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本书共分三大单元。单元主要是粤语语音基础和一些短语,短句,第二单元主要是粤语方言句型和独特的动词使用方法及粤语口语小章,第三单元是根据社会不同行业编写的行业用语,内容有例句,歇后语,熟语等。 本书的粤语拼音法与普通话拼音法基本相同,对粤语拼音中普通话拼音无法表达的语音语调则采用作者新创的音标注音。本书循序渐进,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适合等语爱好者尤其是粤语初学者学习。
《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及其保护机制》在梳理 价值导向的遗产保护 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 和 遗产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 的理论框架,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和保护机制,并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皖南传统村落保护。
《沿着韭溪到宋代 江南人文手记》以嘉兴韭溪江南文化为主要内容,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严谨的考证、炽热的情怀,沿着这条古老的韭溪,寻找江南之古韵,感怀旧踪之余味。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感受江南文化之内涵,展现嘉兴城风华之姿、历史沿袭。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古典园林(读城行走苏州)》主要介绍了苏州园林中 典范性的几座园林情况,以展示苏州园林的内涵,表现苏州园林的气质。章节体例上分为四大部分:园林卷子、园林春秋、归隐生涯、造园手笔。本书是作者多年积淀后的园林新作,仍然选用散文笔法,但体例 加完善,考据 加详实,全书图文结合,精美的园林图片配以了详细的图注,辅助介绍园林建筑之美,适合大众阅读。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书籍、地方志、名人文集和汪氏宗谱中搜集整理出来的。部分为越国公汪华自撰文献14篇;第二部分为唐以来历朝对越国公汪华的诏封、诰敕以及对汪王墓祠、汪王庙保护的告示、部文、通知等文献36篇;第三部分为唐至清历代丞相、大臣、巡抚、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等撰写越国公汪华的有关文献]35篇;第四部分为当代有关领导和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的重要文选38篇;第五部分为当代国内外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氏家族的重要文选10篇;全书包括《前言》、《后记》共235篇49万7干多字。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奇缺,本书在收录的清朝以前的文献中,因辗转传抄和锲刻错误,可能会出现版本不一、内容不一、年代不一和文字错漏等等问题;同时,由于水
本书追溯濠河自然与地域特征,濠河与南通城市发展关系,探究濠河文化演化脉络、内涵特色以及文化成就,分析濠河文化对当代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扬州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揖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脸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上,表现在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门类齐全的人文形态上,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上,等等。 扬州作为一个文化重镇,辐
越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可宝贵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关越文化研究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越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育环境有何特色,越文化怎样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衍生、发展、辉煌和走向近代,越文化所拥有的多元意涵如於越民族文化、越国文化、浙江文化、浙东文化与绍兴文化如何有机融贯为一个整体,越文化与中国各区域文化特别是友邻吴文化、楚文化以及北方中原文化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越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世界文明演进特别是东亚文化的发展曾经发挥怎样的影响等等,迄今仍缺乏系统的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和将其精神价值贡献于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之中。本书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在广泛吸收各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成果和充分利用大量新材料的基础上,对
沧浪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北宋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蒙冤遭贬,流寓到苏州,见五代孙承佑的废园“草树郁然,崇埠广水”,便以四万钱购得。苏舜钦遭贬后便自号沧浪翁,吟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的渔父歌,在城市中过起了隐逸山水、逍遥自乐的生活。沧浪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园林。它未入园门先见景,一湾清流将园紧紧环绕,园内参天古木,亭台楼阁,一条复廊,将园内之山和园外之水连为一体。踱桥入园,只见山石横卧,将满园景色深深遮掩,循廊西行,有藕花小榭、锄月轩等;南折,曲廊中置御碑,上刻康熙帝南巡时题写的诗联。南有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祠之东为明道堂。西南楼阁下叠石为洞,名印心石屋;石屋上有高阁两层,名看山楼。明道堂后假山上,沧浪古亭坐落山巅,此处四
本书主要介绍了江苏省境内、雕刻于六朝时期的陵墓神道石刻,包括石兽、石柱、石碑等。全书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在搜集辨析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讲述了六朝石刻的历史与现状、所体现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以及自清末民初以来对六朝石刻的研究与保护,语言清雅、图片丰赡,全面直观地展现了六朝石刻的前世今生。
本书讲述了作为阳明心学的一支,泰州学派弟子遍及天下,声名远播海内外,学术影响绵延数百年不绝。学派的文化精神深深浸润着泰州,塑就着城市的文化品格,也为今天的医药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从大量关于扬州的佳作中精选六十六篇,分历史变迁、往昔风光、文化沉思、胜境考迹四大部分,并以写作的年代先后为序,暗示扬州的兴衰更替、历史发展。通观全书,既能使人感爱到扬州在历史舞台上的悲欢荣悴,风云变幻,又能让人看到扬州兴盛的文化,秀丽的景色,富饶的物产,繁荣的经济,以及当代扬州呈现出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为了帮助读者更深人地体会文中的意境,书中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作了简要介绍。注释除一般语词、典故外,尤注重于扬州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园林景观等方面的介绍。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顾一平、祝竹编撰的《扬州游记散文选》,王伟康、周欣主编的《歌吹月亮城——历代扬州诗文鉴赏》等近百种图书资料。
这是我国*部从传统文化地理学视角系统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的著述,共八章:前两章主要廓清相关概念,梳理研究背景,概述徽州文化系统,为后六章奠定基础;后六章依次研究徽州文化源地、徽州文化景观、徽州文化生态、徽州文化整合、徽州文化扩散和徽州文化区。徽州山多耕地少、物产结构性失调、山深地不偏,是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徽州文化景观丰富多彩,内涵精妙,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徽州文化与徽州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关系;徽州文化海纳百川,在扬弃中发展,在吸纳中兴盛;联系徽州内外的水陆通道是徽州文化扩散路径,徽州文化扩散主要属于迁移扩散;徽州文化扩散符合 距离衰减原理 , 小徽州 与 大徽州 是对徽州文化区域差异的基本描述。本书适合徽州文化地理研究者和对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