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样是装饰花纹的总称,又称花纹、花样,也有泛称纹饰或图案的。纹样是人类文化中主要的符号活动现象之一,纹样的诞生早于文字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
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师范学院,它是中国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倚名山,东濒湘江,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是湖湘文化血脉的重要传承地。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湖湘石雕及其工艺之源远流长,可以从近代考古所得的史前时期磨制石器和商周青铜器的雕琢中得到某些信息,以后,它在中华文明的映射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存世的湖湘石雕实物中不乏汉唐遗迹,而且至迟在赵宋时期,湖湘石雕艺人已经在湖湘之外的地区活动。重庆大足石刻题记中直接涉及湖湘古代石雕艺人早的,是石篆山七号龛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题记,题日“岳阳文惟简镌男居安居用居礼岁次壬戌八月三日记”。明清以来,湖湘石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现存湖湘古代石雕遗迹中,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石雕艺人的佳作。
根据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的推荐,省委省政府已确定“灵秀湖北”作为我省旅游形象口号,其理由有五点: 一、有典籍依据:“灵秀“是成语“钟灵毓秀”意涵的浓缩。辞海对“钟灵毓秀”的解释是“谓天地灵秀之气所聚”,正好代表了我省有山水之美和光辉文化的灵气。 二、有荆楚文化的特色:“灵”与“秀”的意解都出自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如“灵“,引自《楚辞·九歡·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及《楚辞·九歌·湘夫人》“灵之来兮如云”。又如”秀”,则引自《楚辞·大招》“容则秀雅”。楚人崇凤,火凤凰有灵性、很美丽;炎帝神农尝百草、创农耕,“秀”乃是庄稼”禾”之精华。 三、有群众基础:俗话常说荆楚大地“人杰地灵、山水秀美”。 四、响亮好听:字少意深,朗朗上,易记。 五、展现了我
湖湘民间绘画是湖湘劳动人民从自己生活的直接需要出发。基于审美、情感、信仰、社交等需要进行的创作。 湖湘民间绘画以及它们同类原先拥有者的拥有要素主要是文化命运和智慧,那么,今人对它的拥有理由应该说主要是文化责任和知识。在今世民俗艺术品流走、易主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等都必须拥有一种农耕时代也许并不重要的资源,那便是信息,比如艺术品品评与历史考证的文化信息、时间地域差价与市场增值的商业信息、作品来源与去处的人源信息等等。这所谓的信息,其实就是知识。应该可以说,在湖湘民间绘画正常流通环节和仍然在民俗中爱惜、珍藏、使用着美好旧物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有意无意地体现了他们富于审美情感、重视民族历史、珍惜民俗文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南岳摩崖石刻、永州碑刻(包括浯溪碑林),构成了湖南碑刻主体板块。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首府长沙(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的《麓山寺碑》、宋代何致摹刻的《岣嵝碑》等),山势奇丽、万木葱郁的湘南郴州(有秦观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史称“二绝碑”的《踏莎行·郴州旅台》摩崖等),湘北重镇、风光秀丽的常德(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群玉等的《桃源洞》诗碑),山势峻峭、景致如画的湘两(有《复溪州铜柱记》铜柱铭刻等)和险峰奇岩、碧水青山的张家界(有清代龙起涛《桑植凿茅岩记》碑等)等,都是历代名碑名刻集聚之地,为记载湖南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镌刻了宏伟的篇章。 《湖湘碑刻》一书,意在汇集上述碑刻的精华,弘扬兼容大气的湖湘文化,彰显独特诡异的湘楚艺术,揭示深厚的湖南历史文化积淀。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指出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阐述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本真、整体、活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等重要原则,强调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香火的根本所在。同时,还针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湖湘民间杂艺》收集除湖湘刺绣、织锦、印染、壁画、陶瓷、石木竹雕、木刻版画等民间美术大类之外的民间美术杂项。它包括编织、纸扎、食雕画、木作、银器、针黹、车船、铁器诸类,大者如房屋舟楫,小者如寸许小物,包罗万象。这些民间杂艺长期蕴藏流行辗转于民间,蕴含极大的民俗民艺价值,有待我们整理挖掘,尤其是系统整理挖掘。如凤凰纸扎,本身就是民间祭祀的重要道具,是古傩戏至今存活于民间的活标本;而散见于神秘祭祀场所的师公道士道场法器的木雕竹雕散件,其创作使用程序极其庄严繁琐,之于现代文明已绝迹多年;棕编则主要凝聚了民间百姓的生活情趣和民俗智慧,其造型的朴拙生趣,迥异于古典传统和现代意蕴,它甚至只以个人的手艺与情趣而承传;靖州蜜雕,直接来自于地头农家,又承接了古史传统,具有相当狭窄的地域性;活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湘绣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对湘绣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工艺特性、艺术特色较为了解,并试图通过以历史年代为经,以名匠行状、绣庄兴衰、绣品分析、文化形态的记述为纬,基本勾勒出湖南湘绣千年以降特别是近百年起伏消长的主流风采。 刺绣是这样一种尴尬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在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消失与泯灭得快的也是民间文化,刺绣亦复如此。百年湖南湘绣,一方面,她在抒写着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一边创造一边消亡的宿命。 本书提供的300多幅彩图,基本囊括了体现湘绣主流风采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相对完整地展现湖南湘绣的整体风貌。
本书对湖南历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两代及两代以上相传并有相当成就和影响的家族40家立传,以期反映湖南文化世家的整体面貌。选录者不以是否见于正史经传为限,亦不论所收世家从事的学术门类同异,但均各有著作传世。世家传主一般只写到1949年,个别世家在1949年后有突出事迹人物的,也只作简要介绍。湘乡曾氏、浏阳欧阳氏、道州何氏、湘潭黎氏、新化邹氏,因单独成书,不在本书选录之例。
该书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大学湖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组织编撰,依托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团结湖北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在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调查问卷、深度采访、个案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对2017-2018年湖北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湖北文化产业发展趋向,并提出建设性的建与对策,为湖北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研究思路对于促进 政-研-学-产 的真正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湖北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对湖北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了解湖北文化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湖北文化的发展大势,大力弘扬湖北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传承湖北文化精髓,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既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工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本书收录辞目l000余条,相关图片约200幅。类别九编,依次为:历史源流、荆风楚俗、荆楚揽胜、当代文化精品、文化机构和公益设施、文化活动、文化艺术教育、文化产业、楚天名人。本书编下分类,各编类大致按年代先后或一定逻辑顺序排列。既是一部全景式的反映湖北文化的工具书,又是一本综合性的文化省情专著,也是宣传湖北、推介湖北的新“名片”。
段超、张昌东主编的《汉民族与荆楚文化研究-- 汉民族学会2012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汉民族与荆楚文化为主题,围绕汉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贡献,荆楚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汉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互动关系等十个方面的议题展开讨论,对当代中国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变化、民族关系变化,各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海外华人在振兴中华大业和开展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及爱国主义具体内容等等问题的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书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全景再现了中国近代湖南人群体性崛起的历史脉络,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适当的演绎,用横跨百年的视角栩栩如生地揭示了湖湘人士在中国近代崛起的地域性密码。在中国近代史上,湖湘人士是一个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地域性群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书既是一部解读近代湖南人群体性崛起的历史,也是一部展现湖湘文化与精神的作品,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湖南缘何在近代能产生如此多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杰出人物?这一群体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和地域性特征是是什么?这本书便是作者提供给我们找寻答案的一把钥匙。
湘学概念的范围,其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其下限则可确定在清末民初之际。其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湘学精神的现代转换与改造已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而不属于传统湘学的范围。*曾受到湘学学统的深刻影响,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传统湘学却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归属于湘学的范畴。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之前的湘楚文化和那个时期流寓湖南地区学者的思想,是湘学的地域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朱子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朱熹早年的老师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子兼弟子,因此可以说朱熹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从学术观点来看,朱熹对于胡宏之学的某些观点也做了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这种相互关系的研究,自然
湘学概念的范围,其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其下限则可确定在清末民初之际。其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湘学精神的现代转换与改造已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而不属于传统湘学的范围。*曾受到湘学学统的深刻影响,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传统湘学却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归属于湘学的范畴。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之前的湘楚文化和那个时期流寓湖南地区学者的思想,是湘学的地域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朱子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朱熹早年的老师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子兼弟子,因此可以说朱熹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从学术观点来看,朱熹对于胡宏之学的某些观点也做了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这种相互关系的研究,自然
湖湘传统纹样的整理汇编,是由两条线索组合在一起的。靠前条线索是湖湘历史文物,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纹样、商周青铜器纹样、战国至宋代的铜镜纹样,到战国至西汉的帛画纹样和织绣纹样、汉代的漆器纹样、唐代长沙窑瓷绘纹样和其他时期的玉器杂项纹样等等,以上八个类别,大致贯穿一条纵向的历史时代脉络。第二条线索是明清以来至现代的湖湘民族民间纹样,又细分为刺绣纹样、挑花纹样、织锦纹样、印染纹样、雕刻纹样、剪纸凿花纹样、木刻版画纹样等七个项目,则是从横向概念出发由工艺美术门类来区分的。其中刺绣、挑花本属同一工艺门类,因纹样较多,故分为两个部分。不难看出,由这纵横两条线索汇集起来的湖湘传统纹样,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尽管本书只是部分传统纹样的结集和展示,但仍然可以体现出楚文化浪漫主义精神的深厚渊源
《荆楚汉绣》的作者通过数年对汉绣所进行的民间访谈、查找文献、搜集资料等工作,对汉绣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针法技艺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荆楚汉绣》的框架和基本内容。全书包括汉绣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艺术风采、工艺特色、艺人寻踪、绣品鉴赏等方面的内容。作者以科学求是的精神对汉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汉绣是长江流域的四大名绣之一、是近代社会都市民俗的大众艺术、汉绣的六大审美特征等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这将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阈评价汉绣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集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力求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图例、生动的内容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汉绣真实的面貌。既适合于从事这一行业和相关专业的人阅读,同
呈献给读者的这部书稿,在结构安排上先总后分,先略后详。、二章是总论。章《绪论》概说楹联的概念、起源、格律、创作技巧等基本知识,总论湖南楹联在全国楹联文化中的地位,是全书总纲;第二章《湖南楹联的发展历史》把视点锁定湖南,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湖南楹联的发展历程,是全书的内容提要。从第三章开始是分论。分论分两个层面:第三章至第八章展示湖南联人联作,包括楹联书法,从创作实绩的层面说明湖南楹联应有的历史地位;第九章与第十章分别述说湖南联人的理论成果以及在楹联文化教育与推广方面的建树,从学科建设的层面说明湖南楹联的文化特质、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以及在整个楹联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十一章从湖南楹联中择优例赏,旨在与读者共同领略湖南楹联的艺术魅力。
呈献给读者的这部书稿,在结构安排上先总后分,先略后详。第一、二章是总论。第一章《绪论》概说楹联的概念、起源、格律、创作技巧等基本知识,总论湖南楹联在全国楹联文化中的地位,是全书总纲;第二章《湖南楹联的发展历史》把视点锁定湖南,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湖南楹联的发展历程,是全书的内容提要。从第三章开始是分论。分论分两个层面:第三章至第八章展示湖南联人联作,包括楹联书法,从创作实绩的层面说明湖南楹联应有的历史地位;第九章与第十章分别述说湖南联人的理论成果以及在楹联文化教育与推广方面的建树,从学科建设的层面说明湖南楹联的文化特质、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以及在整个楹联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十一章从湖南楹联中择优例赏,旨在与读者共同领略湖南楹联的艺术魅力。
这本《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潭黎氏卷》是研究、介绍居住在湘潭县晓霞山西北麓菱角村长塘的黎世绶家族人物的书。黎世绶曾为清朝四川学政、安徽盐运使等官职,其子黎松安系光绪举人,但不乐仕进,以吟咏及书法篆刻自娱,与齐白石为少年诗文之交。黎松安关心国事,热心教育,对十一个子女的培养颇为成功,尤其是其八子皆才俊,时人目为“湘潭黎氏八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