ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本书不是以历史的线索而是以专题的线索来叙述中国哲学。全书共分五个专题,分别是:世界的性质是怎样的;事物的关系是怎样的;社会的准则是怎样的;人生的取向是怎样的;认识的结构是怎样的。其中前两部分是关于自然或世界的看法,第三、四部分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第五部分则是对认识与智慧本身的看法。本书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即对古代中国那些*秀、*伟大的智者和智慧有一个*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本书的结构,是以“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每一部分精选了若干传统故事,并进行精短的点评,便于读者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读和品,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从中获得教益。当然,对于这些传统文化所宣扬的思想,我们只吸收了其中科学合理的成分,剔除了封建糟粕,以使之成为利国利民的新的思想武器。通过读故事,广大读者还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特点,认识古人的行为方式,和他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该书是我国音乐学界本专门、系统对中国古代音乐东流日本的历史及其发展演变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从音乐制度、音乐体裁、乐器、乐谱接纳及演变、日本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接纳方式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图文并茂,语言流畅、生动,是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及日本音乐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