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欧洲文明史》系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弗朗索瓦 皮埃尔 纪尧姆 基佐(1787 1874)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 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凡八讲,是作者十年间给硕士生讲授 古代中国学术史研究 课程的讲义结集,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应当掌握的学术方法,以及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历程。本书重点讲述思想史若干大关节上的研究史,以此呈现学术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以及应读的基本文献。 本书经作者十余年反复修订,内中含有作者希望改变文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思考,值得反复研读。
1992年,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卷书:《文字之前 卷一:从计数到陶筹》和《文字之前 卷二:近东陶筹目录》。在这两卷书中,丹尼丝 施曼特 贝瑟拉阐释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她认为,公元前四千纪晚期近东地区出现的楔形文字 世界上已知的早的文字系统 由原始的计数方式发展而来。 《文字起源》一书选取了上述两卷书的部分材料,为大众读者和学生们讲解了施曼特 贝瑟拉的理论。本书以伊朗、伊拉克、雷凡特和土耳其等地116处遗址的8000多个陶筹或计数器的标本为基础,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由此记录下了楔形文字系统的直系前身。
一个穷困潦倒的家丁陷入了 除当强盗,别无生路 的生死抉择,他该何去何从? 一桩简单明了极易侦破的杀人案,因当事人各执一词而陷入扑朔迷离的困局,他们为何抢着当凶手? 一个因长鼻子困扰大半生的老僧禅智终于如愿以偿将鼻子变短,可不久他就懊悔不已 一代枭雄项羽为何要自刎乌江,他是真正的英雄,还是沽名钓誉的懦夫? 日本近代杰出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短篇小说集《罗生门》,收录其代表小说、散文共26篇,从多角度展现 日本短篇小说鬼才 的光辉艺术成就。 全书所选篇目取材新颖,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离奇,寓意深远,人物上至庙堂高官,下至市井小民,可说将日本大正时代的人物百态如走马观花般呈现出来,堪称时代的缩影。历经百年,读来依旧摄人心魄、感触深远。 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已成
当今,任满足可行性的要求下,人们正在将可能的未来与技术媒体合而为一。迄今为止的各种媒体历史,都适应于这样的要求。它们有义务反映由简单事物直线发展到复杂事物的观念。而这本媒体考古学,却另辟蹊径。它让时间箭头从 现在 掉过头来,穿越以往的种种事件和人物后才指向可能的未来。它展开了一个范围广阔的搜索运动,去寻找那样一些理念、构想和实践,所涉及的是当时还不可能实现成为媒体式事物、而后来又遭大家遗忘和排斥、甚或至今还毫不为人们所知的那些探险式的作为,由此产生出一大批令人振奋的发现,给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富有建设性的多样性。在此,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于它有潜能去消除人们的恐惧感,满足那些致力于全球化的实践家们的需要,而在于它能有助于展开想象力和诗意的创作。就这个意义而言,齐林斯基
由于对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热爱和研究,布莱希特被同时代人称为 中国人 ,而他在流亡丹麦期间的诗作《老子流亡路上著 道德经 的传奇》更是将他与中国的老子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对布莱希特这首诗的评价高度一致,如认为它当属 布莱希特最为著名的诗歌之一 20世纪最为优美的德语诗歌 等,即便有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但学者们对诗作中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风格的行文方式却甚少关注。这部作品是如何创作产生?应怎样把握其源头、修改和最终成品?当这部诗作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时,应如何理解诗中的句子? 本书通过研究该诗作的手稿(1938),不仅从文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德国的强大影响,而且指出布莱希特在接触道家思想之前就早已有类似道家的哲学思考,他在诗作当中描绘的老子形象其实是流亡中布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解放神学家珍妮特?罗德里格斯、文化人类学家特德?福蒂尔——借助四个精彩案例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文化记忆有何作用?它维持集体信念,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机制何在?在面对文化压迫时它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人们进行反抗?四个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信仰延续和文化抵抗中的价值。本书旨在就边缘文化群体的文化记忆问题展开多角度论述,以体现理解文化记忆问题的多种可行性方法。
本书是作者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随潘光旦先生赴川东南、鄂西南走访土家期间留下的摄影纪录和田野日记。潘光旦先生凭借古籍文献资料整理和细致的田野考察,科学地总结出土家人独特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促成了土家族的科学认知。 川鄂之行是潘光旦第二次土家调查之旅。作为学生和摄影记者,张祖道随行参与了这次调查,用影像和笔记录这次调查的全过程。书中既有新中国朝气蓬勃的建设场景,也有土家人淳朴的生活,朴素自然的影像和文字为我们交织出1950年代中国西南地区真实的社会景象。
生 与 熟 是汉人社会与文化中的一组基本的分类范畴,它缘起于日常生活,并扩展、渗透和弥漫于社会文化的各层面,具有多重性的意义。本书向读者全面地展示 生/熟 分类范畴在汉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及文化实践中所具备的深刻寓意,并以此作为解读中国汉文化整体逻辑的一个密码。 作者运用本土社会文化素材的解读,扩展了列维-斯特劳斯的 生/熟 概念的解释力。
影像 是艺术表达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传播符号。在大众传播中,它特殊的符号性和其自身所传达意义的无限可能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 视觉神奇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 影像 传播事业以一个个摄影队、放映队为基干,从无到有、有小及大、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真实而形象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山西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山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支援前线的艰苦岁月,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山西犯下的种种罪行。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日美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与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关系问题等方面的态度和表现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是日本的美国问题专家松田武教授在美国的解密档案等大量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四十多年研究的成果。对于全面了解日美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日本作为美国曾经的敌国,为何在战后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重要的盟国? 2.为了在战后对日本实施有效的改革和管理,美国针对日本进行了怎样的“地域研究”?美国的“地域研究”成果作为美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对于美国成功实施对日本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战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美国为何没有坚持对日占领时期的民主改革,而是在明知军国主义余毒尚未肃清的时候,让许多在战后初期被清除出重要岗位的军国主义分子重
《色彩列传 黑色》英文版获得2009年独立出版商出版奖艺术类铜奖,以及 CHOICE 杂志选定年度杰出学术著作。亚马逊网站五星好评。 本书是米歇尔 帕斯图罗 色彩列传 系列的第二部。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黑色一直属于色彩之中的一种,在各种色彩体系中,黑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色分别位于色彩体系的两极。然而到了近代初期,黑色的历史出现了转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图画的传播以及新教改革,黑白两色的地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数十年后,牛顿发现了光谱,这个新的色彩序列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光谱之中,并没有黑色和白色的位置,于是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黑色与白色不再能被称为色彩了。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首先在艺术领域,随后是社会认知中,后是科学领域,人们逐渐重新将黑色纳入色彩世界之内。本书特别突出了黑
《尼罗河畔的曙光》考察了古代埃及文明起源及早期历史,分析文明发生和发展的脉络和动因。这一过程涵盖了涅伽达文化时期,早王朝时期与古王国时期。全书以古埃及文明的消亡与再发现为引,以近现代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探寻埃及先民从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所经过的路径,为读者呈现古埃及文明独具特色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这部著作展现了古埃及文明早期发展的全景,解读人类文明从何而来,文明的起源如何关联历史与未来。
本书是法国大学生的语言学入门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变化进行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一种语言为何诞生、如何诞生以及如何变异和演变。本教材也可作为对法语的形成与演变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 部分 法语与历史 论述语言的 外部历史 :哪些历史事件、哪些决策造就了法语?这些事件和决策造就了哪种法语,是国王的语言,还是民众的语言? 第二部分 法语与语言变化 尝试通过法语史上的典型案例回答关于语言演变的问题,论述曾经影响了法语的几个重大变化:词汇变化、名词和动词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变化、正字法的确立。 第三部分 历时语言学研究 评注不同时代的文献和文学文本,作为理论的例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言在各个世纪历经的演变过程。
本书通过对两千年来中国兵员组成、兵制和兵文化的考察和剖析,从某种特定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反思。书中对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架构的关系、皇族血统退化与中国国力盛衰的关系、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等问题皆有精彩独到见解。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历来受到国内外游客信众的青睐,历代留存下来的游记作品自然也有不少,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今人了解当时五台山的实际面貌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进入民国之后,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行主体开始由官员士人向普通民众转变,造访五台山的旅行者数量开始增多,以致留下来的游记数量也大幅增加,其记录的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变迁极具时代特色。民国时期的五台山游记,数量众多,散见于报纸、期刊、图书之中,除少数游记被整理外,绝大多数游记尚无人进行整理。本书将这些散见的五台山游记整理出版,既可以扩大五台山的知名度,又为普通民众和学者了解五台山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
驴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丝绸之路的文化空间是一幅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化的图景,虽局部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但其文化发展整体上是连续的,没有出现明显的文化断层,这与丝路贸易上的商业精神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从 史视阈出发,家驴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 诠释了人类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特点。丝绸之路可视为一个将不同文明联合成一个“综合体”的“ 大”的文化空间,这需要学界在历史语境下重新审视丝绸之路文化的意义和内容。而本书的主旨,正是意在借助上述视角,探讨家驴在丝绸之路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