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甜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宿命。 石器时代的壁画已记录下人类祖先冒险采集蜂蜜的身影,而从古埃及的椰枣面包、中世纪的香料蛋糕、文艺复兴的千层酥、启蒙时代的布里欧、19世纪百花齐放的大众糕点到20世纪 美好年代 的歌剧院蛋糕 人类对美味甜点的追求更是从未曾停歇。 《甜点的历史》始于甜点的原料与制作者,用80种历代知名甜点的创制、演变,勾勒出甜点的前世今生。不仅一网打尽法国宫廷至民间的至高杰作,还囊括欧洲各国乃至亚洲、美洲的代表性甜点。各地的风土人情、天才糕点师的人生故事与文豪们饱含深情的笔墨也为这些甜蜜传奇增色添彩。
无论是福尔摩斯的伦敦,沃兰德的于斯塔德,斯佩德的旧金山,还是布鲁内蒂的威尼斯,犯罪小说作家选择的场景对于书的重要性常常不亚于这些侦探自身。《世界侦探地图》跟随犯罪小说中二十余位伟大侦探的足迹,带领读者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国家。本书主编及撰稿人都是犯罪小说的拥趸,熟稔这些声名卓著的犯罪小说作家以及他们笔下卓尔不群的大侦探们,并对这些杰出虚构人物生活其中的真实空间了然于胸。本书包含了大量可供读者使用的地图,其中标出了犯罪小说中提到且真实存在的地点,对于犯罪小说迷来说,《世界侦探地图》是了解自己喜爱的犯罪小说中场景真身的完美指南。
《色彩列传 蓝色》为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 帕斯图罗色彩系列作品第一部。在欧洲社会中,蓝色成就了一部彻底反转的历史:对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来说,蓝色是野蛮的颜色,价值不足一提。而在今天,蓝色成为人们更钟爱的颜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古典社会对蓝色的漠视,最终了蓝色色调在中世纪和近代的逐渐崛起与升值,并突出强调了12 18世纪美学、道德及宗教范畴内与蓝色相关联的问题。
当下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区域国别研究与学科建设。 俄罗斯学 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它是由一系列的概念、理论、方法构成的完整知识体系。美国的俄罗斯学经历百余年发展,已经形成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本书主要考察了美国俄罗斯学的发展历程、学科范畴、方法论体系、学术流派、重要理论范式、重大辩论与反思;然后从 科学研究纲领 视角对美国俄罗斯学进行学术性批判,梳理其发展进程中的得失成败,并从中总结出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最后尝试提出中国特色 俄罗斯学 知识体系的核心内涵及其构建路径。
本书介绍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作为一种文化概念而产生的景观思想及其起源和发展。景观理念代表了一种观看的方式 一些欧洲人通过景观向自己和其他人表现他们的世界以及景观与他们的关系,以此臧否社会关系。景观这种观看的方式有它自己的历史,那是更为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史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假设和影响,其起源和含义远远超越了对于土地的使用和感知;它有自己的表达的技术,这些技术是与文化实践的其他领域共享的。景观理念作为欧洲精英意识的一个层面,出现于欧洲社会发展中一段可识别的时期,在长时期的提炼和复杂化的过程中,它表现并支持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道德假设,并将它们接受下来,成为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 世纪后期,伴随着重大的社会变革,景观的意义削弱了。在今天,景观无论对于科学研究、土地规划还
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到赫西俄德的《神谱》《田功农时》,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依旧响彻耳际的伯里克利 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从终究难逃命运魔掌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延展开来的希腊哲学,从宙斯、狄奥尼索斯的神话传说到留存至今仍然无法逾越的希腊雕塑 古希腊的一切,惠及所有人。 《希腊的遗产》收入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 威廉姆斯等14位古典学家的精彩文章,从政治、哲学、艺术、戏剧等15个独特视角,深刻解析古希腊之于现代世界的伟大意义,堪称经典之作。
一场轰轰烈烈的黄背心反抗运动使社会转型期间法国人的纠结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法国的 五月风暴 就率先在西方工业化国家拉开社会转型的序幕。在后工业化、智能化,特别是今天,法国人不得不面临 既要假期,又要罢工 后自我革命的第三种选项。 本书作者徐波以其资深外交官和中法民间交流摆渡人的特殊经历,对今天遭遇 百年不遇之大变局 的法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全面巡礼,全书内容时间跨度大,叙述角度新颖,内容丰富、生动,在诸如全球化、科技革命、效益与公正、社会平等、权力腐败、移民与多元文化等目前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共同挑战性议题中,让我们看到了沸腾的法国社会后面依然存在的活力,以及法国人在如此气象万千的时代实现多种人生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世界性命题,且选择总是痛苦的,而
西欧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包括西欧、北美、澳、新等地域文明)的源头。不了解西欧文明,就无从理解和把握全部西方文明的历史和实质。本书以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阐发与分析,给读者生动展现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文艺复兴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从 1871年德国统一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结束,可以视为有 两个德国 ,一是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工业德国,另一个是思想文化领域日趋崇尚褊狭民族主义的容克德国。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天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如维特根斯坦、荣格、斯宾格勒、聚贝尔、特赖奇克、狄尔泰、齐美尔、滕尼森、桑巴特、马克斯 韦伯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努力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各种方案。但他们未能完成自己的真正使命,终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承受更为痛苦的精神和心灵折磨。
犹太民族有着悠远的文化传统和非凡的历史命运,在几千年流散世界的漫长过程中,制造并呈现了人类历史上至为奇特、复杂的文化史实。本书以文化综观的视野,对犹太文化沿革中具有典型、关键意义的史实、要素加以梳理辨析,特别是对犹太文化的流程与结构、 犹太人的思想方式与生存机智、文化母本与现实表征、宗教精神与审美文化等重要范畴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从而对犹太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要义、犹太文化对一般文化规则的浓缩与呈现、犹太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样本意义等重要命题,做出了理论界说。
从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波拿巴到拿破仑三世,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饶有兴味的文字邀请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发现法兰西宫廷的香艳时刻:当国王进餐时。 15至18世纪的法国饮食文化随着时代和统治者的变迁而发展,外交出访、随扈们的远行、王室通婚、贸易交流的日益频繁、旅行者的到来都为饮食传统注入了多元色彩。 本书探寻法国美食的源头,食谱、餐具、出席着装、餐桌礼仪、国王喜好,王室宫廷的一饭一食都为今天的法餐盛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味觉源自一种感受,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且不断精细化。法兰西的皇家餐桌成为 法国菜 的源头,使得法国成为美食的国度。
本书由美国有名妇女研究学者撰写,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当代美国女性在职场、婚姻和生育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出发,以大规模社会调查和深入访谈为事实依据,以多层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社会、
《欧亚学刊.新12辑》由余太山,李锦绣主编
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性格,体现在一盏路灯、一片路牌、一座雕塑之中,亦或通过红绿灯、公共座椅、候车站、屋顶、阳台来表达,它们像是城市的“街道家具”,通过不同的安置与摆放,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本书作者以轻松随意的笔调,带领我们漫步城市的街头巷尾、角角落落,透过 能体现城市特质的36种“街道家具”,亲领城市的丰富多彩,体会多元、立体、各异的城市个性。如同十九世纪的波德莱尔,作者一方面观察城市匆匆变化的细节,一方面感慨“城市的面貌变得比人心还快”。生花妙笔,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图文并茂。阅读此书,就像开启一场 妙的纸上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