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 四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自宋代以来为中国人之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 仁爱 忠恕 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光辉、*宝贵的精神财富。《四书大义》也是唐文治先生在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时,为使学生重视经学而亲自编写的经学系列教材,也是先生治经学义理与训诂并重的代表成果之一。先生在阐发义理之时结合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论语》从 学 开始,展示天德、王道、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库:两周射礼研究》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对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民族志中有关商周射礼的资料作了全面的搜集、甄别与梳理;对两周之前的射礼作了延伸性探索,;对两周射礼作了断代研究,基本究明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的种类、举行地点与场所、性质特点与异同、发展演变过程和各种射礼的流变;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两周射礼所反映的社会等级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过去研究较薄弱的方面;对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长期存有分歧意见的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书从大事记和论著两个方面,对 20 世纪百年间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状况依据年份进行了梳理,这些国家包括海岛地区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半岛地区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并对所涉及的重要的人、事、物进行备注说明。而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文化在各个国家的传播进程、传播方式以及对当地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由于东南亚与中国在地理上的亲缘关系,加之华人移民的不断迁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物质器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艺术宗教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典章制度,曾广泛地传播到该地区,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在古代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某些 的文化紧密联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水 融的程度,极大地影响了这些 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在近代 ,直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交流、被接受和融入,亦基本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状态。苏莹莹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编年》清晰地梳理广大华侨华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为传承中华文化所进行的艰难抗争以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本书的结构,是以“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每一部分精选了若干传统故事,并进行精短的点评,便于读者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读和品,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从中获得教益。当然,对于这些传统文化所宣扬的思想,我们只吸收了其中科学合理的成分,剔除了封建糟粕,以使之成为利国利民的新的思想武器。通过读故事,广大读者还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特点,认识古人的行为方式,和他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四部。凡四章:章“隋朝礼仪”,第二章“唐礼”,第三章“五代十国礼仪”,第四章“馀论”(隋唐五代时期所谓蛮夷礼与二氏礼)。本书对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有关的传统文献(包括文人别集)以及文物考古资料(譬如石刻墓志、敦煌遗书)作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礼制礼俗角度认识当时的思想政治与经济文化,为勾勒中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礼制的大体轮廓,解决礼制史及相关学科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些带探索性的意见。
《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为《中国礼制史》第三卷(原名《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旨在勾勒魏晋南北朝礼制的大体轮廓,并从礼制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凡五章,章“魏蜀吴三国礼仪”,第二章“两晋礼仪”,第三章“南朝礼仪”,第四章“北朝礼仪”,第五章“馀论(北朝之外少数民族之礼与二氏礼)。《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对传统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包括石刻文字)的综合考察,对佛门与道教礼仪的简明论述,对前人成说的适当取舍,均具胜义。
《荆楚文库:楚国礼仪制度研究》是按照传统礼学的方法,将楚地礼制分门别类进行考察,而不是笼统视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将楚人的礼制行为与中原地区进行对比。在复原楚人的礼制活动时,格外重视出土文献和考古实物的礼制信息。在考察楚人礼制活动时,作者将时间界限稍微放宽。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军礼、燕飨礼等内容。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礼仪制度与民间风俗,而其中的礼仪制度,自然与通常理解的政制不同,实是一种因“俗”而生,又制约着“俗”,与“俗”始终存在密切关系的“礼”。“礼俗”,是社会生活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然而,自五十年代以来,“礼俗”,似乎已经退出了社会科学常用语汇。杨树达先生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全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仪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对于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彭林编著的《中国礼仪要义/中国礼仪传承丛书》简要叙述中国古代礼仪的主要仪节、所蕴礼义及在历代的流传变迁,进而抉发其现代的价值与意义,以充分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