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上海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收录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展现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本书不仅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集,更是一座城市的视觉历史,通过图文的立体呈现,为上海绘就一幅肖像,预示一座 世界城市 的风采。本书所收录图片反映了上海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海的科技经济、市民生活、艺术创新、城市建设等,总体通过图片生动诠释了 世界城市 的内涵、品质、特色,是一部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图文作品。
本书收录作者布面油画作品120余幅,内容多以上海历史建筑及里弄市容风貌为主,例如愚园路1315弄4号路易艾黎故居、嘉善路117弄新兴顺里、复兴中路老洋房、淮海中路1842-1858号武康大楼、永嘉路茂名南路路口等,描绘的虽是上海普通人日常所见所历的场景,折射出的却是少有的沪上寻常市井间的温暖人情。此外,辅以优美文字,皆是作者所见所闻的家长里短。絮絮叨叨间,流淌出一段别具韵味的上海往事。
本书是教1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统筹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上海地区方言调查整理的成果。其内容是两个国家工程的成果。 2011年国家语委开展保护保存国家语言资源的相关工作。上海地区是建库工作首批试点省市之一,确定上海方言调查点12个:浦西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各一个,崇明、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川沙、南汇各一个,后又在奉贤金汇地区增加了两个调查点。该项目集中了上海市方言学研究的主要力量,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分工负责,许宝华教授和颜逸明教授指导,游汝杰、钱乃荣、张慧英等多位学者参加。该课题2015年通过国家语委组织的专家验收。 2015年起,在有声数据库基础上,上海市语委根据国家语委的要求,启动上海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本书是上述
本书是在《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出版四周年之际,重新推出的典藏版,在开本、排版、装帧、图文等方面打磨优化,是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共收录上海 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服务于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对外讲好上海故事。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史和性学史的研究专著。本书作者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扎实的学识水平,搜罗了大量的中、西文报刊、档案资料和著述,对近代上海的和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他从剖析高级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状况入手,对近代上海的市场、场所及由此产生的性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再现了旧上海风光而悲惨的卖笑人生以及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种种罪恶勾当。最后,本书还对历届上海政府管制的失败及当时民间团体对的救助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本书是浦东文化丛书第三辑的一种。全书以中医人物和中医草堂为重心,将上海浦东自宋元时期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医人物、中医草堂、中医著作、医案、药方等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整部书稿反映了浦东中医发展历程,浦东中医人物为祖国医学作出的贡献,构成浦东中医文化的华丽篇章,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
本书探讨了上海民俗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视角评说上海民俗如何影响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和品性。本书还对上海民俗文化如何适应时代的创造性转换,以及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城市发展中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设想。本书不仅细说了上海民俗的来龙去脉,也从历史、社会学等角度评述了上海人的性格特征和处世理念。本书史料丰富,附有不少1949年之前的珍贵图片。
当我在上海这个城市里穿行,那些平凡的、不平凡的,年轻的和不年轻的人们,他们在这个变得通俗和现实的城市里,描绘和编织的故事,令我感动。这些故事里有浪漫也有真情,更多的是现实的人生。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史和性学史的研究专著。本书作者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扎实的学识水平,搜罗了大量的中、西文报刊、档案资料和著述,对近代上海的和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他从剖析高级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状况入手,对近代上海的市场、场所及由此产生的性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再现了旧上海风光而悲惨的卖笑人生以及这种灯红酒绿、
张丽丽、焦扬主编的《上海家庭文化建设蓝皮书(2012)》总结回顾了上海家庭文明建设30周年工作经验与工作成效,认为上海家庭文化建设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以求稳定、促文明为主的上海家庭文化建设启动与探索阶段(1978-1992),二是以求质量、促德育为主的家庭文化功能提升阶段(1992-2001),三是以求长效、促和谐为主的家庭文化制度与政策创新阶段(2001-至今)。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型问卷调查,客观描述当前上海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上海家庭幸福感以及上海家庭文化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内在关系。
张丽丽、焦扬主编的《上海家庭文化建设蓝皮书(2012)》总结回顾了上海家庭文明建设30周年工作经验与工作成效,认为上海家庭文化建设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以求稳定、促文明为主的上海家庭文化建设启动与探索阶段(1978-1992),二是以求质量、促德育为主的家庭文化功能提升阶段(1992-2001),三是以求长效、促和谐为主的家庭文化制度与政策创新阶段(2001-至今)。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型问卷调查,客观描述当前上海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上海家庭幸福感以及上海家庭文化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书精选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14年来在海派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结集而成, 其内容包括: 进一步廓清海派文化的理论发展, 发掘和考证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脉络乃至与宗教及欧洲文化的联系, 展现海派文化的艺术门类、品种和成就, 并观照海派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静安,在上海的发展中融会了时尚与经典。在社会飞速发展的,那些曾经代表着奢华的老房子,依然在静静地散发着醉人的魅力。 自上世纪初,一些社会名流就开始在静安境内购地建房,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房屋的风格也异彩纷呈,这也是海派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些老房子现在已经成为了上海发展史的有力见证,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中静安区境内的老房子有八十几幢,本书中半通过优美原图片和详尽的文字一一呈现出来,将这些房子的历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如今许多地名词临逐渐湮没的前景,而历史地名的消失,就是历史、文化的流失。《老上海古镇名邑》发掘上海地方历史,分题切入,以松江别称“云间”、松江与吴淞江、华亭鹤涙说下沙、顾野王与亭林镇、金山有山、宝山无山、白莲泾与浦东的白莲教、洋泾浜与洋泾镇等故事,讲述了老上海各种地名的由来,而尤详于邑镇掌故,体现了知识与趣味的统一。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史和性学史的研究专著。本书作者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扎实的学识水平,搜罗了大量的中、西文报刊、档案资料和著述,对近代上海的和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他从剖析高级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状况入手,对近代上海的市场、场所及由此产生的性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再现了旧上海风光而悲惨的卖笑人生以及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种种罪恶勾当。最后,本书还对历届上海政府管制的失败及当时民间团体对的救助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
上海大世界,是人们记忆中的远东游乐城,深受海内外中下层游客的青睐,曾是他们节假日出游的。在这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中,设有几十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舞台。底层叫“共和厅”,除10小时连映的电影场和溜冰场外,靠马路一边是“大京班”;二楼“共和阁”有三个场子分别上演魔术、弹词、滑稽和绍兴文戏;三楼“共和楼”有中西餐厅和演文明戏、淮扬文戏、滩簧的三个剧场。四楼“共和台”,有歌舞班、杂耍场、济公坛等。昔日大世界上上下下,四面八方整天是粉墨争相献演,观众人声鼎沸……本书所披露的则是在这色彩缤纷的舞台背后的人间活剧和社会传奇……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文化中心,为清末民初小说提供了丰厚的都市土壤。清末民初海派小说则见证了现代印刷业、传媒业挟襄下的上海都市文化语境生成的历程,它们是中国都市小说的最早尝试,孕育了现代都市文学的胚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