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本书共分三大单元。单元主要是粤语语音基础和一些短语,短句,第二单元主要是粤语方言句型和独特的动词使用方法及粤语口语小章,第三单元是根据社会不同行业编写的行业用语,内容有例句,歇后语,熟语等。 本书的粤语拼音法与普通话拼音法基本相同,对粤语拼音中普通话拼音无法表达的语音语调则采用作者新创的音标注音。本书循序渐进,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适合等语爱好者尤其是粤语初学者学习。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蕞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本书是一本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普及读物,以南京路街区的建筑为主题,透过陈旧的砖石风景,寻找城市的历史。南京路街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其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显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创造力。本书聚焦特色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从文本层面准确呈现了老建筑、老弄堂历史人文积淀,从一幢幢建筑里,发现人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扬州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营造技艺和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扬州园林 兼具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 ,经历两千余年兴衰,至今遗存众多。如世界遗产点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为晚清*园。本书从扬州园林架构及传奇演变入手,讲述精彩的中国园林故事。
本书主体部分从政治、教育、慈善、诗文书法等方面,以故事穿插与图文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按章节对张謇的成就进行具体的阐述;*后总结了张謇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深远影响。
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不仅可作为城乡中小学生互动体验活动的教材,也可作为扬州旅游的推荐阅读书目,为扬州建设世界名城增添一份光彩。
《古代诗词咏高邮》从某个侧面、层面展现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物、民情。有些则为今人所鲜知、末知。兹略举数例。王安石、司马光之间政见革保斗争激烈,反对全面否定变法和反对打着变法旗号以权谋私者的苏轼累受迫害,其元祐党秦观等人的遭遇凄惨,后世学者文人留下了深切关情和无限崇够之作。北京时高邮的凫茈粉(荸荠粉)、小香米、荷包白鱼鲊乃进京贡品,无代起便有“京师饱吃高邮米”之赞。南宋的香泉、甓社春和明代的五加皮等佳酿名闻遐迩。新开湖(元后期始称高邮湖)中香莼紫蟹丰多,并产鲈鱼、鲥鱼。南宋陈郁在龚炳的一首诗注中写道:“高沙甓社湖,产径寸珠,为淮至宝。”珠湖因之又名蚌湖。北宋高邮东园芍药在全国著名的扬州芍药行列中别具特色,南宋吕本中的诗题为《高邮道中荷花极目平生所末见》,难怪明人称“州
义乌历来人材辈出,文武皆备。义乌人崇文、尚武之精神有深厚的历史源流,历史上所产生的这些义乌人杰,或文武兼备,或长于文词,他们的著述,成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组成部分,这是义乌值得自豪的光辉一页。 本书主要为著述、藏书和刻书三大部分。今据有关史籍、地方志书对义乌籍人士有著述者,简述其生平和著作,并对历史上义乌藏书、刻书等分而叙之,以见义乌文脉悠远深长而绵延至今,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本书中,作者的书学研究论文分为 理论方舟 教育薪火 史学星空 美学云塔 四个部分,纵贯三千四百年的中国书法史,或涉教育,或探史学,或建理论,又针对当下书法的生态,以开阔的视野抒发独特之见解,其中部分作品已见诸报刊。本书还收有作者的100首论书词,分为咏论书具、书法、书体、书家、书幅、书帖(碑)之作,既补缺书论文体,又拓展词格内容,颇有价值。
《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及其保护机制》在梳理 价值导向的遗产保护 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 和 遗产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 的理论框架,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和保护机制,并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皖南传统村落保护。
《中国越学(第5辑)》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领域是江南及两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辑是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大致由区域文化总论、江南及两浙文化研究、越地文化研究以及地域文化个案研究四个板块构成。有些论文为各个区域文化研究的代表学者所转,如徐道彬《徽州人文与地域学风》、陈国灿《江南文化务实特性的历史解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越学(第5辑)》内容涉及越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族文化、东北民俗文化等众多区域文化,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材料,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当前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为今后深化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一百多年前的扬州北郊,曾经有过一片蔚为壮观、花团锦簇的盐商园林建筑群铺陈于蜀冈瘦西湖一带。在世界城市史上,那是一种世间罕见的风景气象,它们诉说着盛世风流、文人风雅、俗世风情,同时也见证着岁月流迁、世事无常和人间沧桑。今天,即使它们已经残缺不全,有的已片瓦无存,但这无法抵挡我们对中国古典园林黄金时代的深深缅怀,无法抗拒对那些古老景观的研究、想象和探索的冲动。
扬州申报世界遗产的“纠结”源于她的优势,是一种挑战,但不是负面的问题。相信《世界的扬州·文化遗产丛书·大地上的卷轴画:扬州蜀冈瘦西湖的景观精神和人类价值》会给我们很多相关的启示,进一步有助于“解题”,更加明确地全面促进和推动相关的研究、保护、解读和展示工作。 要紧的是,扬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不同凡响深爱着家乡和国家、具有高度文化白觉和文明水准的民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拥趸;有着顺应民意、愈来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当地政府;还有一支淡泊名利,珍视历史使命和机遇,痴心文化遗产事业,又特别能战斗,求实认真,并日渐成熟的专业队伍。这使得相关的努力与世俗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可同日而语,成果和效应也必然会泾渭分明。《世界的扬州·文化遗产丛书·大地上的卷轴画:扬州蜀冈瘦西
在对瘦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之后,进一步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瘦西湖景观的种种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瘦西湖景观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它对于扬州各种历史文化的演绎上。《一座世界名城的文明元化:扬州瘦西湖景观历史演进的文化解读》在剖析扬州整体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扬州文化的代表性要素出发,具体审视瘦西湖景观对它们的演绎。 这些代表性文化要素包括:运河文化、宗教文化、战争文化、士大夫文化、帝王文化、盐商文化以及市民文化。瘦西湖是以上众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社会建构产物。
明代中叶以来徽商之崛起,是中国经济*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囊丰箧盈的盐商、典商、木商,以及本小利微的徽馆业商等,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徽商不仅在商业史上曾有过如日中天般的辉煌,而且,在文化上的建树亦灿若繁星,这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 无徽不成镇 的江南,由于席丰履厚、移民持续不断、人群素质相对较高,徽商对于近数百年来江南区域形象之塑造,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为江南输送了大批人才,促成了财富之流动和严密的规范,造就了城镇和文化的繁荣。从 徽商 在江南的贸易、移徙和身份认同,以及与普通民众的社会互动等诸多侧面,可以清晰地把握江南区域社会之变迁。