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历史发展,是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中轴线》作者李建平先生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北京中轴线 。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轴线上特色建筑的左右对称文化、神秘数字文化、九门宫阙文化、桥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图书。
《古代戏曲中的北京》是一部以北京历史文化、城乡风土为主题,或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的我国古代传统戏曲选集。该书突出地域视角,以元、明、清断代分章,共选收与北京相关的古代戏曲剧本近三十种,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所作《闺怨佳人拜月亭》始,至清人黄燮清所作《帝女花》传奇止,或全本,或片段,奉献给读者。编者希望借助戏曲文本,使今人透过戏曲人物、戏曲故事、戏曲场景,真切感知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的生活,体会这座古老都城多元与包容的气度,体味其于悠悠历史中曾经历的幸福与惨烈,感受其中流淌的厚重持久的生命活力。
本书是作者继《胡同儿里的溜达》出版以来广受好评的胡同系列第三部,主要介绍了北京曾划入旧称 崇文区 的各个胡同,以图文并茂讲述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一起去寻找那些被流水带走了的光阴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文字和照片,无疑是为渐行渐远的北京胡同保留一份宝贵且美好的记忆。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的文化灿烂丰厚。《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从建筑、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并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把握城与人的关系及其特质,配以精美图片,全面展现了北京的非凡魅力。从梳理人类发祥地到天下帝王都的发展历史,再到勾勒现今北京城与人的存在方式,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宏阔与宽厚、包容与亲切 寻觅北京的历史是一次快乐的精神遨游,会让人陶醉其中;品味北京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情绪体验,会让人回味无穷。
北京中轴线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历史发展,是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中轴线》作者李建平先生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北京中轴线”。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轴 特色建筑的左右对称文化、神秘数字文化、九门宫阙文化、桥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图书。
《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记述了白云观和东岳庙各方面的情况。在卷一白云观小志中,作者引经据典考证了白云观从唐代建立到清代的发展历史。卷二白云观记事,记述了历代方丈、道士小传、斋日、道观之区别、授戒、道士之生活及宗规、方丈资格、经济的状况、道教分派。卷三诸真宗派总簿,共记八十六派。卷四白云观碑志,收录了明正统时至民国十七年的碑文。卷五为东岳庙志,分小史、碑志、方丈、东岳庙与白云观之异同四部分,并附七十六司说。卷六东岳庙七十六司考证,七十六司指的是俗传的地狱中的各衙门。卷七补汉天师世家,从五十代天师记起,到六十一代天师止。附录为白云观调查报告。
在老北京话中, 勤行 专指饮食行业。本书口述人陈连生先生是北京餐饮业的老前辈,在 勤行 里摸爬滚打60余年,其个人经历本身就是餐饮行业历史的一面镜子。这部口述综合了陈连生一生餐饮的经历与经验,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他在 勤行 的生涯、 勤行 的传统、 勤行 的变化三大部分,其中涉及北京小吃的历史、品种、制作方法和标准规程以及厨艺传承和经营之道,既是一种北京饮食文化风貌的珍贵记录,也可管窥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亦有助于读者较为清晰地看到他作为一个北京人、一个餐饮人的历史坐标和行业贡献。
本书分十个部分:胡同知识、胡同味道、凄凉拆迁、人文视角、胡同别韵、 文革 遗迹、老外进驻、胡同风情、首都威严、胡同余音。图文并茂,用有温度的镜头和简练的文字,忠实记录了胡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活韵味,十分难得而且珍贵。 《北京胡同》首次出版于2011年3月。曾多次荣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北京王府井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并于2013年入选第三届北京阅读季*受大众喜爱的 十大影响力图书 。 此次出版,为忠实记录老胡同的历史变迁和原始风貌,仍以首版拍摄于2004-2009年间的照片和一些资料图片为主体。为便于读者今昔对照,又增补了拍摄于2015-2019年的部分照片。
从故事中学习汉语,是日本汉语官话课本的一大特色,包括从西方故事改编而来的《伊苏普喻言》(1879)、燕山管窥居士编纂各种市井传奇、因果报应的故事《搜奇新编》(1916)、金国璞编译的侠客故事《北京官话今古奇观》(1904)。本卷拟对以上原书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伊苏普寓言·今古奇观·搜奇新编》作为“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丛书中的日文卷其中一本,对早期北京话语言研究、民俗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汉语教学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从建国门到复兴门:漫步长安街》选择从建国门桥出发,因为这里曾是饱受苦难的国人寄托建设一个全新强盛国家的梦想之地。由此自东而西 漫步 ,古观象台历经了600年的兴衰流变;中国海关总署目睹了百余年间国门主权丧失又重获的曲折;坐落于贡院旧址之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见证了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陈列的识字证、妇女选民证和土地证等物,是中国妇女地位提升的直接体现;巍峨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彰显着泱泱大国的雄浑力量;美轮美奂的国家大剧院映射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沉淀和文化自信 一路直到长安街西端的复兴门,今天中国教育电视台就坐落于此,它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理念与梦想,与我们一起见证十里长街,百年风雨
“西山文化带”内,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集成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传承弘扬西山 历史文化,打造首都名片、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使命, 是时代担当。为 好地将西山文化带所蕴藏的深厚底蕴向世人展示,编撰出版《西山文脉——西山文化带系列丛书》系列丛书适时,且意义重大。三山五园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也是西山文化带的核心、园林的修建依托于这一地区 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园林建成之后成为清代皇室的又一活动中心,因此对三山五园的修建、发展、政治影响,以及一起为代表的皇家文化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宣武门外在明清一代便是人文荟萃的所在,邓云乡先生曾住右安门里仁街,确是个宣南人。本书稿虽名为“宣南”谭,实则是谈旧京文事的掌故风物,包括老北京的人物、风俗故事等。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读者若身临其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秉烛夜谈。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藉由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本书是一个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经典读本。全书以今天北京的空间地域为大致范围,举凡书写山川地貌、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文化流变等的文字,都在选文之列。三千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文化在不断地积淀、淬炼、壮大、升华,从边缘到中心,从支流到主流,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今,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脉标志,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此书旨在唤起北京人浓重的乡愁,为国人提供了解首都北京的经典读本,向世界展示北京文化的代表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在延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需要的建设和发展。本书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以区域性文化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性文化为基本结构,分五个历史阶段,从北京城市的文化定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保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教育事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等九个基本文化层面,立体多维地展示、概括、阐述北京文化6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