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 梁陈方案 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 大屋顶 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批判复古主义 、 大跃进 、 整风鸣放 、 文化大革命 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本书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出发,讲述了广大读者对博物馆普遍存在的30个误区。本书将带领读者逐步揭开博物馆工作的层层神秘面纱,消除长期以来大众对博物馆的部分误读或猜测,让每一位热爱博物馆的人去发现一个更真实、立体的博物馆。
《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作者对老北京天桥 杂吧地 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手资料。 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 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在书中,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 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 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 下体 ,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 城市生理学 的概念
本书是一个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经典读本。全书以今天北京的空间地域为大致范围,举凡书写山川地貌、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文化流变等的文字,都在选文之列。三千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文化在不断地积淀、淬炼、壮大、升华,从边缘到中心,从支流到主流,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今,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脉标志,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此书旨在唤起北京人浓重的乡愁,为国人提供了解首都北京的经典读本,向世界展示北京文化的代表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在延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需要的建设和发展。本书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以区域性文化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性文化为基本结构,分五个历史阶段,从北京城市的文化定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保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教育事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等九个基本文化层面,立体多维地展示、概括、阐述北京文化6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摄影师沈继光从1983年至今,用胶片和数码相机拍摄了几千幅关于北京的照片,包含了北京这座古城的具有文化、历史韵味的各个角落,有宫阙、庙宇、城墙、公园、学校、胡同,等等。本书选取了200幅左右的作品,基本都是首次发表,呈现出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韵味,作者称之为 北京的神情 。基于 形式即内容 的艺术追求,沈继光的摄影作品追求形式之美,精心把握拍摄角度和画面细节,从而让每一幅图片都具有审美韵味。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格致之路--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为北京文化史科技卷,作为专门史,特别是科技史,本书打破按编年写史的常规写法,而强调真实体现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把北京及其前身的数千年历史大体划分为几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内则按学科领域写。作为地方史,特别是北京这样一个文明古城的地方史,本书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反映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把北京作为国都之前和作为国都之后作为两个大的阶段,对前一阶段更突出其自然条件对科技的影响,后一阶段则更突出其人文条件对科技的影响。
本书是 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书系 中的一本。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北京民间曲艺进行介绍讲解,深入浅出,旨在引领读者感受京腔京韵的文化魅力。
《京华事略 北京纪闻》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之“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集成”系列中的一册,本书由《京华事略》《北京纪闻》合集而成一本。《京华事略》为日本北京话教材,作者为晚清旗人金醒吾。该书之原本系竖排繁体,无句读,无注音。《北京纪闻》由岡本正文编译摘录了足以窥见北京风俗习惯、官衙商贾状态的报道,经金卓安校订审阅。校注者对其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这项工作不仅将为今后的早期北京话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而且将极大地推进汉语研究,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出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