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本书共分三大单元。单元主要是粤语语音基础和一些短语,短句,第二单元主要是粤语方言句型和独特的动词使用方法及粤语口语小章,第三单元是根据社会不同行业编写的行业用语,内容有例句,歇后语,熟语等。 本书的粤语拼音法与普通话拼音法基本相同,对粤语拼音中普通话拼音无法表达的语音语调则采用作者新创的音标注音。本书循序渐进,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适合等语爱好者尤其是粤语初学者学习。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蕞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本书是一本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普及读物,以南京路街区的建筑为主题,透过陈旧的砖石风景,寻找城市的历史。南京路街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其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显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创造力。本书聚焦特色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从文本层面准确呈现了老建筑、老弄堂历史人文积淀,从一幢幢建筑里,发现人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扬州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营造技艺和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扬州园林 兼具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 ,经历两千余年兴衰,至今遗存众多。如世界遗产点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为晚清*园。本书从扬州园林架构及传奇演变入手,讲述精彩的中国园林故事。
本书主体部分从政治、教育、慈善、诗文书法等方面,以故事穿插与图文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按章节对张謇的成就进行具体的阐述;*后总结了张謇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深远影响。
《浙江历史文化研究(第4卷)》编著者卢敦基。《浙江历史文化研究》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所属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年度研究成果集。每年一卷。至今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书收录的论文集为本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与以经济腾飞为标志的当代温州现象不同,宋代温州的成长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积累与飞跃:如果说北宋温州尚处于文化版图中不起眼的边缘一角的话,那么南宋温州则迎来了一个学术文化极大繁荣、科举成就傲视全国的黄金时期,永嘉学派是这种辉煌的标志。触发这一飞跃的契机,是温州人抓住了北宋后期一系列制度转型的机遇,占据了科举的制高点,通过知识流动获得了理学的话语权,终从边缘走向中心。作者相信,宋代温州这种对宏观政局变化、制度变迁的超强适应性,至今仍然主导着当代温州的自我更新。
王荣方著的《江阴事变》以大历史观的视野,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记叙1645年 江阴抗清八十一天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具体过程及其结果,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契合现实,美好未来。同时注重文学性,充分展示历史事件中的人性、人伦、人道、人品与人格,将史学与文学融于一体,努力体现其文学性、学术性、知识性,并具有思辨性和可读性。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挂牌成立,是在2006年4月。然关于浙江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已进行近三十年,在一部分学科中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如今,在基地建设的要求下,我们把研究方向集中到以下几大块:一、浙学研究;二、浙江人物研究;三、浙江地方史研究。几年下来,竞有小成:《刘宗周全集》、《阳明后学研究丛书》的整理以及关于阳明学众多论文论著的出版,意味着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百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系统化地叙述了浙江文化名人的奋斗足迹和文化贡献;在良渚文化研究等领域也常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根据基地建设的要求,《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卷)随之面世。这是一本关于浙江历史文化研究的专题论文集,衷心希望院、省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该领域专赐
漫历史长河,川流不息。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创造了星光璀璨的古代文明,描绘了浓墨重彩的近代画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现代篇章。尤其是在人民共和国即将喷薄而出的血与火的拼搏中,江西省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西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又以辉煌的成就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奉献。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道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
本书是扬州文化丛书中的《扬州史述》分册,书中以时间为序,细述了自先秦至现代的扬州发展概述。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笔流畅,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读者通过本书,可对繁华之都——扬州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本书运用大量史料和新的考古发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形成吴越文化的两个源头(河姆渡、良渚)及其后世流向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不仅不自满、不排外,而且对外来文化善于兼容并蓄的特点。且在论述中,对历史人物,说得如数家珍;对成语典故,也讲得生动有趣,读来令人不忍释手。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当,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不愧是研究吴越文化的一部好书。
研讨会的主题是“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意图从区域文化层面研究促进我省沿江地区和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大板块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大城市群、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已成为拉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我省与东部地区尤其是与长三角地区在地理上紧邻,在文化上相通,所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初明确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安徽的各地都要争取与东部、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无缝接轨”,皖江地区也已成为我省东向发展的“方阵”。从区域文化圈的层面看,在安徽的三大文化圈中,由于长江的天然联系,皖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系更为密切。因此,从文化层次研讨我省的东向发展,发挥皖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文化相通、习俗相近的优势,提升我省“东向发展方阵”的发展水平,具有重
本书部分总体观照越地文化的独特因子以及六朝越地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从三方面来考察:首先,从历时性来考察越地独特性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其次,东晋玄淡自然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六朝独特的名士文化,如玄学与清谈、理佛,对栖居的崇尚等,而六朝名士文化的场域多发生在越地,并对六朝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中国山水文学的孕育与兴盛都与越地山水有直接关联。
《苏州诗咏与吴文化 吴文化视野中的古代苏州诗词研究》内容主要为历代与苏州有关的诗歌赏析,从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中了解历代苏州的文化、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感受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以实证的方法来探讨嘉道之际扬州、常州的文化,比较其特点异同,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学术传承等几方面探究其成因,阐述两个地区学人、学派的经世精神,具体论述他们在经古文、经今文、词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并勾勒出两地文化的总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