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组成,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富于激情、独立、实际、进取、乐观、敢于冒险、渴望成功、爱慕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从蛮荒之地、欧洲的弃儿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突出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非常值得阅读。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书用轻松易懂的方式,阐述西方典故背后的精神意义与文化符码,图文并茂,叙述深入浅出。本书能为读者打下深厚而扎实的知识和语言基础,更能提升美感与文化诠释能力。该书是《人文社科通识文丛》之一,对于公众人文素养阅读有积极意义。
本书虽然是七十年前雷海宗先生的讲课提纲,但无论就其整体结构言,还是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述上,至今仍有巨大学术价值,可供我国世界史工作者和研究生参考,启人深思。书中具体包括了:黑暗时代之政治与社会、封建时代之政治与社会、资本主义之兴起与新教之伦理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西洋文化的历史,包括西洋文化酝酿时期——黑暗时代、西洋文化期封建时代、西洋文化第二期——旧制度时代、西洋文化第三期——欧美时代。 雷海宗是我国历史学家,《西洋文化史纲要》是其遗著。是书梳理西洋文化史,起自罗马帝国之灭亡、“黑暗时代”之开始,迄于19世纪末。全书纲举目张,结构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其风格类似课堂笔记或备课记录,内容精准,一语中的,无半点赘辞。文中不少名词
......
《阿拉伯语言与文化研究--2012年首届阿拉伯研究年度论坛暨当代海湾发展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分为阿拉伯语言与教育篇、阿拉伯文学篇、阿拉伯国际关系篇和阿拉伯文化篇四个部分。文集中的论文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及兄弟院校的学者们撰写。是多年从事阿拉伯问题研究的一些成果与积累,也反映出各位学者对于探索阿拉伯世界的激情与愿望。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与研究价值,在中阿两国发展全方位的合作的同时,通过本书可以帮助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向来是天下士子的心愿。2009年5月,作者(陈胜利)有幸考上中央国家机关中青年干部第七批赴美培训班。8月10日,我们一行30名同学抵达位于美国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的杜克大 学,12月19日完成学业,前后历时4个多月,13l天。《美国风物——杜克大学札记》内容包括一所南方名校崛起的传奇、入 乡先“问俗”、一个国家,五十种制度、用管企业的办法管理城市、老照片中的中国记忆、向着自由的黑色洪流等随笔作品。 《美国风物——杜克大学札记》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发行。
这本《理性德国》由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和武银强译:德国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国家,这片土地养育了多如繁星的英才,如革命导师马克思,音乐家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同时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爱因斯坦、歌德、席勒、托马斯·曼、黑塞、格拉斯、布莱希特等声名卓著的人物,就像女作家斯塔尔夫人赞誉的那样,德国是“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理性与激情是这个民族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因此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与行动上的热情实干使德国人在世人的眼中显得格外。《理性德国》作者作为一名德国人,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和新的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德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笔触,感受德国人的理陛和激情。
周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召集人、本科教育评估专家。 主要科研成果:著有《阿拉伯语语言学》、《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等、译有《一千零一夜》第三、第四册等,曾发表关于阿拉伯语言、文学、政治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论文40余篇。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材系列:西方文化与礼仪》注重启迪学习者的心智,促进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批判意识及审美情趣的养成;教材具有相应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既不是专业教材的压缩或简化,也不是科普读物。在内容的取舍上,坚持针对性原则,结合实际,精炼出本课程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将基础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材系列:西方文化与礼仪》在写作风格上,教材力求表达简洁,概念明确,方法具体,基本技能可操作性强,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以使本教材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践中,既实用又好用。
《外国人丛书》是一套介绍世界一些国家人文社会状况,进而探讨其民族性、国民性特征的书籍。《俄罗斯人》一书全面介绍了俄罗斯人的历史、政治、科技、文化、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该国的历史、现状、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研究,并有切身的经历、体验和交流。对于读者了解该国的人文社会状况,民族和国民特征有着积极的帮助。 本书所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即从现在能看到的关于俄罗斯人的文献中尽可能地收集出有代表性的人物言行纪录,按照这些言行中表现出的特性连缀成文,从而凸显出某一领域中一类人物的共同性,相信对于这些特性的再次综合将会得到关于俄罗斯人文化性格的总体印象。这些文献包括历史学专著、人物传记、政治评论、报刊新闻等,人物遍及政治、科技、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上海世博会是一次让比利时的国家和各个行政区紧密合作,来促进比利时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会,更是促进商业合作的平台。編者成功地展示了比利时国家的实力,并将一些鲜为人知但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信息介绍给了参观者。 除了介绍比利时及其一些主要特色和景点外,本书还对比利时展馆做了介绍。
本书是为国内大专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或世界文学专业有关硕士学位课程设计编写的教材,为喜爱莎士比亚戏剧并对其有一定了解的人们提供参考。本由14个单元、10篇选读文章及3个附录组成,涉及莎士比亚的9部戏剧,以及莎士比亚翻译、研究和电影改编等课题,可以满足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与研讨的需要。各个单元由预读篇目、选读点评、专题、研究建议和阅读建议五部分组成。预读篇目使得学习者在进入相关单元之前了解有关剧本和评论;选读点评一般选取500行左右英文原作,配以背景注释,对某些片断进行细致的点评;专题是本书为重要的部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展现一些今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研究建议为有兴趣做进一步研究或撰写论文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些可以考虑的切入点和研究方向;阅读建议为想要深入的研究者提供
本书为全书八册本的第六册,即“正午时期”的第二卷。本卷描述、分析了公元9世纪中叶至11世纪初(伊斯兰教历4世纪末)阿拔斯王朝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学术文化的影响。详细阐述了经注学、圣训学、教法、苏非派、语言、文学、语法、词法、修辞、哲学、伦理学、历史学、修辞、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各学科代表人物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下一卷为西班牙(阿拉伯人称之为安德鲁斯)专集。该卷详细论述了西班牙自公元711年至1492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史及其在各学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