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历经一个世纪建设,从未更名,历史与现代交织缱绻,构成复杂、多元、多层的社会街区图景。漫步愚园路,在风格迥异的建筑形态中感悟历史的醇厚积淀,在穿巷走弄间体悟城市氤氲的人间烟火气。本书精选数百幅精美图片,全景式展现愚园路建筑风貌,总结美食、咖啡、潮店、文学等打卡路线,让读者在建筑与人的故事中,读懂上海。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错综迷离的世相称上海为 魔都 , 魔都 由此逐渐成为上海的代名词,家喻户晓。近代上海作为 魔都 ,具有高度开放、无所不容,一市三治、各行其是,战时中立、长期和平,形成中外利益共同体等特性,并由此形成上海超强的集聚功能,助推上海超强的创新能力,造就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是近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史专家熊月之以学术为支撑,围绕魔都上海的种种特殊之处,深入分析了上述特殊之处的种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为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 五个中心 建设,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 四大品牌 ,打造全球性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本书视野宏阔,史论融合,分析细致,见解独到,
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书和伴手礼。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 文 、 旅 、 声 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以别册形式,添加10 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 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 的精神。随书印刷 建筑可阅读 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 本书形态为单行本,另配别册
秉承《海派》从刊主旨,立足近代以来发生在以上海为主要(或相关)背景的人、事、物,涵盖往事追忆、人物研究、影像解读、名家日记书信披露以及对近现代文化现象的思考等多方面内容。全书图文并茂,视角多元,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派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弘扬。《海派》第4辑特色鲜明,亮点如下: 1、名家日记书信与口述实录 收录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晚年家信十五通,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以及秦瘦鸥口述创作《秋海棠》的来龙去脉和排演话剧《秋海棠》台前幕后的故事。均为第一手资料,内容可读性强,文献价值大。 2、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探讨林语堂与海派都市散文的关联;再现滑稽表演艺术家绿杨的艺术人生;回忆丰子恺与初中生的忘年交之情;解开朋友们都爱为邵美画像之谜;追忆顾廷龙、潘景郑与胡道静三位目录版本学大师的学术情谊;挖掘民国才女潘柳
上海汉口路,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约1500米,一百多年来,汉口路承载过近代风云,见证过上海成长,留下过无数前人的足迹,书写过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奇迹。上海汉口路不仅是报业街,还是海关街、金融街,满满的历史、墨香与传奇。优秀历史建筑林立,坐落着曾经的申报馆、海关大楼、扬子饭店等,气场不可名状,气质深不可测。本书稿从建筑、美食、名人名迹等方面,书写汉口路上的历史风云,挖掘曾经在此驻足的历史名人以及发生的传奇故事等,结合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这条百年马路的悠久历史。
本书从 方言是什么 方言有什么 浦东方言的特点是什么 和 为方言做点什么 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地方的语言,方言中 有乡音乡情,有乡亲们生活的影子,有经验智慧和理想,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他还概括浦东方言具有 土 杂 富 融 四个特点,虽不像方言学家们通常是从语音发声的异同角度去描述,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作者后表达的 为方言做点什么 ,则是用心所在。本书就是想把浦东方言词汇搜集得更加集中、系统、完整,释义更加准确、全面。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 摩登主义 对新兴的社会思潮、外来文化进行时髦化的模仿和趋附,剥离它们的实践目标和文化、现实语境,将其变成文化消费品。张勇所著的《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从时尚生产、日常生活美学、杂志生态等方面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 摩登主义 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文化消费、现代想象的角度分析 摩登主义 文学的重要特质;在20世纪30年代 摩登 与 反摩登 力量的竞争、协商之中,揭示摩登与现代之间的复杂纠缠关系。
《明清江南望族和昆曲艺术》是作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立足于明清两代江南地区望族的昆曲活动,探讨家族文化和昆曲艺术互相作用与影响的关系,旨在把握明清两代江南家族文化与昆曲艺术的内在联系。本书是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明清家班研究》(已在我社出版)的延伸。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本书从清末民初这个新都市成型之初开始,讲述了20世纪上海与中国现代性的故事。自晚清以来,在黄浦江畔的滩涂和农田之上,一座大都市拔地而起。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龙头城市,激发着人们对于都市繁荣昌盛、现代化优雅生活、工作和赚钱机会的无限想象和憧憬。现代上海将中国近代天翻地覆的现代化转型浓缩在了这座城市短短一个半世纪的成长过程中,凝聚在她那独特的都市空间和景观中,体现在她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的变迁中,也见证了都市社会新的技术、组织形式和人际网络的形成。这是一部关于一个都市的传记。从她的出生到成长演变,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特点,一些动人的故事,我们希望揭示的正是城市的这些日常及其背后的现代性逻辑。
《风华张园(图录)》简介: 张园在斜桥之西,为游愚园者必游之路,故游愚 园者率先游张园。园本西人所筑,嗣为无锡张君叔和 购为养母之区,不收游资,故裙屐争往来焉。园中一 望平芜,尤称旷适。有荷池广数百亩,隔池有红梅数 百本,两花盛开,游人到此,仿佛置身于西湖孤山、 三潭印月之间,亦热闹中一清凉境也。所植外国花卉 甚多,冬则藏诸玻璃室中,园中柴扉题日“烟波小筑 ”,又日味莼园,隶书古雅,不知谁氏笔也。 味莼园,原在上海静安寺路,本为西人格龙氏别 墅。清光绪八年,为无锡张鸿禄购得,题日味莼园, 又称张园。初建时,仅二十余亩,历年展拓至七十余 亩。有广厦一所,日安垲第,颇宏敞,具馔可容千人 。西南隅有高楼,可望远。自光绪十一年开放,任人 游览,约历三十年而废。今静安寺路麦特赫斯脱路间 ,为其遗址。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人就有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不说寰宇之内,就是神州大地,一共有过多少大路、小路、老路、新路、洋路、土路,有谁能够说得清楚?恒河沙数。但是,我们说得出的那些大路、名路、洋路、老路中,极少能有像南京路那样内蕴丰富、色泽斑斓等。本书介绍了老上海南京路,全书分五章两个附录,本书图片相当丰赡,有不少属首次披露;释文准确,史实考打细密,可补正史之不足。一册在手,南京路的历史、风采尽收眼底。读完全书,不得不叹服先生文备多手,既能妙笔生花,写曲折动人的小说,也能钩沉素隐,编谨严细密之史册,先生之博学能文,实非一般弄文治史者可望项背。
此系列包含《上海素描》、《上海滩风情》、《上海街情话》、《上海大世界》。《上海素描》为近年来作者*的散文精选,以多元化的角度阐释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品味地道的上海生活,享受醇正的上海味道。《上海滩风情》为孙树先生生前在香港《大公报》“闲话上海”栏目上发表的短文合集。分为五个乐章,分别是:壮美的协奏曲,思恋的随想曲,飘逸的咏叹调,甜美的小夜曲,怀旧的金曲。 《上海街情话》是在香港演绎的上海人的故事,时空、地点和时代背景的转移,人情仍是浓浓,依然故我。故事的悲欢离合隐喻沪港双城剪不断、相融相彰的渊源,双城小市民的俗众生相,跃然纸上。
懂得上海人性格的人们应该知道,上海人的家居生活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上海人很少会把客人请回家,二是上海人居住的地方从外表看灰头土脸毫不起眼,室内布置却往往极为舒适整洁,甚至富丽堂皇。 室内空间是上海人家和上海城市性格的内在秘密,事实上没有一个中国城市像上海这样对此人的空间有着如此强烈的关怀,有时甚至达到神经过敏的程度,上海市民将家居空间看作是自我的小边界并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才养成了上海人谨小慎微和严格遵循游戏规则的性格。 本书通过摄影角度,呈现了一个个上海家庭的生活侧影,浓缩了一个个上海家庭的喜怒哀乐。 本书是胡杨的一部摄影作品。必须把胡杨的摄影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够领会《上海人家》专题这一庞大计划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由一幅幅单独的图片构成的《
为什么说20世纪初的上海是 中国之门 ?本书的回答是:上海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整个中国的缩影,新旧事物以及古今习俗都奇特地融合在一起,比远东任何一座城市都更能凸显变革之中的东方特色。本书以一种发展、进步、肯定的眼光看待上海,强调上海新旧元素融合并存的特征。除了详细描绘上海自开埠之后的市政建设、街道交通、商业、教育、文化、习俗、慈善事业、工业、民生、基督教传教等多方面发展,还描写了中国传统习俗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时的回应,以及揭露了工人、流浪儿童等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去更加贴近当年那个已经具有国际大都市气象、充满进步的朝气和活力、处在变化与矛盾中的上海。
《转型期论生态研究丛书·转型与反思:徜徉海派文化》全书分为三辑:辑《当代上海的故事》,用实录方式歌颂在物欲横流、人文精神匮乏的当下,仍有奉献社会、在改革交锋中透发道义之光的人物,其聚焦集合将成为引领思想文化领域耀眼的光芒,其人文精神的光明将照射中国转型期人们的心灵;第二辑《长江三角洲印象》,叙述作者亲眼所见江浙各地正在改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建设,阐明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揭示与克服矛盾,人文精神坚守才有真实空间;第三辑《社会生态沉思录》,议论抨击世俗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揭示平衡和完善社会精神结构的重要性。
当“海派”诞生之时,上海的城市性质决定了海派文化生长的环境。在这个新兴的城市里,商品经济带来了西方的契约精神,等价交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使上海呈现出与中国内地传统社会并不一样的特点。海派文化是开放的,也是动态的。这就是由李伦新,忻平主编的《中西汇通--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