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组成,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富于激情、独立、实际、进取、乐观、敢于冒险、渴望成功、爱慕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从蛮荒之地、欧洲的弃儿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突出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非常值得阅读。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942 年,葡萄牙里斯本聚集了许多等待前往美国的流亡者。一天深夜,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码头相遇。一人因没有船票而徘徊,另一人愿意送出自己的两张船票,条件是对方要听他倾诉至天明,故事就此展开。 送出船票的是德国人约瑟夫 施瓦茨,他因反对纳粹政权,被他做盖世太保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后逃出德国,却冒险回国探望妻子海伦。海伦决定和约瑟夫一同离开德国。他们辗转瑞士、法国、西班牙,经过数次分离与重聚,逃过种种追捕与监禁,终于到达了里斯本,却在*后关头不能登船去往 应许之地 了 约瑟夫和海伦的逃亡之路是一首 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 。
权力与胃口相关,食量大意味着统治力强?通过餐桌和宴会,可以保持属下的对立和竞争从而维持均衡?没有免费的午餐,白吃白喝后一定要履行责任?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它怎么吃饭?国家领导人吃的能力预示着他治理国家的能力?餐桌上,就连一块桌布都有特别的意义? 告诉我你成天吃什么,我肯定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这是一句十九世纪的名言,现在的人还经常这么说,用这句话形容吃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合适不过了。 餐桌和美食,与人的性格相关,更与权力紧密相关。 从远古时代的希腊宴会,到路易十四的 至上餐桌 ,到十九世纪的共和国宴会,到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的晚宴,《权力的餐桌》为读者细述了餐桌与权力的漫长历史。人们是如何在餐桌上实现了控制与驯服的?宴会的排位,是怎样实现了与会者的整合与分化的?宴会上饮酒的作
本书用轻松易懂的方式,阐述西方典故背后的精神意义与文化符码,图文并茂,叙述深入浅出。本书能为读者打下深厚而扎实的知识和语言基础,更能提升美感与文化诠释能力。该书是《人文社科通识文丛》之一,对于公众人文素养阅读有积极意义。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部分(第1章到第4章)是整体描述 007电影 这一现象,并讲述其成功史,在此基础上特别关注与本书写作目的有关的几个侧面。文章的第二部分(从第5章开始)将比较详细地介绍为什么以邦德为参考物。
本书共分五章:《鼹鼠》、《龙》、《狮子》、《水鸥》和《松鼠》,这些动物均出自17世纪法国作者拉封丹的《寓言集》。作者贝尔唐·韦斯特法尔借用动物隐喻来引导读者理解空间理论视域下的诸多概念。通过隐喻,将这些动物与文学作品、作家以及艺术家、文学理论、文字游戏建立起联系,以带领读者跨越边界,走出局促封闭的空间,打破地域的界线,重新审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重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从 广阔的角度去反思和总结 化时代对文学和艺术提出的诸多挑战。
本书虽然是七十年前雷海宗先生的讲课提纲,但无论就其整体结构言,还是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述上,至今仍有巨大学术价值,可供我国世界史工作者和研究生参考,启人深思。书中具体包括了:黑暗时代之政治与社会、封建时代之政治与社会、资本主义之兴起与新教之伦理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西洋文化的历史,包括西洋文化酝酿时期——黑暗时代、西洋文化期封建时代、西洋文化第二期——旧制度时代、西洋文化第三期——欧美时代。 雷海宗是我国历史学家,《西洋文化史纲要》是其遗著。是书梳理西洋文化史,起自罗马帝国之灭亡、“黑暗时代”之开始,迄于19世纪末。全书纲举目张,结构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其风格类似课堂笔记或备课记录,内容精准,一语中的,无半点赘辞。文中不少名词
《阿拉伯语言与文化研究--2012年首届阿拉伯研究年度论坛暨当代海湾发展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分为阿拉伯语言与教育篇、阿拉伯文学篇、阿拉伯国际关系篇和阿拉伯文化篇四个部分。文集中的论文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及兄弟院校的学者们撰写。是多年从事阿拉伯问题研究的一些成果与积累,也反映出各位学者对于探索阿拉伯世界的激情与愿望。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与研究价值,在中阿两国发展全方位的合作的同时,通过本书可以帮助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美国在60年代的兴衰主要地表现为美国自由主义的兴衰,它的复兴是以1960年约翰·F·.肯尼迪的就职典礼为正式标志。正是肯尼迪号召美国释放出理想主义,他鼓舞了变革的希望以及他和他的后继者都不能实现的令人激动的前景。被自由主义者复兴的理想主义通过无数方式攻击着理想主义本身。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编著的《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 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
从2005年迄今,鲁成文先生十多次前往德国地区游历,足迹涉及100个城镇,其中在德国境内自由行9次。对这一国家文化感兴趣的人前往德国旅游,无不希望带着真情预先知悉更多的德国文化知识,《德国文化漫游》旨在满足这种阅读需求。全书篇幅宏大,用图精美,笔调轻松通畅,行文客观平易,以雷根斯堡、拜罗伊特、纽伦堡、哈雷、奎德林堡、韦尼格罗德、魏玛、瑙姆堡和柏林等九个城市的自然名胜和历史文化景点为叙事节点,既交代了游历这些景点的部分旅游攻略,更以浓厚的笔墨将挖掘并呈现了与这些景点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历史文化知识。对那些前往德国的游游者和其他对德意志文化饶有兴致的阅读者,此书足以成为一本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指南性读本。
人类生活着的地球是美丽的,它的美丽不仅在于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景观,也在于它即将消逝的珍奇。为了留住曾经的辉煌,人们作出了种种的努力,其中*影响力的一项举措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与它同时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立。这些举措的终极目的就是呼吁世界人民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贡献,倡导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 这些人类历史上神秘的文化现象包括地理名胜、历史考古、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宗教民俗、自然生物、古代文明8个部分。
本书是迄今部全面论述德国文化史的著作,出版前曾在北京大学作为“德国文化史专题”课讲稿。书中既注重德国文化在欧洲和世界的重大影响,又注重德国文化与中国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全书分为日耳曼民族和文化的起源、中世纪时期的德国文化、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巴洛克风格、启蒙运动、德国巴洛克和古典音乐、19世纪前期后期的德国文学和哲学、20世纪的德国文化等12章,附德国文化史年表。
“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观是一个带有警告性质的预言,预告出了一种丧失了人文意味的历史正在向人类一步步地走来,预告出了唯物不唯人的历史观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历史图景。” “人说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乃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人物,按此说来,希特勒究竟来自什么年代呢?或者说,他的这种行为艺术方式在其文化气脉上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追溯呢?这个问将比他的行为艺术更为有趣”。 “在马克思批判理笥终结的地方,奥维尔开始了理性批判,而在奥维尔理性批判止步之外,出现了格瓦拉的革命方式。格瓦拉革命的唐·吉诃德精神不是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扬弃,正好是马克思早年的唐·吉诃德灵魂的回归。”
这本《理性德国》由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和武银强译:德国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国家,这片土地养育了多如繁星的英才,如革命导师马克思,音乐家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同时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爱因斯坦、歌德、席勒、托马斯·曼、黑塞、格拉斯、布莱希特等声名卓著的人物,就像女作家斯塔尔夫人赞誉的那样,德国是“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理性与激情是这个民族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因此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与行动上的热情实干使德国人在世人的眼中显得格外。《理性德国》作者作为一名德国人,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和新的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德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笔触,感受德国人的理陛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