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主要内容是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动态地介绍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态、其发展的过程、演变的经历、各时期的不同表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西方文明有相对宏观同时又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懂得西方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各时代的特征如何,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人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等等。
世界上*幸福的地方,不是迪士尼乐园,而是丹麦,这个缺少光照、连狗都可能抑郁的国度。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他们天生就快乐吗?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作家海伦 拉塞尔认为寻找答案的方法只有一个:在丹麦生活一年。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随着海伦 拉塞尔一年十二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了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丹麦一年》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 更丹麦 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本书由《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组成,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富于激情、独立、实际、进取、乐观、敢于冒险、渴望成功、爱慕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从蛮荒之地、欧洲的弃儿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突出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非常值得阅读。
本书从德国社会的各种细节里,见微知著,追溯细节背后的文化及透露的人文精神。书中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建筑、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生活细节。讲透德国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呈现了德国特有的文化内核和社会风貌,帮读者快速了解德国的传统,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德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更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表达。从细节处,读懂一个真实的德国。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激情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
美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国度,不仅是世界上的强国,也常常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潮流。走进美国、了解美国,可以开阔视野和提高个人的认知,可以让每一位读者在短时间内认识美国。 《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从签证移民、教育、留学、旅游、历史、文化等十一个方面,系统地介绍美国。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广泛收集美国的相关知识,然后精心遴选,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均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读《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这本书,帮助读者对美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大洋彼岸的国度不再神秘,为那些还未做好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及早认识美国的契机,同时为即将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更可靠的行动指南。
Array
人们批评美国的文化霸权,同时又批评美国人没有文化,怎样解释这种悖论。马特尔对美国的文化体制展开了全面调查,从档案文献工作到跨越美国的实地考察,在本书中解秘美国慈善机构、基金会、艺术赞助人的运作机制,考察了各所大学与各个族群的文化事业,全面地阐释了在美国这个没有“文化部”的国家,文化何以能够繁荣发展。 美国的文化模式如今在世界上逐渐趋于强势,在这一模式中,联邦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直接补贴固然具有引导作用,但美国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以民主的方式运行,更多是借助于民间的力量。形成合力的有大学和“雅文化”代表的精英主义,也有各个族群和社区的“草根”力量。 在资金方面,虽然政府直接补贴非常有限,但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都通过税收减免的手段对一些非营利性的机构进行间接补贴,慈善捐款与各基金会在文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是一本奇特的史书。马丁以写信的形式写历史,特别是写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伟大民族的历史,在史学领域可能是*的,至少也是十分罕见的。全书由141封信组成,描述了犹太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具有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 马丁自始至终在讲故事,用*为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尽管其中一些内容离我们十分遥远,如圣经时代的历史,但在他笔下都易于理解。虽然他是在给一位老人讲故事,但读者无论老幼,无论什么文化程度和职业,都会渐渐被他的讲述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在他引领下沿着犹太人走过的上下五千年历程慢慢前行。
英国极负盛名的住宅不仅多得令人吃惊,而且也是一些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正如狄更斯笔下《远大前程》中鼠满为患的肮脏旧宅、伊夫林笔下《旧地重游》中奢华壮丽的古老豪宅一般,这些住宅无不反映出鲜为人知的文学情缘。 探讨这些英国的住宅群落,并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曾居住于此并在此获得灵感的作家。《优雅的相遇》利用84副插图,全景展现48位英国作家及其在各地故居的情况,并探讨这些居所对他们写作的影响。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故居曾经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磨炼过他们的创作才华,才有现在这些*秀的不朽的文学作品,这些神秘的故居正是成就这些文学巨匠的地方,正是他们作品的诞生地!
从2005年迄今,鲁成文先生十多次前往德国地区游历,足迹涉及100个城镇,其中在德国境内自由行9次。对这一国家文化感兴趣的人前往德国旅游,无不希望带着真情预先知悉更多的德国文化知识,《德国文化漫游》旨在满足这种阅读需求。 全书篇幅宏大,用图精美,笔调轻松通畅,行文客观平易,以雷根斯堡、拜罗伊特、纽伦堡、哈雷、奎德林堡、韦尼格罗德、魏玛、瑙姆堡和柏林等九个城市的自然名胜和历史文化景点为叙事节点,既交代了游历这些景点的部分旅游攻略,更以浓厚的笔墨将挖掘并呈现了与这些景点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历史文化知识。对那些前往德国的游游者和其他对德意志文化饶有兴致的阅读者,此书足以成为一本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指南性读本。
本书系历史学者唐小兵的北美访学录,记录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哈佛大学的遐思见闻。从温哥华的UBC,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相隔十年的访学经历,串连起一位青年学人的学思历程。初次访学的局促与好奇,再次访学的从容与稳重,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观察与反思,对文化名家的探访与交流,使本书既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为读者了解北美学术文化与人文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导览窗口。
张子秋、刘雯主编的《你所不知道的俄罗斯》共八章,每章有围绕相应主题的美文四至五篇,从俄罗斯的各色文化现象着眼,涵盖了俄罗斯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政治宗教、文学教育、历史名城、艺术体育、民俗工艺、国情地标等方面的阅读材料和知识介绍,是一本既适合俄语学习者、爱好者品读,又适合希望了解俄罗斯文化的读者涉猎的双语阅读书。在材料内容选择上,一方面根据文章编纂的线索,按照历史时间、领域分类或知识层次进行材料的拆分与整合,将有阅读价值的观点和知识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立足于读者的兴趣需求,对伏特加、套娃、天鹅湖等较为知名事物的特色和渊源进行更加深入的介绍。
权力与胃口相关,食量大意味着统治力强?通过餐桌和宴会,可以保持属下的对立和竞争从而维持均衡?没有免费的午餐,白吃白喝后一定要履行责任?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它怎么吃饭?国家领导人吃的能力预示着他治理国家的能力?餐桌上,就连一块桌布都有特别的意义? 告诉我你成天吃什么,我肯定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这是一句十九世纪的名言,现在的人还经常这么说,用这句话形容吃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合适不过了。 餐桌和美食,与人的性格相关,更与权力紧密相关。 从远古时代的希腊宴会,到路易十四的 至上餐桌 ,到十九世纪的共和国宴会,到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的晚宴,《权力的餐桌》为读者细述了餐桌与权力的漫长历史。人们是如何在餐桌上实现了控制与驯服的?宴会的排位,是怎样实现了与会者的整合与分化的?宴会上饮酒的作
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 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的论述,并通过解读 鹅妈妈的故事 、 小红帽的故事 等童话故事以及警察档案和知识树等多种文化现象,对法国文化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本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不是迪士尼乐园,而是丹麦,这个缺少光照、连狗都可能抑郁的国度。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他们天生就快乐吗?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作家海伦·拉塞尔认为寻找答案的方法只有一个:在丹麦生活一年。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随着海伦·拉塞尔一年十二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了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丹麦一年》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更丹麦”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本书是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时的观感笔记,包括《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这三部分内容,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回顾了美国的历史,以敏锐的触角分析了美国人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走向崛起中的作用。此外,作者还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的不同,这种对东西方文明差异的深刻洞察,为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了别样的思考。
本书研究的是十四、十五世纪的历史,研究的是中世纪文明的结束阶段。作者正是本着上述观点,试图真正理解凡·艾克兄弟及其所处时代,亦即试图从它与当时时代生活的联系中来理解。而现实已经证实,那个时代文明的种种形式中所共有的一点,就是它们均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更甚于它们与正孕育的未来的联系。因此,那个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不单对艺术家用如此,对神学家、诗人、史学家、君王和政治家也是如此,都应被当作是对过去的完善与终结,而非新文化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