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汤因比对“希腊精神”的描述无疑带有某种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论”,但他的历史叙述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问题关切甚至“文明忧虑”。汤因比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他将“希腊精神”视为一种融合了多个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种族特性和宗教精神的文明综合体,并从地理风貌、工商业、科技、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战争、殖民、人性等角度,以其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汪洋恣肆的笔法,为每一位有心于希腊文明及其现代形态变迁的人提供了*的指南。
古埃及文明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时间跨度近300年,是人类历*古老而又悠久的文明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埃及文物是研究古代埃及历史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通过考古发掘得来的大量文物,就没有真正的古代埃及史。 《文物中的古埃及文明》一书,选取收集了古埃及从巴达里文化至新王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介绍,包括文物的发现时间、发现地、所属时期、材质、色彩、图案、形态等等,并配有图片。全书图文并茂,是了解古埃及文物,进而了解古代埃及文明和历史的上佳读物。
本书为《神话历史丛书》之一,是国内本从神话历史的角度研究古老的苏美尔文明的学术论作,在苏美尔文化研究中另辟蹊径,具有一定的创见。苏美尔人自公元前 5000 年到前 4000 年迁入两河流域南部创造了迄今已知人类古老的文明。多重证据表明,在苏美尔文明的背后有支配性的神圣信仰的存在。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不仅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还是神话思维发生作用的产物。楔形文字的书写者及其载体:书匠与泥板,记录了苏美尔人的神圣记忆——神话历史。 作者认为,苏美尔人在长期的狩猎 - 采集生产生活方式中也发展出了原始宗教和信仰。现在出土的遗留泥板中的神话历史十分丰富。苏美尔人还通过大量建筑神庙和塔庙并在其中举行仪式性活动,以达到人与神的沟通及人对神的服从之目的。神圣的时间与空间观念融合在新年仪式和圣婚仪式上。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是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汤因比对“希腊精神”的描述无疑带有某种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论”,但他的历史叙述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问题关切甚至“文明忧虑”。汤因比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他将“希腊精神”视为一种融合了多个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种族特性和宗教精神的文明综合体,并从地理风貌、工商业、科技、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战争、殖民、人性等角度,以其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汪洋恣肆的笔法,为每一位有心于希腊文明及其现代形态变迁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河流文明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核心地位,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在世界文明史上是连绵延续至今的文明,对中华民族国格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本书结合中国环境问题实际对西方生态伦理进行了批判和吸收,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话语体系。回顾了黄河文明的辉煌历史,进一步深刻揭示了当代黄河河道淤积、河堤决口、河水断流的生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有效举措:运用大型水利工程“调水调沙”,建设“三北”防护林等。其中,河流伦理的构建,将在理论上全面提升对人水和谐相处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实践上将改变传统的治河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理论的提出,对于生态黄河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本书则以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和磁)为纲,拣集与其相关的文物,探讨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曾侯乙编钟 一钟双音 的振动机制,应县木塔 千年不倒 的结构性力学设计 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发现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物理中活起来。
“文明”一词源于近代欧洲,初是指对知识进步、技术进步、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朦胧向往。在随后的使用中,文明的含义逐渐由指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社会的意义,用来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所以说,文明就是人类完善自我,改造自然的成果,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向着理想前进的拓荒史。人类有史以来产生了许多文明,但大部分都已永远地消逝了,有如针入大海,难觅踪迹。因此,本书就选取人类史上7个影响巨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明予以阐述,它们分别是: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 本书采用了一种针对现代人知识结构和生活节奏特点的全新的编写模式。其特点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打开本书,我们将以一篇篇简明的文字、一幅幅精
罗马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史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哲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罗马人并没有被动地抄袭希腊,也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罗马自身的拉丁传统和伊达拉里亚文化已为它奠定了文化的底色,在适应内外发展的过程中,罗马文化不断进行革新和创造。它的成就比希腊文化更胜一筹,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西方文化渊源之一。 本书以史为纲,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古罗马的千古文明。
请小朋友们跟随我们的小主人宫戴迪亚,沿着悠长的尼罗河顺流而下,开启一段精彩的冒险!世界知名插画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用壮观美丽的剖面画展示了古代埃及的艺术、建筑和城市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 体验: 壮丽而神秘的古代埃及,纵览尼罗河两岸无限风光 拜访: 帝王谷的墓穴,走进金字塔的建设工地,瞻仰阿蒙-拉神庙 观察: 古埃及人生活、劳作中呈现的千姿百态 探索: 复杂精巧的建筑构造,学习木乃伊的制作方法
本书是一部关于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史学专著,全书分为帝国兴衰记,国家、领土与人民,宗教、法制与社会文化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内容,适合史学爱好者及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 笔者谨向国内学者献上这本《拜占庭文明》,希望它能有助于我国学者更好地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各文明区域的文明(包括华夏文明)在西方世界当代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而充分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持续性和各不同文明区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明发展的互动性,从而更主动地认识今日的世界、更自信地走向世界的未来。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质量的提升,有赖于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与提高。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纸张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并开始向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至迟在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同时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一代一代传承的图籍,守望历史,典藏文明,是人类智慧的标记。
荒沙淹没了千年古道,漠风却割不断远去的驼铃……埃及,地中海岸的古老王国,尼罗河畔的灿烂文明。〈br〉 默然高耸的金辽塔在向人们述说法老时代的荣光,神庙淳朴的石柱上却印下5000年古国的沧桑。这里曾是世界科学和艺术的摇蓝,这里曾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殿堂;这里曾闪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剑影、留下恺撒大帝的头像,这里也记下拿破仑的足迹、涌起近代世界的硝烟。〈br〉 踏着古老文明的沉重步履,面向五彩缤纷的今日世界。埃及,你正敞开双臂,让世界来一睹你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传统,饱览船游尼罗河的浪漫与风光。
深藏在中国横断山脉万水千山怀抱中的纳西族堪称一个古文明的大族:古老神秘的东巴教、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的多元文明、荣膺[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丽江古城、融纳西人古典音乐和[元人遗音]以及道教洞经音乐等于一体的纳西古乐、高原母湖——沪沽湖畔的[女儿国]的母系制和走婚、凄美哀绝的[世界殉情之都]等等,吸引和震撼着许多世人的目光和心灵,而其中明亮的光芒,那是凝聚着纳西人千年智慧和无数奇谜的原始宗教——东巴教,它是举世瞩目的纳西古文明的皇乐章。在茫茫世间,东巴教与纳西人风雨相伴,成为他们生命中重要的灵性力量,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与东巴教息息相关,他们人生的每一个足印都在东巴教的祭坛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东巴教熔帮了他们的精神和心灵。
繁荣的古罗马有着数不尽的魅力,无论是建筑艺术、工程技术,还是商业和娱乐文化。世界知名插画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用壮美的剖面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切,令人恍若走在罗马城欣欣向荣的街道。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 透视 :优美的罗马古典建筑,探索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建造奥秘 体验 :热闹非凡的节日庆典,感受斗兽表演和战车比赛的欢腾与残酷 发现 :画卷中隐藏的丰富细节和有趣的人物故事 认识 :古罗马人的生活百态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转方式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所著《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是他一生著作中较重要的一种,也是欧美东方学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本人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学、矿物学方面都受过专门训练。这本书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附录几篇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几个民族语言(蒙、藏、维吾尔)里面若干词汇的研究。
本书是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准学术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 没有封口的文明圈,从中国文明圈的结构、中国文化交融的行踪与轨迹、中国文明两大体系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开放多元的中国文明起源,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萌发于多中心,中国文明圈是呈现开放性的特征,中华文明是由许多交互作用圈组成的,文化交融具有双向选择性,其交流的形态具有迁移性。下篇 太极图下南北交融的东方文明。依据 文明 的标志实物遗址、墓葬、器物(如彩陶、青铜器、玉器等),寻找宗教、礼仪、美术、文字的缘起,探讨中国文明进程和文化创造。
本书系《世界文明之路丛书》之一。大洋洲孤悬于南太平洋.其居民主要由当地土著人与以欧洲白种人为主体的移民组成。近代以来.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在近200年中,土著文明遭遇了重创.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仍不失为大洋洲文明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赋予其显著特征。本卷作者对大洋洲文明之路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人心的描述。
本卷讲述了许多爱尔兰人扣人心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