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 1934)所著《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是他一生著作中较重要的一种,也是欧美东方学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本人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学、矿物学方面都受过专门训练。这本书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附录几篇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几个□□语言(蒙、藏、□□□)里面若干词汇的研究。
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汤因比对“希腊精神”的描述无疑带有某种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论”,但他的历史叙述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问题关切甚至“文明忧虑”。汤因比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他将“希腊精神”视为一种融合了多个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种族特性和宗教精神的文明综合体,并从地理风貌、工商业、科技、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战争、殖民、人性等角度,以其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汪洋恣肆的笔法,为每一位有心于希腊文明及其现代形态变迁的人提供了*的指南。
犹太人对文明的贡献是一个重大而有意义的课题。从人数上看,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很小的一个分支,当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约有1300多万,仅占 总人口的0.2%。但就影响力而言,犹太人却是一个非凡而 的民族,与其人口极其不成比例。犹太人的祖先所创造的“希伯来文明”,被誉为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而且犹太民族中间涌现出的许多伟人,为人类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内容涉及犹太人对西方知识、地理大发现、艺术、音乐、欧洲思想、科学进步、医学、经济、公共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贡献。本书探讨的是犹太人对文明的贡献这一重大命题,对于犹太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且是大家所写,对于中国读者了解犹太民族与犹太文明有着重要的帮助。本书内容共分为十二章: 章“希伯来遗产”:探讨犹太人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是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汤因比对“希腊精神”的描述无疑带有某种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论”,但他的历史叙述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问题关切甚至“文明忧虑”。汤因比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他将“希腊精神”视为一种融合了多个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种族特性和宗教精神的文明综合体,并从地理风貌、工商业、科技、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战争、殖民、人性等角度,以其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汪洋恣肆的笔法,为每一位有心于希腊文明及其现代形态变迁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为进一步发掘黄骅郛堤城瓮棺葬群在古代东亚瓮棺葬系统中的重要意义,更好地对其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并搭建新的关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平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问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黄骅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5月12~15日在闸北省黄骅市举行。本书收录与会学者、相关专家论文24篇以及相关讲话结集出版,内容包括东亚各地瓮棺葬的发现及认识、黄尊华郭堤城瓮棺葬的发现及意义、黄骅郛堤城的年代和性质、东亚瓮棺葬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瓮棺葬葬具及出土器物、瓮棺葬与城址的位置关系,以及中、日、韩瓮棺葬的文化联系和瓮棺葬所反映的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发掘黄骅郛堤城瓮棺葬群在古代东亚瓮棺葬系统中的重要意义,更好地对其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并搭建新的关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平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问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黄骅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5月12~15日在闸北省黄骅市举行。本书收录与会学者、相关专家论文24篇以及相关讲话结集出版,内容包括东亚各地瓮棺葬的发现及认识、黄尊华郭堤城瓮棺葬的发现及意义、黄骅郛堤城的年代和性质、东亚瓮棺葬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瓮棺葬葬具及出土器物、瓮棺葬与城址的位置关系,以及中、日、韩瓮棺葬的文化联系和瓮棺葬所反映的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很好重要的地位,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会计目标为导向,以财务报告为主线,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
本书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各重要地区或国家均有所涉及。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均得到适当重视。很明显,本书不可能详述它们的历史。本书的一贯目的就是让学生既了解到各主要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成就,又了解其局限,并让学生关心当代问题。政治事件被认为是重要的,但政治史的事实以与文化、社会和经济运动相关的方式显现出来。本书作者们认为工业革命在重要性上不亚于拿破仑战争。
罗马人是怎样征服世界的?他们怎样组织军队?在古罗马的城市和乡村,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罗马人是怎样建设起在今天也使我们感叹不已的公路和建筑物的? 本书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它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罗马典型的生活场景之中。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考古学家是如何再现距今已十分遥远的历史的。
本书试图从世界文明彼此联系互动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示西方文明繁复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新史学视野的产物,这部著作不是那种社会按规律更替的宏大叙事,也不是那种只见民族国家兴亡和英雄人物沉浮的刻板历史,而是循着历史时间的均匀流动,缕述西方文明演进缓急不均的步伐,并透过如跃起的浪花般转瞬即逝的种种表象,探索决定文明发展形态的真正根基,也就是那些波澜不惊但恒常存在的人与物。因此,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和文化心理等成为该书重要的关注对象,内里充满了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值得研读。
本书是一部纪念碑式的鸿篇巨著,以宗教问题为重点旁及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指出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 本书中用大量事实揭露教廷的黑暗和腐朽,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斗争,并以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大洲,向人们展示了世界各重要民族的精神和风俗的宏伟画卷。其叙述纷繁的历史事件,撮其要,取其精;描绘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善于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世态人情,展现历史风貌。 本书不仅是历史学家而且是想了解世界历史的一般读者值得一读的一部学术名著。
《西方的中国形象(套装上下册)》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及生成原因、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是如何延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的,这三个层次上,尝试提出并规划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中的基本前提、主要问题与学科领域。
近些年,不少有关死亡的历史和社会学方面的书面世,但至今尚没有讨论陵园建筑、装潢和都市化的书籍。米歇尔·拉贡就这一主题投入了十多年的时间,收集了大量资料。 在《地下幽深处——幽冥国度的追问》一书中作者指出,陵墓是死者的第二个家,陵园是城市的理想翻版。从古代坐落在大路旁的陵园,到中世纪环绕教堂的陵园,米歇尔·拉贡又把我们带到十八世纪自然回归主义的陵园,十九世纪博物馆-陵园,终进入越来越以“建筑群”为特点的现代陵园。 令人惊奇的还应该是那些带有功能主义和死亡特点的章节:法国大革命时期祭奠礼仪的混乱、流放奥斯曼区巴黎死亡者的计划,为节约土地推行的火化、举行葬礼的火车站、带有空调设施的现代医院停尸房。 《地下幽深处——幽冥国度的追问》还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墓葬风俗的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精彩纷呈,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青云轩书画馆主编的《米芾苕溪诗卷》所选的中国书法家米芾的《苕溪诗卷》。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时,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反映了米芾中年书作的典型面貌。 本书采用经折装的方式,以原大样书来呈现原貌,给读者以真迹感, 感受古代法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