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苏州是一个坐看云起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那么贯穿城市的街巷就是使其挺立历史潮头水远不衰的骨骼与经络血脉;如果说苏州文化就深埋在我们此刻站立的脚下,那么如古藤老根一般将其细密牵连的,就是古城这一千多条街巷。当我们顺着这些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探求,推本溯源,那些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灿若繁星的苏州文化生活断章,便在这里一一理顺、拼贴,开始现出它们*本源的灵魂 该书是 典范苏州 读城卷中的一册,作者从历史、人文的角度介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以及水井、桥梁,并以此展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苏州人生活的智慧。全书所选街巷包括大众熟知的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桃花坞大街等著名街区,也包括定慧寺巷、书院巷、仓米巷、王洗马巷、闾邱坊巷、花街、柳巷、枣市街、盛家浜、混堂弄等十条各具特色的
《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本书以潮汕文化精神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故事,用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剖析潮汕人文精神的两重性,革新潮汕传统文化,为潮汕文化注入新精神。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苏州诗咏与吴文化 吴文化视野中的古代苏州诗词研究》内容主要为历代与苏州有关的诗歌赏析,从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中了解历代苏州的文化、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感受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代中叶以来徽商之崛起,是中国经济*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囊丰箧盈的盐商、典商、木商,以及本小利微的徽馆业商等,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徽商不仅在商业史上曾有过如日中天般的辉煌,而且,在文化上的建树亦灿若繁星,这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 无徽不成镇 的江南,由于席丰履厚、移民持续不断、人群素质相对较高,徽商对于近数百年来江南区域形象之塑造,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为江南输送了大批人才,促成了财富之流动和严密的规范,造就了城镇和文化的繁荣。从 徽商 在江南的贸易、移徙和身份认同,以及与普通民众的社会互动等诸多侧面,可以清晰地把握江南区域社会之变迁。
广州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无论街市景观,还是民生世相,都与一个世纪甚至半个世纪前大不相同。古人说:逝者不可追。过去的时光固然一去不返,但逝去的一切却还借着当日的文字与影像留下了一些不灭的印迹,悄然隐在那一排排一架架业已泛黄的陈旧书刊中。近些年来,我们在进行地方文献开发与读者咨询工作的同时,陆续整理出一批旧广州的图片资料。现将其中一部分选出,分作一百三十余个小题目,略作考述,以期点点滴滴地勾勒出老广州的大致面貌。走马观花中看到的未必都是些浮光掠影,追寻过去也并非仅仅为了怀旧,在时光的长廊里,我们会获得一种别样的视野,获得一种参照。 《羊城寻旧》是一本反映旧广州城建、名胜、经济、教育、社会和民俗的图册,共收图片133组、近500余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图文的组合,让读者在比较轻松、愉悦的
本稿是 浦东文化丛书 第三辑之一种,内容为汇编和研究浦东传统民居的仪门建筑。稿中主要收录的一百多座仪门建筑,既保留了江南民居雕梁画栋的特色,又添加了西式建筑中常用的马赛克、轧花彩色玻璃等时尚装修手法,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这次来扬州参加会议,见到了久违了的老朋友姜师立先生,分外亲切。自2014 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我们的联系不多,但我知道他一直围绕着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奔走呼号、笔耕不辍,佳作连发,保持了一个大运河文化专家的活力和影响力。这次他又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起即将问世的新作,并嘱我写点文字用作序言。我虽然还有才学不配的自觉,但盛情难却,于是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众所周知,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在千百年的疏浚、修筑过程中,其流经的各个城市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为沿线城市提供着地理、交通、经济与文化联系的同时,也促使运河两岸城市自身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渊薮的城市共同体。沿线城市中与大运河关系密切、运河文化特点明显的,当属有 运河长子 之称的扬州。姜先生的这本新作以扬州运河文化为切入
本书从西游记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西游人物的社会影响、西游文化的传播等方面分析了它的丰富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广大的读者了解西游记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加深对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不朽魅力的理解。
《东莞历史文化刍论:精神、人物、遗产》见证了东莞党校在干部教育中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我在教学工作中主要担任写作课和大学语文的教学。这两门课主要是为函授学历教育而设,对主体班即党政干部培训、轮训都不是主要课程,作为一个党校教师我不免有边缘化的感觉。后来由于社会上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高,党校对干部的培训也增加了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顺应这个潮流,我首先在党政干部培训、轮训教育中开了古代从政思想和从政经验、古典文学名篇赏析、温故而知新——《论语》的现代解读等课,力求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对提高干部素质有用的养分,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课程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由此,我开的课逐渐增多,譬如古代选人用人制度、做学习型领导干部、从《贞观政要》谈“三个意识”、弘扬
本书分为专论、书目、书评、综述四个部分收录了宋代监司州府的佥厅与佥厅官、浙江明代早期海防考、蕉园之秀——蕉园诗社核心成员林以宁生平考论、明清浙籍妇女著述目录、《刘景晨集》的编纂功夫、“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研究述评等研究成果。
本书追溯濠河自然与地域特征,濠河与南通城市发展关系,探究濠河文化演化脉络、内涵特色以及文化成就,分析濠河文化对当代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凝聚着人类的文化情感、群体认同,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一座城市特定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都能在文化遗产中得到生动体现。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存丰富,一直备受世人的关注和赞誉。漫步在宁波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会驻足在历经百年风雨的文化遗存前,品味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和工艺。追问其历史沿革和主人轶事,并由此加深对这座城市或这片街区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近年来,宁波一些不该拆除的老建筑被拆掉,一些风貌较好的历史街区被破坏.一些历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濒临消亡,即便是保存下来的许多历史建筑也未能得到及时修缮,着实令人痛心。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每个城市都可以随时随地建设,而历史文化
本书分别从语音、基本词汇、语法特点等方面,选择了对内具有代表性对外具有区别民生的、有利于进行比较研究口语词汇,反复斟酌,数易其稿,设计了两种词汇调查表:439个词的简表和1900个词的详表。一方面可以调查方言词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词汇的口语音,整理出语音系统,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方言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层次。有些音或者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只残存在某些口语词中,如果只用字表去调查就可能遗漏,因而此举可以弥补单字音调查的不足。这也正是我们决定采用词汇调查表,而不直接用字表去调查的原因。我们在词汇表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记录到方言完整的音系,充分考虑了方言音系代表序,因此词汇调查表里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常用字表。
本书为《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根据时间顺序介绍了浙江省的丝绸文化。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曙光初现,吴越桑曲,走出低谷,崛起东南,走向辉煌,江南丝府,湖丝遍天下,落日辉煌,工业化进程,蚕花烂漫和《蚕织图》及其流传。
本书旨在以吴越地区的民歌、民谣为研究对象。吴越歌谣不仅是吴越地区民间文学的精品,也是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方言、民俗、社会、文艺、音乐和传播等多学科研究的珍贵资料和载体。《吴越歌谣研究》作者刘旭青以音乐文学为主视角,辅以历史地理学、方言学、民俗学、社会学、文艺学、音乐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对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作历史的、全方位的透视,在此基础上对吴越歌谣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剖析吴越歌谣生成的文化背景,及其与其他文化现象的生态联系,并阐释其内容、体制、形态诸方面的特质。
徐州汉墓是了解徐州、理解两汉文化的重要视角。本书重点介绍了徐州汉楚王陵、汉画像石墓以及出土的玉器、陶俑、封泥印章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文物,同时兼顾了徐州汉墓的总体面貌,对科学发掘汉墓的数量、分布、形制与分类,对陵园、墓园、祠堂以及其他文物、文物保护也有涉及。书中收录精美文物图像,文字追求科学准确而又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