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 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 的力作。本书写作于抗战时期,是钱穆先生在完成《国史大纲》后,系统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史的经典之作。 钱穆先生从地理背景、国家观念、治理手段、经济政策、民族意识、生活形态、宗教思想、文艺学术等方面对中华文化进行评介,兼及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中国文化是 举世农耕和平文化秀之代表 。本书有指陈,有回顾,也有展望和预测,集中反映了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钱穆经典著述简体横排版之一种。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 明朝。前七章分别讨论明代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中的七个侧面,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 动 与 止 的观念,有关图像与知识的分类,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空间和时间、娱乐和武力的视觉表达 第八章则讨论了明代灭亡之后的 明代 ,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作者把全书比作一幅绘有八个段落的长卷,并非钜细靡遗,但具典型性。 书中的199幅插图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然而,作者无意写作一部把各种不同材质、形式、尺寸的艺术品串联在一起的 明代艺术全史 ,而是试图在明代各种艺术品、物品之间
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并凭借概念成为历史。没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概念,便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历史观。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发展变化,亦即概念的延续、变化和新意,发现并阐明概念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别及其起源和成因。历史基本概念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 表征 ,也是能够直接影响历史变化的 因素 。 谈论概念史,向来首推德国。作为历史语义研究的一个范式,概念史率先在德国登上学术宝座并获得国际声誉。它在德国的确立、成就和深入研究,领先于其他国家,对当今世界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书介绍和探讨的概念史理论设想、具体实践和发展变化,主要依托于德国经验。概念史在史学研究中的目的是,借助概念理解历史。
自2001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阿富汗有一段难得的窗口期,援建力量得以进入阿富汗。印度女记者塔兰在这段和平期内多次往返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用漫步的方式反复探索这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体察它的过往与当下、社会与民生,进而思考冲突与和平如何塑造这座城市,如何让它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 这是一座随着每场新战争的席卷而被残酷地抹去和重新绘制的城市,塔兰借由深入的探访和细腻的文笔带领读者挖掘出喀布尔幽灵般迭代的过去和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在急剧变化的政治现实中捕捉那些相对稳定的文化与社会连接,在遗忘中打捞记忆,在断裂中发现连续,在暗影中寻觅光亮。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欧洲文明史》系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弗朗索瓦 皮埃尔 纪尧姆 基佐(1787 1874)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1973年,彼得 马西森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 夏勒一道,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险。在神秘的夏尔巴人的帮助下,他们艰难跋涉两个月,徒步四百公里,前往人迹罕至的多尔帕高地,寻访神秘的水晶寺,调查喜马拉雅岩羊,还想一窥稀有而美丽的雪豹。在当年,这趟旅程可谓危险重重,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马西森而言,这也是一场非凡的 心灵之旅 雪域高原的壮丽风物,接近神性的山民,禅修的启悟,也在慢慢抚平他内心的伤痛
有一种食物既被一部分人所深深迷恋,同时又让另一些人厌恶到无法入口;既出现在*为庄重神圣的宗教场合,也在*为贫穷人家里被享用;在古代被称为包治百病的长寿食物,在近代却被认为是不洁的根源;既出现在我们日常饮食的各个角落,却从来不被我们所认真看待 这种食物就是发酵食物。 它有一种魔力,能让草原民族将四千年前偶然发现的一株菌落传承至今,能让阿拉斯加的淘金者每天怀抱着酵母进入梦乡,能让朝鲜半岛上的邻里变得更加友爱团结,能让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中也能健康生活,也能将太平洋中红鳍东方鲀体内的剧毒化于无形。
《尼罗河畔的曙光》考察了古代埃及文明起源及早期历史,分析文明发生和发展的脉络和动因。这一过程涵盖了涅伽达文化时期,早王朝时期与古王国时期。全书以古埃及文明的消亡与再发现为引,以近现代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探寻埃及先民从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所经过的路径,为读者呈现古埃及文明独具特色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这部著作展现了古埃及文明早期发展的全景,解读人类文明从何而来,文明的起源如何关联历史与未来。
1992年,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卷书:《文字之前 卷一:从计数到陶筹》和《文字之前 卷二:近东陶筹目录》。在这两卷书中,丹尼丝 施曼特 贝瑟拉阐释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她认为,公元前四千纪晚期近东地区出现的楔形文字 世界上已知的早的文字系统 由原始的计数方式发展而来。 《文字起源》一书选取了上述两卷书的部分材料,为大众读者和学生们讲解了施曼特 贝瑟拉的理论。本书以伊朗、伊拉克、雷凡特和土耳其等地116处遗址的8000多个陶筹或计数器的标本为基础,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由此记录下了楔形文字系统的直系前身。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 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凡八讲,是作者十年间给硕士生讲授 古代中国学术史研究 课程的讲义结集,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应当掌握的学术方法,以及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历程。本书重点讲述思想史若干大关节上的研究史,以此呈现学术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以及应读的基本文献。 本书经作者十余年反复修订,内中含有作者希望改变文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思考,值得反复研读。
本书为新时代 一带一路 古文明文献萃编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文献汇编,主要是为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难得的原始资料,也可以让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产生直接的观感。一部部文学作品让读者认识苏美尔和巴比伦人关于世界、人类起源和自身的理解,一篇篇铭文让读者了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演进,一份份契约和管理文书让读者看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生动的经济生活,一封封书信让读者感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鲜活的生命。
《色彩列传 绿色》英文版获得2014年《卫报》*书籍奖,2014年TheAustralian.com*图书奖,以及2014年《环球邮报》评选的75本*圣诞礼品书之一。 本书是米歇尔 帕斯图罗 色彩列传 系列的第三部。绿色似乎是一种复杂多面的色彩,其象征意义是模糊暧昧的:它一方面象征生命、活力、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毒药、不幸、魔鬼以及一切彼岸生物。本书从社会、艺术与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勾勒出绿色在欧洲社会中,从古希腊直至今日的历史。他重点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绿色曾是一种难以制造,更加难以固化在织物上的色彩,它不仅象征植被,更是命运的象征。绿色颜料和绿色染料的化学成分都是不稳定的,因此绿色曾经与一切善变不稳定的事物相关联,它能象征的东西包括:童年、爱情、机遇、赌博、巧合、钱财。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绿色象征自然的意义才
本书通过对两千年来中国兵员组成、兵制和兵文化的考察和剖析,从某种特定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反思。书中对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架构的关系、皇族血统退化与中国国力盛衰的关系、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等问题皆有精彩独到见解。
《色彩列传 黑色》英文版获得2009年独立出版商出版奖艺术类铜奖,以及 CHOICE 杂志选定年度杰出学术著作。亚马逊网站五星好评。 本书是米歇尔 帕斯图罗 色彩列传 系列的第二部。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黑色一直属于色彩之中的一种,在各种色彩体系中,黑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色分别位于色彩体系的两极。然而到了近代初期,黑色的历史出现了转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图画的传播以及新教改革,黑白两色的地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数十年后,牛顿发现了光谱,这个新的色彩序列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光谱之中,并没有黑色和白色的位置,于是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黑色与白色不再能被称为色彩了。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首先在艺术领域,随后是社会认知中,后是科学领域,人们逐渐重新将黑色纳入色彩世界之内。本书特别突出了黑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是一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学术思想史等众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综合研究。它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扎实的古文献基础,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以现代考古手段所获的地下出土材料,而且还必须运用视角广泛的比较和理性充分的思辨,对所有这些基础资料和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作者以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丰富积累和不断探索这一课题的独到心得,用十组相关力作,构成了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专题的系统论述。
本书旨在宣扬帆船文化和海洋文化,对世界各地区帆船的特点、发展过程、著名的航海业绩与海上战斗以及有关的著名人物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本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对历史上的一些疑点,去伪存真,寻求实情。因为只有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才能 古为今用 ,并为今后的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加以发扬光大,是战胜竞争对手的不二法门。这在船舶、航运和海军的发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与国内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的内容比较全面,系统性也较强。全书较为详实地介绍了东方国家的帆船和航海发展情况。西方著作很少谈到的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和 南岛语人的航海伟绩 等,本书都有所介绍。
这本包罗万象的书不仅呈现了关于诺贝尔晚宴菜单的所有众所周知的事实,还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既有关于诺贝尔晚宴本身的,也有关于瑞典国王和王后每年12月11日在王宫为获奖者举行的传统宴会。书中以美食达人为核心,重点讲述一个世纪里历届盛宴供应的食物和饮品,详细罗列并分析了每场晚宴的组成和内容,如后厨的诸多工作、葡萄酒的倾倒方式、男女服务员面临的特殊挑战等,为读者提供了多个有趣的视角。
内藤湖南为近代日本研究中国史的重要学者,也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被誉为 东洋史的巨擘 。本书共收录内藤的十八篇演讲记录,内容庞杂丰富,从纸张、染织、版本史等具体的文化研究到宏观的东西洋文明批评,从上古文明到民国时事观察,从中国中世史到满洲史地,皆有所论列,较其《清朝史通论》《支那史学史》等严肃的专门史著作,本书可谓多方面体现了内藤史学的基本面貌,其中关于中国中世、近世的若干文章(如《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更是为京都学派的治学取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或许将花称为商品或者人工制品实在有失浪漫,但现今的鲜花却兼有这两种属性。花卉贸易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鲜花都是实验室制造、试管育种、工厂种植、机器收割,接着被打包装箱、拍卖出售,然后搭乘飞机漂洋过海走进大型超市或当地花店。艾米 斯图尔特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这些花的花形更大、色彩更艳、茎杆更强韧,远非自然之力可以生成。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鲜花帝国》深入探讨了这种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与相融。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庞大的花卉产业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花卉的看法,同时也给读者带了了思索。而中国的鲜花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书中提到的关于有机认证、新品种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从农业诞生以来,对动物的驯养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本书讲述了猫、狗、牛、马四种和人类*为亲密的动物被人类驯化的历史以及二者不断发展的关系。与其说是被人类驯化,倒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人类。原文副书名中 unnatural 一词,正是直接准确的涵盖了本书的写作范畴,也概括出这几种动物和人类产生交集的历史。本书作者是知名记者,终身致力于研究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宠物与人类的关系。他自己养狗、骑马、牧牛,也参与犬赛和赛马运动。通过这些活动,他深入了解了这些动物们驯化的历史,以及他们生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书中讲到了人为育种的宠物狗和猫,天生疾病却被过度繁殖的马,以及一些超级产奶的牛,其中某些调查和披露的内情令人发指,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和思考,不仅有助于了解动物的生存和福
教堂音乐庄严神圣,纯净空灵,凡是去过教堂的人都会对它产生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它还能够找到如此众多的知音,赢得他们的倾心聆听和热情演奏。对于所有想要深入了解众赞歌、康塔塔、弥撒曲、清唱剧、安魂曲、赞美诗的人来说,这本亚马逊年度*图书能提供阅读的享受,并有助于读者一饱耳福。教堂音乐的奇迹在于:它所源自礼拜仪式、教区和修道院的歌曲和旋律大都超越了特定环境的界限和宗教意味,走出教堂,在不同时代都能为不同的人群所接受。不论是格里高利圣咏还是巴赫的管风琴作品,乃至亨德尔、莫扎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宗教作品,早已超越了孕育它的土壤,成为了整个世界的音乐财富。
当今,任满足可行性的要求下,人们正在将可能的未来与技术媒体合而为一。迄今为止的各种媒体历史,都适应于这样的要求。它们有义务反映由简单事物直线发展到复杂事物的观念。而这本媒体考古学,却另辟蹊径。它让时间箭头从 现在 掉过头来,穿越以往的种种事件和人物后才指向可能的未来。它展开了一个范围广阔的搜索运动,去寻找那样一些理念、构想和实践,所涉及的是当时还不可能实现成为媒体式事物、而后来又遭大家遗忘和排斥、甚或至今还毫不为人们所知的那些探险式的作为,由此产生出一大批令人振奋的发现,给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富有建设性的多样性。在此,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于它有潜能去消除人们的恐惧感,满足那些致力于全球化的实践家们的需要,而在于它能有助于展开想象力和诗意的创作。就这个意义而言,齐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